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时间:2025-01-13 09:12:3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语文不仅是百科之母,而且最ส能让学生感受到美之所在。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仅停留在语文课本上最基本的思想内容、字词谋篇上,更应该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课之美。体会语言之美、情景之美、情感之美,在美的体验中学习语文。

一、音韵和谐的语言美

《诗经》中多数诗即如美此。例如《蒹葭》,该诗重章叠句,一☯义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暗,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押韵、复沓读来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又给人以音乐之韵律感受,这就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在《关雎》中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对《关睢》,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睢》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二、长短有致的句式美

在《孟子》两章中,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这与孟子其人善用排比等修辞格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主谓句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三、生动活泼的形象美

在《乡愁》中,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四、想象悠远的情景美

ฏ 既有柔丽之美,又有雄壮之美。先看《蒹葭》中的意境美,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此情此景又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再深入品味,反复吟诵,就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

再看语文课本里所表现的雄壮之美,在《安塞腰鼓》中,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五、打开心扉的情感美

诗言志,即诗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不只是诗,在多数的文学作品中,都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怒,或嗔或悲,或慷慨激昂,或悲戚忧郁……在《雷电颂》中,要引领学生在反复的吟读中把诗情、诗味和诗理以及作品内蕴的深刻 的思想内涵,着重体会抒情主人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利用不同课文的特点,时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