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供配电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文中通过实例对民用建筑供配电设计存น在某些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供配电设计;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居民对生活条件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而不断变高,同时要求生活中的涉及到的建筑的相应的提供电力的系统有更高的供电能力。要让民用建筑具有稳定可靠并且独立的提供电力资源的设备,就一定要让居住者,开发商,供电方这三大主体在建设供电配电系统过程中实现三方统一,到实际上他们三个主体的定位和关注的重点明显不是统一的。
一、民用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要求
它的设计规划必须满足几大要求,能提供充足的电力,能可靠的提供电力,提供的电力电压质量合格,提供电力的机器设备有合格的质量和足够的寿命。要满足这几大要求,关键在于相关设施设备的配置有合理的裕度,合理选择监视检测相关设施设备运行情况的环境,还有就是出故障后要能方便的对故障进£行检修[1]。从这个系统在以后运行和检修维护的影响来说,它只要建成功就不能在作大的结构上的改动了,所以最经济的设计方案就是按最后使用电的负荷容量来设计。
二、民用建筑供配电设计存在的问题
1用电负荷问题
2供配电系统供配电能力小由于家用电器的频繁增长和使用,用电负荷迅速增长,导致供配电线路、断路器和电能表不能☼匹配迅速增长的电气负荷。
3供电干线
几年居民家庭电气负荷迅速增长,住户的配电线路、电能表和断路器频繁发生故障和跳闸,有的住户自己更换大容量断路器或将其短路,强行使用空调机、电饭煲、微波炉等电器。结果导致发生户内外导线严重发热,加速绝缘老化,最终发生短路事故,甚至引起了火灾。
三、民用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问题解决对策
1住户终端配电系统的回路配置
住宅电气设计要协调配合当地实际情况,考虑住宅家用电器的发展,以为人服务为原则,合理设置或预留电气设施,保证住宅设计的有序性。
(1)照明回路与插座回路分开设置。
(2)确定了使用功能的插座设独立回路。
(3)起居室、卧室各设单相二线、三线组合插座2~3个;厨房和卫生间设二加三暗式组合插座2组。
(4) 三相五线制应用在相关的户配电箱以及分户电表中,应该格外注意,为了保证安全,以及能够满足380V三相电源涉及到设备的应用,还应该把380V暗式插座1在室内配置。
(5) 根据插座安装要求,在厨房和卧室则分别安装一个插座,另外,空调机的适用插座则安装在主要卧室,在插座选择方面,一般选择常用的具有开关功能的16A插座。
2干线配电方式
参考相关国家规定,可以得到,对于某个位置的公共供电器负荷能够在220V之下的情况,220V的单相供电则是在不大于30A的线路电流状态下;380V三相四线制似乎用于在30A以上的情况。住宅单元进线计算电流大于30A时,应采用三相电源供电,并尽量保持三相平衡。多层住宅(确定为三级负荷的)宜采用干线放射式供电高层住宅、多层住宅(确定为
一、二级负荷的)宜采用干线环路式
3保护方式与等电位联接
住宅供电系统应采用TN-C-S,用四芯带铠电缆引入楼内π接箱内,进π接箱后将PE线与N线严格分开。保护接地与防雷接地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以较小的为准。接地方式进行总等电位联接,卫生间须做局部等电位联接,可以降低预期接触电压,减少漏电保护装置不可靠带来的危险。总等电位联接的另一显著优势是能够提升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能,因为它具有缓解电磁场干扰的功效。具体来说,只需要将总等电位联接线与煤气管道、暖气管道、自来水进出水管道等不同导电体相连接,或者连接的对象也可以是接地或者保护线干线。
4住户终端配电方式采用三相五线制
住户终端的配电方式宜采用三相五线制(包括PE线)是未来住宅的配电趋势。一些大功率电器生产厂家在设计时就考虑了采用三相电源380V,有利于供电系统三相负荷平衡,提高功效,减少导线截面和导线能耗。¢小区内必须有相应个数的供电回路。每栋楼可采用两相或三相供电。按每栋楼的住户数,采取相应的电源方式。将目标小区按照各建筑的排布及负荷容量加以划分,打造出围绕箱变的配电小组。在照明的问题上,需要在每层安放电箱以实现供电[2]。替代以往的380V线电压模式,有效保护各家用电器安全使用。
5电源合理配置
社区内部的变电站统一配出相关的其中的绿地灯、路灯等。系统内的两个箱变则提供消防泵的电源,并且,其中在进行电缆布置的时候,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要选择较为便捷的路径,在一条电缆沟中放置同方向路径的电缆,尽量要求分析和弱电箱布置。所以,通过上述措施,能够保证有效施工,节约成本。在安全性方面,则把二级防雷措施应用在各个建筑物和电缆外网中,主℃要通过电涌保护器实现。
结束语
这样就能确保小区整体供电信息收集的同步。同时,为实现负荷调控的有效性和高弹性,需要在各个不同建筑内安放电力监控系统。为了有效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能,以及对于不预料因素的可靠性,应该重点落实好具有控制功能的硬件系统的模块化设计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