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宴飨文化及周代的饮酒礼

时间:2025-01-13 22:11:4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在周人那里,国家的礼制、社会道德、个人修养,都是通过日常往来活动很自然得以贯彻和实现的。乡饮酒礼是宴飨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乡饮酒礼的举行展现了乡人饮酒的欢乐之情,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

关键词:宴飨;文化;礼仪;乡饮酒礼

一、宴飨文化概况

礼乐文化发源于原始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至西周,成为一种成熟的、系统性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建立在奴隶制等级制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包括哲学、政治、法律)和文化价值系统(包括伦理道德、艺术、行为方式)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其核心是礼乐。西周初年,处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奴隶主贵族运用这些经验对于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节仪、行为习惯和规范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制度化、条理化,成为维护奴隶制的重要制✫度和思想准则。这就是所谓的“周礼”。

周礼中各种礼节和行为规范,如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的规范来规定“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史记・礼书》),由此可以看出,礼的规定范围很广,社会和个人中的一切无不囊括。

礼乐文化中的代表为宴飨文化,宴飨文化最集中体现在宴飨诗中。宴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比如《小雅・鹿鸣》、《鱼丽》、《南有嘉鱼》等篇目均属这一类。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宴飨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周人重礼又重德,一般来说,宴飨诗是按礼的要求写宴飨,更强调和突出德的方面。宴飨诗不但突出了礼乐文化的道德实质,而且展现了它鲜活的外在形式,为我们保留下礼的动态原貌。例如:《小雅・鹿鸣》本为宴群臣嘉宾而作,表现按礼待宾的殷勤厚意。其中特别写道对于德的向往和赞美:“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二、周代乡饮酒礼探究

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比较盛行的一种礼制,也是周代盛行一时的饮食礼仪。据杨宽论证,乡饮酒礼起源于氏族聚落的会食制度。这种礼节主旨在于尊长和养老。众多的学术界探索者们都认为饮酒礼是体现着尊老敬老,并与祭祀、乡射礼相关的饮食礼俗。

第一节、乡饮酒礼的形成和仪式化

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比较盛行的一种礼制,《仪礼》中有关于乡饮酒礼的记述,说明它早在西周时期在我国已经广泛存在了。乡饮酒礼是一种在地方举行,以宾贤、敬老、谦让为主要内容,推广教育、教化的礼仪制度的礼仪。乡饮酒礼与选举、教育以及教化、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周代诸侯国每三年一次,由乡老及士大夫选举贤能,带领众人以礼相待,最后由诸侯把这些贤者献给皇帝,以得到任用。

在西周初年,所谓“乡饮酒礼”只是乡里百姓的饮酒聚餐活动,尚未演变出某些比较仪式化的礼仪,先秦时的“乡饮酒”活动是乡民的欢宴节和饮酒节,并无繁多的仪节。从根本上来说,“乡饮酒礼”的制度化和程序化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成员之间的牢固的亲族血缘联系,是这种血缘联系与社会政治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固结的产物,它的确立期在西周。在西周后期,由于政治的分散,权利的下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关于酒的观念和风气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约束和恐惧都Ⓐ极大的松弛淡化了,“乡饮酒礼”的举行形式不再按照礼制来进行。于是,乡饮酒礼逐渐演变成一套象征性的仪式和可行的礼节。

第二节、乡饮酒礼的形式

在周代,按照礼的规定,各种宴会都有规范的节仪。如《仪礼》所载的“乡饮酒礼”就有“谋宾”、“铺陈”、“迎宾”、“拜至”、“拜赐”等二十四节程序,这些程序无一不用礼制规定,这些相关的礼节制约着参加乡饮酒礼上的人们。据《左传》的记载,参加诸侯国朝聘宴飨的人都必须知道并遵守有关的礼节,无论是问答辞令还是赋诗言志,都要按照严格的礼的规定,如果不慎失言、失坐或失态,都被认为是有辱君命、有失身份的事。

在《仪礼・乡饮酒礼》和《礼记・乡饮酒礼》等篇中,饮酒礼的主要礼节有:谋宾、迎宾、献宾、乐宾、旅酬、无算爵乐、宾返拜等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要逐一进行,体现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上述各项礼节中,以进酒献宾最为重要,它是表示对宾客尊敬程度的标志。这些礼节是十分繁琐的,根据文献资料证明在西周到战国这一历史时期,这种形式的乡饮酒礼已非常盛行,并且十分平常自然。许多文献都证明,人们不仅在饮食生活中要尽礼,而且其他一切也要依礼办事,礼是政治、思想、道德的总规范。

第三节、乡饮酒礼的作用与意义

宴飨礼是周代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饮酒礼是宴飨礼仪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不同场合的具体礼仪细节也有所不同,但其普遍施行于上层贵族,甚至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在周代有着极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影响。

一、贵贱尊卑,维护统治秩序

在周代,礼乐制度是一切活动的依据。宴飨礼中所描写的饮酒的程序和仪式,是严格按照礼乐的要求和规范而进行的,反映了礼仪的周备,表现了礼制的发展。宴飨礼突出的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特点,是对“和”与“德”的追求,是对“亲亲”与“尊尊”的体现,是周代礼乐文化的显著特征。

《礼记・乡饮酒义》中行迎宾礼时,把宾、介、众宾分为三等;行献宾礼时,对宾有“献”、“”、“酬”;饮酒作乐、旅酬以及撤俎之后,彼此劝酒,不计爵数,是为了使人尽兴,安乐而不混乱。这样乡饮酒礼就成为在基层行政组织中分别贵族长幼等次的礼节。

二、增进感情,制造乡里祥和气氛

礼仪具有稳定社会结构的功能,乡饮酒礼是一种敬老尊老的礼仪,它的举行能够保持乡里的团结和祥和。乡饮酒礼体现了乡里长幼贵贱以来规范礼。《礼记・乡饮酒义》说:“六十者坐,五♀十者立待,……所以明养老也,可见乡饮酒礼,既有教民‘养老’之意,亦含训民‘尊长’之义。”

在周代,宴飨的过程中有明确的年龄界限,这种严格按年龄大小区别饮食好坏的原则,在先秦文献中有较多的记述,后世趋于消失,这可能与后世有了按辈分区别尊卑的原则有关,尊老只能通过大体上划分年龄层次来实现,乡饮酒礼的尊老原则便是来源于此。

结语

宴飨礼仪是周代统治者用来维护巩固政治统治一种“礼制”,记载了古代宴飨诗的程序仪式,以礼制的形式告戒人们要遵循宴飨礼仪,重在突出宴飨能够联络情谊,具有巩固统治的功能。

乡饮酒礼创始于宗法制度时期,延续于宗法制度废弛,但宗法组织依然存在,社会尚需要这一礼仪来维持封建阶级的统治。当封建礼教淡化,乡饮酒礼只能具有敬老尊贤和维持宴飨的正常秩序等等的功能,对于后世自然还有极大地借鉴的价值。ฑ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