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与汉语语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连的统一体,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宗教、文艺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客观真实写照。同时任何一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语言都是封闭性和开放性共存的,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或吸收外来的词汇丰富自身词库,或借鉴并改变传统的语法系统,或文体、修辞和语篇出现调整和完善。可以说,不同语言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是一种普遍现象,它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和不同文化深入交流基础之上的,是语言、文化需求的共同产物。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亲缘关系,这两种语言发生相互融合和渗透似乎难以理解。但自17世纪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同英语语言国家的人们通过不同渠道不断的沟通与交流,两种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彼此影响并相互渗透,在很多词汇和句法中都明显的呈现出对方语言的部分特征。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迅速崛起,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同英语语言国家的人们,在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日趋密切和频繁,汉语和英语的彼此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因此深入探讨汉英两种语言间的融合与渗透,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对促进汉英语言教学,提高二语习得者语言运用的能力,有效实现跨文化下的沟通与交流,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英语和汉语语言融合与渗透的方式
1.1 词汇的借用
在跨文化交流中,一种☑语言中的词汇部分是最容易被另一种语言所影响的。词汇在语言体系中是一个相对动态而开放的系统,英语和汉语语言在各自发展中,彼此借用对方的词汇,是两种语言产生渗透和融合最为常见的语言现象,这也是化解双方文化差异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之一。英语的表音文字和汉语的表意文字,要实现彼此间的词汇借用,必须通过音、形、义等方面在形式和组合上的相应转换,才能最终进入对方的词库之中。英汉词汇互借主要有音译、意译和音意结合三种方式,音译是按照对方语言文字的读音译成自身语言的借词,是一种词汇上的直接借用,如英语词汇中的阴、阳、功夫、大妈、土豪,以及汉语词汇中的可口可乐、基因和披头士等等;意译则是保留对方词汇中的语义部分,按照词汇表达的实质内容在自身词汇系统中创造出一个新词。
1.2 句法的改变
汉语和英语的彼此渗透和融合,不仅体现在词汇借用等语言的表层方面,受对方语言的影响,它们在句法结构上也出现了部分改变。一些语言学家在对中国现代语法的研究中发现,受英语语法的干扰和影响,汉语在书面语上的某些句法结构发生了改变,出现了英语化的表现形式。例如汉语语序向英语语序的顺应和趋同;部分词性发生变化,原本的形容词和名词转作动词;词汇在语法结构中的作用发生改变,如副词性状语具有了担当独立成分的作用等等。同样,英语的句法受汉语的影响也发生相似的变化,其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是对英语现代诗歌的改变。受汉语诗词英文翻译的影响,英语翻译家们为了模仿汉语原诗词的句法,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的意合性,压缩了规范英语句法的逻辑,省略了英文中原本必须出现的主语、时态、动词等。
2 汉语和英语语言相互融合上的特点
2.1 简洁性
一种语言吸收和借用另一种语言,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简洁的表达出对方语言所蕴含的实质意义。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使用尽可能少的语句,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意图,是语用最大化的客观需求。在语言表达上,当一个所借用的词汇其意义已经被母语中更为广泛的人群所理解和认同,那么就没有必要再用更多的母语语言对其进行释义,只需要通过直接引用,就能够让受话方明白其所有表达的意义。
2.2 生动性
生动和鲜明是英汉词汇借用的重要特征之一,一种语言中的词汇进入另一种语言体系,必须被对方语言使用者所广泛接受和理解,生动性是保持其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我们能够看到在很多英汉语言互借的词汇中,既保留了其在母语中的本来意义,又符合对方语言的习惯和规范,这些词汇能够在思维和心理层面与对方语言的使用者产生互动和共鸣,更容易被他们所认同和接受。
2.3 时空性
语言不能脱离时代而独立存在,一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语言,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成熟和完善的。今天的英语和汉语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演变,与过去的语言表达形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所以说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融合与渗透上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不同时期两种语言在互借中都深深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鲜明特征[3]。例如英语借用汉语词汇中的大班一词,是指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英美等帝国主义打开,在各个通商口岸人们对洋行经理的称谓。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和英语语言使用国家在经贸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在不断下降。又如大妈和广场舞这种当下使用频率极高的英语借词,是基于当下中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出现的,这些词汇有着鲜明的时代感。
3英语与汉语言文化相融合和渗透的路径
3.1 文化交流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它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彼此间的融合和渗透,文化交流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中国与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交流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传教士传播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到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开路所实施的文化霸权主义,再到新中国成立和中国的迅速崛起后,我国积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与输出的国家策略,汉语和英语的融合和渗透正在愈加的扩大和深入。汉语和英语的接触始于西方学者和传教士对中国的造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将中华文明告知本国人民,他们开始学习中文,并将《论语》、《道德经》等东方哲学思想翻译成英文,当一些晦涩难懂的词汇无法准确用英语来表达时,词汇的借用就成为最为有效的翻译策略。
3.2 经贸往来
经贸往来是语言融合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随着英语和汉语国家从民间到官方的贸易量和交易额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产品在双方国家的市场上被售卖。由于很多产品具有地域上的独特性,对初次见到这种东西的人来说是完全新鲜和陌生的,同时在自身的语言体系中也很难能够找到相适应的词汇加以描述,因此借用和吸收对方语言的称谓,就成为一种有效和恰当的选择。海外华人在英语国家经营服饰和饮食等行业,以及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产品进入中国,是英语和汉语融合在经贸活动中的最初路径。例如对货币的表述,中国的元和英国的镑;对食物和酒的表述,汉语的高粱、豆腐、人参、绍兴酒,以及英语的威士忌、沙拉、披萨等;对生活用品和服饰的表述,汉语的炕、丝绸、长衫、旗袍,以及英语的席梦思、沙发、巴士等等。正是由于不同语言国家人们的经贸往来,汉语和英语都借用了大量具有对方语言特色的词汇,在丰富自身语言词库的同时,更加方便和快捷的促进了不同母语间人们的语言交流和经济活动。
4英汉语言融合与渗透对双方文化的影响
4.1 有效促进本国文化的多样性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融合和渗透的过程中,在丰富自身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消化和吸收对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使自身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多样性。汉语代表的中华文明与英语代表的西方文化,它们既存在一定的共性,同时也有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语言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媒介,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汲取对方文化中的养分,使自身语言系统在语法保持稳定性的同时,词汇上更加开放和兼容,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4.2 语言文化表现形式得以丰富
英汉两种语言的融合与渗透,客观上丰富了各自语言文化的表现形式,使自己的母语文化更加开放和兼容。随着两种语言国家和地区人们更加广泛和频繁的往来,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句法上都向对方更加靠近,其融合和渗透的领域涵盖语言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使英汉两种语言都更具生命力和亲和力。随着多媒体时代的来临,更多来自对方语言体系中的词汇融入到母语的语言生活中,有效的促进了跨文化下的语言沟通和交流。语言的融合和渗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在发展中必然会淘汰那些不符合母语文化习惯和人类语言规律的部分,而保留那些有益成分,使自己的语言文化更加丰富和有生命力[6]。
5 结语
任何一种语言,其封闭性和开放性都是同时存在的。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群和影响力最为广泛的语言,自其产生以来,就不断借用和吸收别国语言中的精华部分,不断丰富♛本语言的词库,使自身的语言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客观来讲,就英语和汉语相比,在两种❤语言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过程中,当前英语仍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但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ณ力和话语权的不断扩大,汉语对英语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进入到了权威性的英美词典中,汉英两种语言的融合和渗透正趋于对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