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电影的相互渗透

时间:2024-12-25 14:31:2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电影诞生早期,受限于电影技术及其“售卖”方式,受众面往往比较窄,远比不上传统新闻媒体。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电影逐渐普及,几乎所有普通百姓都能进影院看电影,电影题材的选取自然更加广泛。如今除了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题材相继被改编成电影以外,以新闻事件、社会热点改编成的电影也逐渐多了起来。

新闻走进电影

(一)新闻事件改编成电影

社会上的新闻热点、一些报纸或电视台的深度报道或人物专访,因为有着合理清晰的叙事脉络,往往更容易改编拍摄成电影。早在1921年,中国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就是改编自当时轰动上海的一则社会新闻。新时期,《南方周末》的多篇新闻报道被搬上了大银幕,如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高群书导演的《西风烈》等。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国家,同样有大量的新闻题材被改编成电影,如著名的《水门事件》、《刺杀肯尼迪》等。

电影《亲爱的》是根据央视打拐纪录片里的真人真事改编的。2013年,导演陈可辛偶然看到了央视《看见》栏目一部关于“彭高峰三年寻子记”的纪录片,便有了创作冲动。影片拍摄之前与央视编导♪联系交流,拍摄过程中,还邀请彭高峰夫妇、孙海洋夫妇探班。

(二)电影中的新闻元素

从新闻真实性的角度来看,电影《亲爱的》来自新闻事件,电影中的主要情节真实可信。新闻记录的是真人、真事,而新闻事件中的人或事通过最具有感染力的电影银幕表现出来,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中国电影飘了很久,该回到地面了。《亲爱的》根据央视打拐纪录片里的真人真事改编,关注当下真实的社会问题,值得鼓励。”正如陈可辛所说:“这个峰回路转的故事,要是没有真人真事的话,编剧绝对编不出来,根本不可能被想到。”

从新闻选择的角度来看,编剧及导演¢在两个小时的电影叙事中也并不能呈现新闻事件全貌,必然会对新闻事实做出筛选和加工。新闻选择的实质是新闻价值,价值要素包括影响力、时新性、显著性、接近性、人情味以及冲突性等。

从电影内容构成可以发现,《亲爱的》作为以打拐为主题的电影,在新闻元素选取和新闻重点偏向方面比较独特,不仅突出接近性、人情味和冲突性,同时上升到伦理、社会和法律的层面。

电影产生新闻

(一)电影本身的新闻价值

电影所涉及的题材具有新闻价值。《亲爱的》涉及的打拐题材一直是热门话题,《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对打拐事件给予高度关注。在《人民日报》关于“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报道中,《亲爱的》被点名表扬,具有相当大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

电影拍摄进程和发行上映是许多新闻记者追逐的新闻点。《亲爱的》是上映前更改的电影名称,之前的筹备期和拍摄期都是以《亲爱的小孩》为对外宣传名。片名的修改引发了关注和讨论。陈可辛透露,因为很多人对ฎ《亲爱的小孩》简称《小孩》,会让人以为这是个儿童片,再加上大家在剧组里拍戏每天都互称亲爱的,也因此决定省略片名用字;主演黄渤解释:“因为小孩丢了,所以只剩下‘亲爱的’了”……这些探讨都作为相当有热度的新闻在各大媒体中传播。

当然,电影的主要构成元素“导演”和“演员”的新闻价值不容小觑。陈可辛是香港著名导演,进军内地并把如此带有悲情色彩的新闻题材改编拍摄成电影,自然吸引不少受众关注。对于主演赵薇和黄渤等人来说,他们本身就是有强大影响力的新闻人物,所言所行都是消息来源。而且演员在片场的演绎,常被媒体津津乐道,拿来采写。

(二)电影使“旧闻”变“新闻”

无论是打拐还是其他社会新闻,都属于“旧闻”,电影的上映使得这些新闻事件再次成为社会热点,影像传播促进新闻的“二次传播”。新闻电影使原来的新闻事实再度呈现在受众面前,但是所呈现的不再是新闻5w要素的简单组合。新闻电影让新闻5W要素处于从属地位,侧重“新闻背后的新闻”,向读者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的含义与社会影响,并对事件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也就是要“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它对明天的含义”。同时,唤起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二次传播和其背后意义的再次思考。

2011年,韩寒、韩红等明星加入到了微博打拐的行列中,当时邓飞在ษ公安民警的带领下成功解救了彭高峰之子彭文乐,互联网掀起一股声讨虐待童丐的打拐浪潮。《亲爱的》的上映,ต引起了人们对“拐卖”儿童的重新关注和热烈讨论。《亲爱的》给仍陷在失子之痛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在新媒体时代,消息的发布和传播手段增多,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有利于“打拐”、“寻亲”的进展。而且,引起了公众对其他“弱势群体”的普遍关注,给社会以正能量,这些自然少不了媒体人的持续报道。

新闻与电影传播途径可相互借鉴

传统媒体上的新闻传播以“图文”为主要符号,语言讲求准确、简洁、具体和严谨。电影语言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在讲求准确简洁的同时,要求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从新闻语言到电影语言,这种转换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体验。电影用镜头组成的语言带给观众的是文字所远不能企及的震撼。毕竟文字的传播需要在人的脑海中进行架构,“信息必须经过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过程。文字通过语言符号在人脑中进行解码,通过想象力和理解力,加上个人的经验、情感和体会,转换为抽象的概念,再在大脑中转换为具体的信息,而影像则能进行最为直观的投射。”无论在传播范围还是传播的深度上,电影对情感和价值观的传播是最直观,也是最深入的。

电影导演自觉介入生活、关注现实,他们以电影这种独特的方式“第一次通过影像艺术,将我们经验及视线之外人群的生存状态毫不修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亲爱的》以新闻事件改编成的电影是电影创作领域中不一样的声音,虽然没有小说、戏剧改编的电影那般有涛情画意,却用真实撼动着观众的内心,同时“导演在田文军寻找孩子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摇晃旋转镜头,摇晃眩晕的镜头瞬间将田文军的惊慌、害怕以及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表达出来”。

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给人的心理和感官带来不同的体验。影像传播营造一种切人肌肤的情感体验,从而激活新闻背后的潜在意义,这是“新闻电影”传承新闻又超越新闻的优势所在。当然影像传播的原始文本离不开新闻语言的本色表达,新闻语言中的准确、简洁和具体是影像传播中亟待吸取的重要特点,同时,书面文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是影视媒体在泛娱乐化时代需要借鉴的元素;而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可借用影像传播的表达手法,在新闻叙事和视觉效果上有更出色的表现。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