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4-11-10 18:08:0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慕课”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慕课”的兴起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该重视“慕课”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抓住“慕课”的基本特点,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化、现代化、规范化、民主化和国际化,以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

“慕课”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一、“慕课”的兴起

二、“慕课”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四有”社会主义新人。面对新生事物“慕课”的来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在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慕课”,并借助“慕课”大量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人们综合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由此,我们必须着眼于“慕课”的基本特点和在中国发展的实际状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增强其时代感,提高其影响力。

1.“慕课”的多样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发展

“慕课”具有多样性特点。首先,学习群体的多样性。目前,“慕课”的版图已从北美、欧洲扩展到南美洲、亚洲、非洲及大洋洲,学习者数量不受限制,来自世界各地。其次,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幕课”使教学内容多元化,同一课程主题可能拥有众多版本,学校、团体或个人等均可以上传视频、文本与音频来分享教育内容。最后,学习考评的多样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是老师对学习者进行考评,而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者可以互评或自评等。“慕课”的多样性滋生了风险的可能性,学习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在相互学习和交流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而在线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加大了把握学习者思想和心理的难度。尤其是西方文化的输出,不仅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且也影响着我国在线学习者的思想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对于基于欧美文化背景及价值观而产生的“慕课”,必须要植根于本国文化土壤去借鉴与创新,推动特色发展,进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作用,巩固其指导、引导和领导地位。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发展充满个性的中国在线教育模式,突出中国特色,增强自身优势,推进教育改革,培养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慕课”的中国学习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三个自信”,凝聚共同力量,铸就美好梦想。

2.“慕课”的创新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

“慕课”具有创新性特点。首先,打破了时空界限。“慕课”通过互联网拓宽了学习场域,不再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受固定模式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其次,展现了质优价廉。“慕课”通过免费或低价向全世界提供大量优质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给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的矛盾。最后,突出了个性化学习。“慕课”通过交互式练习、社区化互动、个性化服务和及时反馈等方式,使学习者体验到“真实而生动的课堂”,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慕课”的创新性增强了教育的竞争性。“慕课”是一场全球性竞争,我国直接面临着与全世界教育理念的竞争,正如国务院参事汤敏所言,“慕课”是一场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革命,需要冲破很多理念”[3]。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要想在现พ代化进程中有所作为、大有可为,就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树立现代化理念,因为教育现代化不单单是教育设备和手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方向,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囿于陈旧观念而不思进取,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在“慕课”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一方面,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保 ☺持生机和活力,以不断地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拓宽新视野、发散新思维、谋划新举措,改变落后思想观念,突破思维定势,更新教育理念,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敏锐性和前瞻性,以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3.“慕课”的自主性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发展

“慕课”具有自主性特点。首先,学习目标自由设置。学习者可以随意浏览在线课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有无学习目标均可。其次,学习进程自由选择。“在什么时间、地点学习,阅读多少资料,投入多少精力,进行何种形式和程度的交互等都由学习者自己决定。”[4]最后,学习结果自由检测。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可以通过随堂测试或课后测试等进行检验,也可以选择不检验,这取决于自我意愿。慕课的自主性助长了学习者的散漫性。很多学习者注册网络课程,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把玩新时尚,由于缺乏自觉性和意志力,往往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遑论深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特别是作为人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能使人在精神上加强自我对话和反思,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更好地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当今法制时代,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既适应法治社会要求,又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就必须实现其运行的规范化。所谓规范化“就是教育的要求、目标、内容、政策和队伍等有章可循,有制可遵,而不是随意的或可有可无的”[5]。因此,在慕课时代,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增强规范性,减少随意性,从而促进学♪习者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另一方面,要积极建立在线学习者的激励机制,切实强化自律意识,提高自觉性,摒弃盲目性,从而促使学习者更好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4.“慕课”的互动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民主化发展

“慕课”具有互动性特点。首先,教学互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慕课”则改单一灌输为双向互动,实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其次,“学学”互动。在“慕课”平台,学习者除了与老师交流外,还可以和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互动讨论与评估。另外,每节重要知识点都嵌入交互式问题设计中,如随堂测验和课后测试等互动环节,可以检测学习情况。这种“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是网状进行的,是即时的,有유利于大规模人群间的相互启发,留下思想碰撞的火花”[6],提高学习效率。然而,“慕课”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学习者的层次性,减少了师生之间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机会。“慕课”的互动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是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如果“没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就没有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7]。在“慕课”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发扬民主精神,坚持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营造一种民主氛围,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在分享“慕课”教育资源的同时,重视学习者的差异性,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精神需求,加强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从而达到“形神合一”的理想状态。另一方面,要在共享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教育者和学习者要树立共享意识,发扬民主,畅通渠道,一起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5.“慕课”的开放性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发展

“慕课”具有开放性特点。首先,对学习对象的开放。任何人不分国别、肤色、年龄等,只要你有相应的网络设备,用邮箱注册,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任意选择喜欢的课程学习。其次,对优质资源的开放。“慕课”以其在网络空间的开放性,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种种限制,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提供大量免费网络课程,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慕课”这种不设进出门槛且满足各种参与层次的开放性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有助于保证信息通过网络的自由流动,鼓励分享的文化并聚焦知识创造”[8]。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存在于世界各国。我们要想在思想政治领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增强国际意识,大胆接受“慕课”平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加强文化知识交流,在比较中推进发展,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增强忧患意识,创新自我在线教育,培养人们分析辨别、吸收借鉴和批判抵制能力,在竞争中提升素质,从而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认同感。

围绕“慕课”,目前我国教育界持两种态度,一种认为是新生事物,是一场颠覆传统的教育革命;另一种则认为是“新瓶旧酒”,不值得大惊小怪。唯物辩证法认为,区别新旧事物“不能单凭出现时间的先后,不能根据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更不能靠人们主观上的任意判断,新旧事物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9]。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要求我们,在“慕课”的汹涌浪潮中必须以平静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准确评估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目于世界前台,立根于自ม我舞台,时刻把握国际国内动态和世界教育动向,“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从而占据主动地位,赢得最佳良机,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2]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16(06).

[4] 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

(3).

[5]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 韩艳辉.MOOC起源及其概念初探[J].河北电视广播大学学报,2013

(6).

[9] 李秀林,王于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