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活动体验有效开展“三步曲”

时间:2024-09-20 15:37:3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遵循趣味化、自主化和生活化的原则,创设课前、课中、课后恰当而新颖的活动体验“三步曲”,通过活动体验、感悟,达到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 小学品德课;活动体验;课前;课中;课后

小学品德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促使儿童良好品质的形成的课程。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体验”教学模式,是适应我们小学品德课教学需要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真正提高品德课“活动体验”的有效性呢?我认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遵循趣味化、自主化和生活化的原则,创设课前、课中、课后恰当而新颖的活动体验“三步曲”,通过活动体验、感悟,达到实效。

一、课前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有效开展的“前奏”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我认为,不是“可以”,而是“必须”。我们的品德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有时一节品德课中包括了自然、历史、地理、语文等多方面的知识,有许多内容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前调查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否则就只能讲教材、讲品德了。学生的课前自主探究活动作为课前准备活动的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有效开展,既是课堂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契机。

1. 资料收集式探究活动

课前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文字、数据、音像等资料,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如五年级下册《伟大的先人》一课,可以“你了解的古代优秀人物有哪些”为题,要求学生学生查找资料,并给找到的人物分类;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为该人物写一个小传,同时附上自己的评价;还可收集有关人物的书籍、名言等,配上解说卡,供大家交流阅览。

2. 社会调查式探究活动

开展课前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亲身体验,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为在课堂上把自己获得的资料,以恰当的方式与同学交流,丰富彼此的体验,深化感悟做好准备,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三年级下册《阿姨叔叔辛苦了》一课,课前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劳动者进行调查采访。了解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以及他们的感受和愿望,可以是拍照片或画画的方式记录,可以用文章、图画、照片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学习任务去社会进行调查实践。

二、课中多样活动――活动体验有效开展的“高潮”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我的理解是: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是品德教学的重要途径。

1. 现场采访活动

教学中,老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相联系,为学生创设学习和活动的情境,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生活经验,获得内心体验。如三年级下册《来自社会的爱》一课,以“学校里关心、爱护我们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他们无私地奉献着,你们了解他们吗?你知道他们的辛苦和付出吗?”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模拟采访活动。这个活动的组织按先小组确定采访对象,明确为什么采访他,再确定采访内容。以模拟采访老师为例,交给学生采访的技巧:采访中要注意文明礼仪,尊敬师长;采访前准备好将要提出的问题。然后学生分小组在校园内开展现场采访活动,完成采访记录。有了明确的指导和实际的现场采访体验活动,交流时学生就自然地说出:老师每天7点多就来到学校,每天要为我们批改好几百份作业,非常辛苦!门卫爷爷每天要为我们在校门口执勤,有时打扫我们丢在校门口的垃圾都要半个小时,还要冲洗脏脏的厕所,却从不说累。通过活动,孩子们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学校各类工作人员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心血,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爱。

2. 动手操作活动

通过动手操作式的亲身体验实践,让学生从实践行动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三年级下册《校外探路》一课,要求学生画从学校出发向校外实地探路的路线图,并用简单的图形表示标志性建筑,标上路线箭头,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路线图介绍探路活动路线,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加深了对平面图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 模拟体验活动

以真切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创编改良,让学生在活动中模拟角色,亲身体验。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才更有吸引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才更有亲切感。如四年级上册《走进残疾人》一课,在同学们很浅显地了解残疾人生活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他们生活中困难、内心的痛苦,教师让学生以“体验盲人组”“体验聋哑人组”“体验肢残组”为单位根据要求进行体验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畅谈感受。汇报时在老师由表及里的追问下,学生的感受渐渐深入,❣感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进一步感受残疾人生活的困难,进而让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残疾人生活的艰难与痛苦,由此懂得了残疾人需要我们的帮助、关爱。

4. 成果汇报活动

课前学生分工协作,收集了大量资料,课堂上就要组织好成果汇报活动,让孩子们在展示汇报自己的成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分享的快乐,激发学习的热情。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引人入胜的京剧》一课前,各小组自由开展了资料收集活动,并分类进行了整理。课堂上,各小组交流汇报,展示成果。京剧历史组:介绍京剧的发展历史资料;京剧角色知识组:介绍京剧“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图片、文字等资料;京剧表演手段组:展示京剧“唱、念、做、打、舞”等的图片、录像资料;京剧脸谱知识组:展示各种京剧脸谱图片,并介绍脸谱通过夸张的色彩和图形,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品质的知识;京剧与世界文化交流组:介绍京剧在世界上的传播、影响的相关图片、文字……在汇报过程中,老师进行细致的引导、总结和鼓励。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展示活动,不仅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了知识,更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三、课后延伸深化――活动体验有效开展的“尾音”

品德课程的教学绝不仅仅停留在课内,更要延伸到学生广阔的课外生活中。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还需要创设多维度的活动来加以巩固、深化、体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课题研究活动

让学生带着品德课上所学到的知识走入社会生活,在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或个人或小组,通过社会调查、角色体验、观察记录等系列活动,进ฌ行专题研究。如三年级下册《浓浓乡土情》一课,课后让学生围绕家乡文化进行小课题研究:搜集家乡话、家乡歌曲、戏曲;制作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展示家乡文化的图片……学生用采访有웃关人士、收集资料、图书查阅、观看电视报道、走访工艺品商店等方式,进行专题研究,从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特点,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2. 家庭记录活动

课内实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实践活动都无法当场在课堂上实施,因此需要延伸到家庭里去完成。如一年级上册《我长大了》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让学生课后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端饭、洗碗、扫地、学做饭等等。为了能和家长进一步沟通,设计一张“我来定计划,我要坚持做”的表格,提示孩子们有计划、持之以恒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学生在一个星期之内填上实践内容,再由家长填上意见,返回给任课教师。一段时间下来,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关心体贴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的习惯。

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需要各种活动体验,只有把握好品德课活动体验有效开展“三步曲”,从儿童的世界出发,用儿童的眼⌚睛、心灵和方式去观察、感受和研究社会,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活动内容去教育儿童,最终才能让儿童过上有意义的快乐的生活,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有效。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