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体制模式浅析

时间:2024-12-26 14:20:0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本文回顾高校实验室体制模式的发展阶段,分析了不同实验室体制模式下的优缺点,确立了实验室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并从实验室的隶属关系、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方面,阐述了现阶段实验室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 体制模式 分析

Primary analysis on system modes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

ZHOU Xinglia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laboratory system modes and points out the guidelines for the laboratory syste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t the base of the reviews on the development stages of system mode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 And then, it describes the concrete measures for reform of laboratory system at present stage from the lab's affili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talent mechanism.

Key word☤s university laboratory; system mod☃e; analysis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基础,是衡量高校科教水平、展示高校发展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①加强实验室管理就需要深化实验室改革,摒弃管理体制中的分散、重叠、低效和封闭的不良状态,适应高校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加快建立高校现代大学制度。

高校实验室体制是指高校实验室的领导体制、隶属关系及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等。高校实验室体制建设,是推动高校实验室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选择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运行体制,是高校实验室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证。

1 我国高校实验室体制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多数高校没有设立校级实验室职能机构,沿用前苏联设置的模式,基本采用系、教研室的二级管理模式;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主要采用校、职能处室(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或校、院、系、教研室四级管理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颁布,各高校实验室基本采用以校、系管理为主的体制模式,规模较大、师资与技术力量较强的高校,大多采用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

2000年前后,伴随我国高校合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系列建设项目,各高校成立了校级和院级实验中心,某些高校甚至采用了学校直管实验中心的一级管理模式。各高校也在不断地适应改革之中,呈现出以校、院(系)二级和校一级为主的实验室体制模式。

“十二五”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及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各高校实验室体制也不断改革。结合国家对实验室向综合型方向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等新的要求,各高校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实验室体制模式。2014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加快推进了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和培育的步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执行国际化运行机制,又是我国实验室体制的一种新的模式。

2 高校实验室体制模式分析

随着实验室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校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体制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以校管实验室为中心,院管实验室为基础,单科性或系(教研室)管理的实验室为辅的体制模式;以学校、院(部)管理为主,学科、系(教研室)为辅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以院管实验室为主,不同级别的实验中心为骨干的校、院、系三级管理的体制;以各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院管实验室为基础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②以上模式可概括为两种模式,即散发型和集中型。

2.1 散发型模式

以课程为目标对象的实验室体制模式,即为散发型体制模式,它以课程涉及的具体要求,集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资源而建立。主意表现为专业细而窄,一个实验室仅为专门课程服务,依附于课程,归教研室管理;实验室功能单一,条块分割,规模小;实验教学内容陈旧,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少;设备利用率低,造成资产浪费; 实验室相对封闭,对外开放和交流少。不利于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由学院、系或教研室负责管理的3级实验室体制模式,其基本上也都是这种散发型体制模式。这种体制模式在以往的专业设置中虽然起到了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③其显现的弊端也愈发明显,亟需进行改革。

2.2 集中型模式

集中型实验室模式是以学科大类定义为对象,集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资源而建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校实验室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体制模式,它以其实验室功能集中,覆盖学科面广,实验室规模大、效益高等特点,显示出了它的优势。

目前,我国高校许多校、院二级管理的实验室大多属于集中型体制模式,尽管这种管理体制在我国高校中形成已经多年,但随着科技发展,高校专业设置的细化,这种体制模式已逐步暴露出其缺点:理论教学和实验环节分离,实验教学成效低;实验仪器和设备陈旧落后,更新速度慢,只勉强满足基本的实验教学,无法满足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需要。 此外,部分重点高校的各类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组建中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其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先进,是更为高度集中型的实验室体制模式,我们也把其纳入集中型实验室体制模式。

3 高校实验室体制改革

3.1 高校实验室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高校实验室体制改革要结合新时期对知识和人才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实验室体制改革与教学、科研等体制改革要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要优化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师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实验用设备的效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创新能力,真正建立一个充满活力、高效益和高效率的实验室体制,实现高校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④

3.2 实验室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3.3 高校实验室体制改革的措施

(1)理顺实验室隶属关系:不论是校管、院管、系管实验室体制模式,在隶属关系上都要层次分明,全⌛责清晰,各级主管部门都需加强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实施宏观管理,严格恪守权力边界和定位,切不可越俎代庖。 要给予校、系两级实验室一定的管理职能和权限,确保实验室正常运行。

(2)创新实验室运行机制:建立实验人员首席制、主任负责制,吸引高水平教师参与实验室管理和教学,要摒弃那些对实验室闭塞、隔绝的管理模式,形成开放、互动的实验室机制氛围。

(3)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高校应根据各自实验室特点和任务,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起一个以校管实验室为主导,院管实验室为主体、系或教研室管理为辅的三级管理体制,从而形成一个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系统。⑤

(4)优化实验室人才机制:人是实验室的主体,无论何种体制模式,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保证其高效、有序运转。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实验技术队伍在高校中的地位,并给予明确定位。抓好实验人员的培训,重视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竞争机制,以激发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⑥形成良性发展的实验室人才机制。

4 结语

从我国高校实验室体制模式的发展来看,实验室体制模式是从分散型过渡到集中型,不同形态的实验室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也显现出了各自的利弊。我们不能偏向某一种模式,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其是否在学科建设、基础教学、科学研究服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验室体制模式上我们也不能囿于一种模式的推广上,要结合高校自身现状,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逐步形成科学的现代实验室管理模式,推进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高效、健康发展。

注释

② 康君奇,孙群,李东.高校实验室体制改革趋势探析[J].实验室科学,2007(3).

③ 石虹,汪锡鑫.高校实验室体制改革初探[J].当代经济,2010(1上):106.

④ 张淑玲.浅谈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4-95.

⑤ 白志学.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8):95-97.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