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的文化呈现

时间:2025-01-13 05:48:2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根据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要求与现状,古代汉语教学应在完成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适当注重古代文化的有机融入,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民族、文化品格。本文以《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鞍之战》为例,初步探索古代汉语课中古代文化的呈现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对外汉语;文化

对外汉语专业是近年来为了顺应汉语国际推广而新☢兴的一门学科,也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崭新分支。本专业的学生肩负着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艰巨任务。在当前世界“汉语热”的大背景下,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其,实,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来看,只为了学语言而学汉语的几乎没有,其中大多数人是为了研究汉学和外交外贸工作,一部分是为了了解中国。由此可见,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中应是重要板块,教师在本专业的古汉语教学中也应适当凸显文化教学的内容。我们专业的学生只有真正理解、掌握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才能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跨文化交际中“游走自如”,才不至于在文化碰撞中,不撞走健康的内容,在文化融合中,不融掉正确的东西。而当前,很多高校的古汉语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古汉语课程更是处于尴尬境地,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多是袭用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很少顾及对外汉语专业的特性。

鉴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应在完成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将古代文化有机地融入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将枯燥乏味的语言规律放在绚丽的文化背景中,使其妙趣横生,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古汉语教学的效果,也更贴合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古代文化涉及的内容很广,它包括古代历法、职官、礼俗、姓名、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文化常识部分,也包括古人的生活情趣、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价值观体系。古代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与古代文化共同构成了古代汉语这一有机整体,教师在讲授时,也不应把两者割裂,应在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相应地把语言形式内的文化含义传递给学生。语言知识讲到哪儿,文化内容也随之传到哪儿,使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下面,就以《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鞍之战》一文为例,来简单观照其中涉及的古代文化方面的内容。

如,对于“余姑翦灭此而朝食”句中的“朝食”,即使没有注释,学生也能知道是早饭。然而学生常会误解古人朝食时间与我们现在的差不多,其实不然。这时,教师可适当引入古人的饮食习俗。先秦的食制是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也叫“饔”,“饔”从食雍声,“雍”作声符的字一般都有聚大之义,由此推知古人比较重视早餐。古人把太阳行至东南方那个时间称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大约相当于上午八九点钟。第二顿饭叫“餔食”,也叫“飧”,一般在申时,即下午四点左右吃。“飧”从夕从食,说明是晚餐,《说文解字·新附》作餕:“食之余也。”[3]“餔”从食从甫,从“甫”之字都有边附义,由此推知古人晚餐简单,这也符合上古时代生产力还比较低下的状态。而早餐吃饱、晚餐吃少的经验也早就为古人从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来。教师再联系《孟子·滕文公上》中“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时,学生就完全能理解许行主张的君与民要一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和平等思想了。这样把饮食文化融入词语的诠释中,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掌握知识更牢固。

又如,为了准确理解鞍之战的具体细节和结果,教师非常有必要介绍古人乘车的位次。古代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骖乘居右;但君王或战争时的主帅居中,御者在左。本文中韩厥和齐侯最后败逃时都未按照自己的身份站在相应的位置:韩厥在这次战争中任司马,按身份本应居左,却中御;齐侯本该居中,却与逢丑父易位而居右,致使对方都搞错了车上人物的身份,达到了迷惑敌人的效果。由此,学生便能清晰地理解韩厥为何能躲过被射杀的危险,而逢丑父为何能帮助齐侯逃离被俘的命运。

再如,韩厥为何不顾身份而中御呢?文中有交待,因为韩厥前天夜里梦见父亲对自己的告诫。教师如仅讲解到此,就显得肤浅,学生会觉得韩厥作为军中司马,仅凭一个梦就草率地不顾制度,过于荒唐。这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来理解古人的文化心理,古人在无法科学解释某些自然现象和人事时½,转而极端相信梦境和卜筮。《左传》中记载卜筮和梦灵验的事很多,教师也可视课时而引用《左传》相关段落,如《宣公十五年》“结草报恩”一节。这样做,既可训练学生句读阅读能力,又可加强学生对古人文化心理的了解。

齐侯在邴夏的提醒之下为何仍不射杀韩厥?因为“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教材注释,这与古人所谓戎事以杀敌为礼不合,齐侯在战争中讲礼,是迂腐的。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讲解清楚两点:一,齐侯讲此话是有其文化环境的,古人对于礼数、礼仪的讲究有时与现代人的观念大异其趣。如《左传·成公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郤至见客,免胄承命曰……三肃使者而退。”[4]鄢陵之战中,晋楚在激烈地交战中尚有如此礼数的往来。二,其实,齐侯是把戎仪和戎礼混为一谈了。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对此作了很好的诠释:“德谚有曰:‘战争之本旨较战争之方式为先。’杀敌者战之本旨;三舍之退、一糜之献,以及下车免胄、执榼犒师,皆方式而已,戎仪也,非戎礼也。”[5]这样,在古人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下来理解齐侯此处答话将更深入。

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古人即使在战争时也极其尊礼;另一方面,有时我们在理解它时也要指出其虚伪性。例如,如何理解韩厥在俘获齐侯时,“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以及对齐侯极其谦卑的那番言语?教材注释,这是韩厥对齐侯修“殒命”之礼,所讲的话也是委婉的外交辞令。这样解释恐怕只窥见了其外在礼节的一斑,而未能得其实质。《史记·齐太公世家》记此事云:“晋小将韩厥伏齐侯车前,曰:‘寡君使臣救鲁卫。’戏之。”[6]司马迁用一“戏”字,足以提炼韩厥此番言行的真正用意。他言行愈谦敬,就显得愈得ส意、油滑,也使齐侯愈感到羞辱不堪,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从而,也使我们理解了在《左传·成公三年》中晋侯享齐侯时,齐侯为何要“视韩厥”,并云“服改矣”,言下之意:你韩厥只不过换了衣服,烧成灰我也认得。此时,韩厥只好惶恐谢罪。在《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韩厥追赶郑伯时,我们也看出韩厥已接受教训,当年羞辱齐侯过头了。

在古代汉语文选中随处渗透有古代文化的点点滴滴,俯拾即是。本文中逢丑父代君任患,晋军上下互相勉战,同仇敌忾,无不反映着儒家忠君的道德观。而以上所述古代文化也只是“就文论事”,尚未详细展开论述。

古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情趣和价值观念,等等,其本身就是古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如能自如地结合古代文化来讲授语言知识和规律,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古汉语课有声有色。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宏观地把握这门课程,同时顺应时代的潮流,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品格,让他们未来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保持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质。

除了在课堂上随文选来讲解古代文化这一教学方式外,对于频繁涉及的古代文化内容,也可以课堂小专题的形式讲授。为了解决课时紧张的矛盾,教师ม也可提供有关参考书、网络资源和古代文化教学课件供学生自学。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也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广博的专业知识面,还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施。要求教师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的特性,重新定位古代汉语课,花更多的时间来精心设计这门课。

最后,强调一点,我们在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中更多地注重古代文化的呈现,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能更好地培养人文素养,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也要提醒大家,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是古汉语课程第一位的教学目的,不要为了吊人胃口、哗众取宠而一味加大文化“含量”,这会偏离语言课的轨迹。

中国wWw.LWlm.com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写在前面[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