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审美能力

时间:2024-12-26 02:49:3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可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也就决定了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一、 读中感受自然美

我国地大物博,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要在短时期

内感受到这一点,唯有通过文字加上他们丰富的想象来实现。如小语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中,当朗读到:“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时,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展开充分的想象,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天然美景。进一步的朗读则会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书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

二、读中体会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文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

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通过朗读来实现这一目标。如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课文主要通过对烈火中的邱少云高大形象及人物心理的描写,赞扬了他那高度的自觉性和勇敢精神。“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学生读着这一段感人肺腑的语句,不难体会到邱少云形象的高大,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

三、读中品味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中写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将漓江水的三种不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怎能不体味出美的韵味来呢?

四、读中追求创造美

我们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可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文字描述进行语言表达,在朗读中由形象思维逐渐向象思维转化,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创造美的境界。因此,朗读成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桥梁,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创造美。仍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在写山的野时,作者在使用了一系列的拟人、比喻之后,在“……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一句后用了个省略号,学生对于省略号的理解是轻而易举的,但这个省略号在教学中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只要教师在让学生充分朗读,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代替文中的这个小小的省略号,不仅给予了学生练习写作的机会,更给予了学生创造美的良机。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就优化方法,提高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文,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凡卡》和《小抄写员》,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后,不难发现,二者都是写人的文章,但可以跨跃国界,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是通过写凡卡在鞋店痛苦、孤独的生活,反映旧俄时代,穷苦儿童不幸的遭遇以及沙皇统治下,人民生活的疾苦;面后者通过讲意大利少年叙利奥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管父亲的严厉责骂和冷淡,坚持偷偷地帮父亲工作的事,反映了叙利奥是个懂事、聪明、意志坚强的孩子;又如《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同是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祖国不同地方,不同风格的美,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如《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一课和《二十一世纪集绵》同是为了表现电脑在今后社会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ล工具,但作者抓住电脑的不同方面来写,前者主要介绍电脑的发展史及具体的作用,而后者则采用有趣的想象,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多“无”社会,来显示电脑的神奇。上述阅读,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二、 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

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打开思路,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 ϡ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在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可先设计一个填空“因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 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如果(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填空提问。学生的问题当然都很有质量,如: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说地球上的资源พ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等等。而这些问题不正是文中所要讲的内容吗?通过认真阅读,学生不仅解决了这几个质量很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课文内容理解得已非常透彻了。

三、 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

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地,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可以笑其肤浅、简单,从而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先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辨解,终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解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去了,没有老师的指导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则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四、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在教《凡卡》一课时,这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在课文结束时,又提出一道思考题:你们认为凡卡的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吗?当凡卡从美梦中醒来时,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呢?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上立即出现思潮滚滚,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觉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的读“津津有味”。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选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觉地去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质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