试析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困境与破解策略

时间:2025-01-13 19:33:4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由于招生规模在短时期内的急速扩张超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地方高职院校陷入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中。过低的社会认同感、捉襟见肘的经费投入、与市场经济的背向发展以及薄弱的办学条件,导致地方高职院校在办学层次和质量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后果。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必须打造特色、统筹规划、面向市场构建起发展的制度环境,摆脱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 发展困境 发展路向

一、地方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困境

地方高职院校在♋推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能型人才支撑。然而,由于地方高职院校的基础比较薄弱,招生规模在短时期内的急速扩张超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得地方高职院校陷入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中,诸多潜伏着的问题在职业教育市场化过程中暴露出来。

1.过低的社会认同感限制了地方高职教育发展的空间。虽然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由于受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学而优则仕”等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精英教育仍是当前我国教育系统的主流思潮,社会习惯于将高等职业教育视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品或是落榜者的收容所。虽然政府对高职教育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老百姓却对高职教育极为漠视,这就把高职院校推到了极为尴尬和被动的境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增长相比,许多高职院校第一志愿的报考者却持续低迷,有的专业几乎无人问津,录取学生的报到率也是居低不上,致使高等职业教育陷入了一种生源危机的窘境。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认同感导致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起点、教育资源分配、财政资助、竞争规则等方面得不到和普通高等教育平等竞争的机会。

2.与市场经济难以协调发展成为地方高职教育发展的短板。地方高职院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到90年代末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尽管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但多主体办高职教育的政策造成了高职教育的虚假繁荣局面。这不仅表现为高职学校数量的持续增加,也表现为高职院招生数量的急剧扩大,但这种快速发展也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地方高职教育在市场化过程中潜伏着诸多的问题。虽然高职院校在招生计划划拨和考试招生上与普通高校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但多数地方高职院校的隶属关系和拨款渠道等仍实行原有的政策,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所谓的高职院校就是升格前中专校的翻版,不同的只是名称而已。高职院校虽然满足了部分高考成绩不好的考生读大学的愿望,但基本不设置最低录取分数线,报到率仍偏低。这种状况表明,高职院校仍然难以被社会认可,再加上政府财政难以提供充足的办学资金,使地方高职院校办学面临着与市场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困境。 4.办学特色的缺失阻滞了地方高职院校担当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首先,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不够,专业定位模糊。在市场化过程中,许多地方高职院校由于难以准确捕捉用人市场的需求信息,培养目标摇摆,往往偏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习惯于同类院校互相模仿或与普通高院校同构,结果导致教育质量标准模糊与混乱,始终无法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其次,“双师型”教师短缺,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这就必然要求其师资队伍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技能与经验,这是实现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不仅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生师比严重失衡,而且多数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高职教育“双师型”素质要求差距甚远,“双师型”教师偏少,双师特点不明显。这不仅难以满足教育部关于“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要≥20%,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的要求,而且教师的实践经验严重短缺,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这不仅难以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转化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再者,地方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单一☑,缺乏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零距离接轨难以落到实处,没有建立起适应高职教育ต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脱节,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实践、实训制度没能形成,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生产一线的需求。

二、地方高职院校在困境中求发展的路向

正如前文所述,地方高职院校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由于过低的社会认同感、捉襟见肘的经费投入、与市场经济的悖向发展以及薄弱的办学条件,导致地方高职院校在办学层次和质量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后果:一是低认同感造成的生源危机迫使地方高职院校陷入竞争极其激烈的生源大战中,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极易导致高职院校办学行为的失范;二是高职院校在谋求生存的强大动力之下,信奉高就业率是争取更多生源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地方高职院校自觉地将学生的就业作为自己的办学导向,工作岗位适合与否、专业对口与否、企业规范与否等均被提高就业率所遮蔽了;三是在生存的压力下,地方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往往不是以特色促就业,而是全力开设市场前景好的新兴热门专业,造成了不同高职院校的专业趋同严重。 " 1.打造特色,求认同。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发展力。地方高职院校要想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就必须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思想正确认识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扎扎实实走内涵发展道路,以提高办学质量、铸造办学特色为突破口,秉承自己的办学传统,夯实办学基础,扬长避短,着力打造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优势和潜力,进而形成以特色带动整体,以整体提升特色的发展格局,以特色取胜,方可取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专业设置要符合地方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专业结构要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体现出区域经济特色。为了突出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专业建设要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真正做到专业设置依据市场需求,师资选派依据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直接对接市场。具体来说,就是要对所有专业进行科学分类,对那些能够在短期内见成效且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要科学引导;对那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提供长期技术支持的、稳定性较好、就业前景广的重点或品牌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对于那些能够凝练特色、提升专内涵和市场竞争力的专业要倾力打造。其次,课程设置要进行全方位修正。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实际,改变以单纯技能为本位的质量观,树立能力与素质并重的质量观,注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体系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要结合专业特点优化课程 ☻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高职院校制订的培养方案要遵循基础理论课必需够用的原则,理论课程要体现岗位技能要求,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要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同时还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借助于实训平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最后,要精心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教育要摆脱学科教育模式,需要摆脱依靠专家型、学科型教师队伍的办学思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因此应立足于现实,积极开拓师资培养的新途径。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专任教师的培养力度,定期让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或顶岗实践,在实践中积累行业经验和专业技能,学会自觉地将其融入教学中;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师资结构管理模式,引进一批实践能力强、学历层次高且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授课教师,弥补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缺陷。此外,整合社会上的师资力量,聘请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这样既能带来行业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又能增强专业培养的针对性,还能改进“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结构,真正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2.统筹规划,谋发展。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地方政府必须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切实承担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方向进行科学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在对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加大投入的同时,还要加强统筹规划,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加大对地方高职院校投入,以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促进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政府要承担起对高职教育的责任,积极平衡对各类教育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地方高职院校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彻底解决地方高职院校的分割和交叉管理的问题。所有地方高职院校应统一纳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范围,而不应该由地方市级政府管理,进而对各类分散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其次,地方高职院校要引入竞争机制,主ย动适应市场经济。地方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只有强化其市场竞争意识,才能在生源市场、师资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等方面实现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地方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市场化竞争机制的推行,促使地方高职院校不仅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教育产品,还可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贴近社会需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的真实体现。

3.面向市场,寻合作。地方高职院校要想彰显自身特色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这也是其办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因为校企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在实训过程中融入企业的生产要素,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使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设备优势,进而解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训基地匮乏、资金短缺等问题。为此,地方高职院校首先要进一步规范顶岗实习环节。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方式,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并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找准与企业合作的利益基础,进而激发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工学结合,实现双方合作的利益双赢。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多种多样。高职院校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验室建设情况以及专业设置情况,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方式,既可以单独建设,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不求所有,只求所用,既可以引资又可以引智。校企合作建设多类型的实践实训基地,不仅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也实现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最后,要进一步加强服务社会功能,不断拓展办学空间。地方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专业及实训基地等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不仅可以为学校赢得广泛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而吸引更多的生源,最终破解生源危机。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