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
论文关键词: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困境;对策
论文摘要:上海市的中职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要求相去甚远。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者而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能为社会需求提供人才的中职教育☪却出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局面。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应从内部与外部探究其原因,从而找到走出困境、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对策。
2005年11☏月7日至8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以及国务院扶贫办等7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在会上先后发言,结合各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系统阐述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与具体措施。教育部长周济指出,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会议同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海市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配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百校重点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专业结构优化显现成效,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尽管如此,上海市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要求仍然相去甚远,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者而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能为社会需求提供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却出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局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不仅学生数量大大减少,而且质量也大幅度下降,甚至有些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生存的压力。
既然国家支持,而社会又广泛需求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操作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为什么还处于“门可罗雀”的境地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看法尚存偏见,甚至存在鄙薄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很多家长认为子女上高中、考大学才是“正途”,而读职业学校乃是没有办法的选择。据调查,有52.3%的中学生认为,就算自己适合职业学校也不会选择就读;而49.8%的中学生认为即使自己想去,父母也不会同意。社会上普遍的观点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低”,认为“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职业学校”。加上前几年全国大幅度增加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很多人认为只要能想办法✈挤进高中,上大学就不再是难事了。迎合这种思想,普通高中不断扩招,民办高中也不断争抢生源,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只能一降再降,然而却无法扭转被动局面,反而因为门槛低而愈加不受欢迎,最后导致生源质量越来越差。
二是内部因素,主要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对市场需求反应滞后等弊病。很多学校的办学模式传统而不够灵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跟不上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创新乏力,“双师型”教师匮乏(教师自身也存在着动手能力欠缺的问题),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这种状况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市场需要,一方面社会上奇缺操作能力强的“灰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却无法提供这样的毕业生来满足社会需求。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加以反思:中等职业教育究竟该如何走出困境?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就是要适应市场需求,想企业之所想。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为企业之所需,就要求教育内容紧紧围绕企业需求而展开,主动适应上海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胆进行教材革新的尝试,探索与行业、企业共同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与教材,同时将技能考证教育有机融入其中,把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及时地反映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实现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对接,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迅速ว上岗,为企业所用。
以能力为本位就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变学历教育为真正的职业教育。职校的专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校的专业教育,后者重理论体系的教育,前者重技术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大相径庭,很多职校的教材特别是新兴专业的教材往往直接将高校教材拿来进行简单的删减,作为自己的教材,这是难以取得成效的,既没有学好理论,更体现不出职业教育对实践环节的要求。上海市教委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星光计划》很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为职校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提高了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并非只能适应当前的岗位需要,还要适应今后的职业需求,是一种适应职业生涯的能力。因此,在注重上述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在职业道德、基本素质等方面加强培养与渗透,这些是不可或缺的。 "
创造多元化机制,构建
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不同的职校可结合自己的办学专长与特色,寻求灵活的运作机制,以更好地与市场相契合。
可以探索和发展“订单式”培训,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一方面可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可拓宽就业渠道,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基地。特别是上海,企业众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采取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与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能力本位“CB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小企业技能培养课程”等,结合自身特点创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
在专业设置上,既要紧跟市场需求,又要避免不顾自己的能力与专长,什么专业热门就办什么专业的局面。学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把握市场需求,积极发掘自身办学潜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竞争力,优化教育资源。
无论是机制上的革新,还是创建职业教育特色,教师的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成为学校革新的先行。学校可通过送出培训、下企业、校本培训以及自主培训等途径,加强教师的知识更新与能力培养,特别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可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或进行指导,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比重。
勇于开拓市场,确立
“大职教,大市场”的观念
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是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又包括职业技术培训,既有全日制学历教育,又涵盖非全日制、非学历型的终身学习与培训的“大职教”体系。因此,应突破仅仅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定位于上海市的初中毕业生的思路,要把眼光放开,树立“大市场”的观念。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的主张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比基础教育要大,中等职业教育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诚如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有面向广大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有高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有老工人、老技术人才的再培训等等。结合上海市的特殊性,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与先进教育理念的实践者,上海市可以运用优越的教育资源与外省市开展合作办学。2005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全国对口支援地区和在沪工作的外省市务工人员,共招录了10010名学生。我们可以循着这条路子继续走下去,进一步扩大这个市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面向“三农”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以开展企业员工的终身教育与再培训等等。
相信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自身不懈努力,上海市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2]成思危.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表彰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J].教育与职业,2005,
(25).
[3]郑庆文.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5,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