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 第二课堂 活动课程
论文摘要: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生取得学分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将学分制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科学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是以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为依据进行设计,以探索性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课程。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在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第二课堂活动教育目标定位不完备,系统性不强,评价机制不力,监督机制不全等问题。已经成为有效提升我校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的障碍。因此,将学分制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科学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积极贯彻“以学生为本,以激励为主”的学生T作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一、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不是要将第二课堂活动第一课堂化。而是要在坚持第二课堂活动根本属性的基础上,引入第一课堂教育理念。有效改革现有第二课堂活动的弊端。提升第二课堂活动教育质量。其变革有以下几点:
1、改变第二课堂的无序状况,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效。
目前,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组织者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总体上都呈现出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状态。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坚持第二课堂活动已有的灵活性、多样性的优势基础之上,引入课程的理念,对其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性的设计。
与此同时,就每一具体学生而言。由于参加某一活动的不连贯。其所受到的教育与影响也就十分的有限。因此,将每一活动细分为具体的活动课程单元,一是明晰每一具体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使之成为一个有指导的教育过程,二是通过活动课程建设,系统编制活动教育影响因素,使之成为对学生的系统的训练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其某一具体素质的目的。就显得尤为必要。
当然,实践中必须坚持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完全自主、自发参与,以具体实践体验为特征,以课余校内外组合时空为特征,还应大量利用网络时空来实施。因此,第二课堂活动不会也不应成为第一课堂在课余时间的翻版。
2、改变第二课堂无评价的状况。强化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自觉性。
传统的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的兴趣性充分,但系统性不强,自为性不足。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情绪体验,认识也常常停留于感性阶段,应参加哪一项第二课堂活动,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没有一个检查衡量的标尺。我们实施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课程化管理,也就构建了一个从客观上可以衡量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成效的标尺,依据这一标尺,学生即可自我衡量其素质发展的状态,查漏补缺,从而增强其在全面素质发展方面的自觉性。我们一是对照素质教育的体系,构建了四大素质版块,设计必修课程。促使学生全面认知素质培养要求,二是于每一版块设计若干选修课程,充分尊重学生在第二课堂课程选择上的兴趣性、自主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三是系列化的活动设计,不仅促成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化训练过程。促使其将优良素质内化于头脑。落实于行动。"
3、改变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脱节的状态。整体化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大系统的两个子系统。第一课堂已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体系。而作为具有第一课堂补充功能的第二课堂,如何实现与第一课堂的对接,更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在此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则相对较少且不系统。因此,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调整、设计和整合,不仅能促进第二课堂子系统实现局部优化,使第一课堂的教学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达到有效的延伸和补充,而且通过实现第一课堂子系统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能促进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
2005年1月7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因此,构建形成学分制条件下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是整体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1、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主,以激励为主”的教育理念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大学生第一课堂而言的,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课堂教学之外,自愿参与的各种教育活动。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主体性,是决定与影响其实际成效的关键因素。为此,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建立,应该以第一次全国人才丁作会议鲜明地提出的“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为指导,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主。以激励为主”的教育理念,充分启动与激励大学生参与。并以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导第二课堂活动。
2、活动课程体系构建应重点遵循“三大原则”第一、导向性原则。设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应重点考虑设计的指导思想,其设计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生动、活泼的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引领”作用。
第二、个性化原则。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学分制是尊重、发挥和培养学生个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活动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学生个体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优势方面的发展,真正达到主体学生个性化或优化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化原则的基本特点是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人格,发挥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在兴趣、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心理优势和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发展个性的信心和动力。因此,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特长。避免“千人一面”。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是一个大系统,它由多个模块构成,各模块作为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而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活动课程体系中的各模块都可以通过认真设计、实践、观察,测试等手段,并充分运用“学分”这个激励杠杆,使宏大、复杂、繁琐的体系简单化、明细化,从而使活动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达到应有的目的。
3、活动课程的设置
我们设计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 ϡ由学习领域和学习课程两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分为四块,思想道德、实践创新、文化艺术、体育。每一学习领域由若干活动课程组成。每一个活动课程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计划等,从而构成相对完整的活动单元。其中实践创新领域设计必修的专业类活动课程,学生必须完成一定专业类的活动课程学分。每一门课程修读完ร成后可获得一定的学分。
我们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读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并获得8个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师范生必须完成,必修课程4个学分,非师范生必须完成必修课程3,5个学分。学生必须在每一个学习领域内至少完成0,5个学分。在以上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四个学习领域中选择同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课程来完成学分。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全位、多渠道地发展综合素质。"
三、学分制条件下活动课程体系的管理与实施
活动课程体系管理过程学分化,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最佳结合点。采用学分制,就是将学生活动课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既为学生灵活安排自己任选和必选活动课程提供了可能。又通过规定学生的基本学分和鼓励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的方式,实现了组织的灵活性和科目要求的规范性的统一,既保证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又保证基本素质平台的实现。
1、活动课程的管理包括课程的设计、活动计划的制定和活动课程的安排。活动课程的设计采用分级设计、分级管理。根据活动课程的特点,管理实行校、系两级管理,既有集中,又有分散,充分调动校、系两级管理的积极性。学校一级负责设计校系两级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具体措施,系一级具体负责本系学生活动课程的指导、选课和检查。
活动课程计划的制定应包括活动课程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时数、学分数、周活动时数、开展活动周数等。学校要叉,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活动课程设置安排做出总体计划,并且向学生展示每门活动课程科目的内容、要求、所能达到的水平、指导教师的情况以及选择某门课程所应具备的条件。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哪些是必选的活动课程,哪些是任选的活动课程,如何选课才能使自己达到学校规定的基本要求。完成应达到的学分数。活动课程的安排原则是为学生的上✄课提供方便,由学校统一安排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第七、八节。活动课可采用必选课程与任选课程相结合来安排。必选活动课程每周可统一时间安排,任选课可分散安排在双休日。
2、活动课程的实施主要包括选课、排课、过程检查、考核四个基本环节。对于学生选课。要坚持积极指导和自愿选择相结合。为避免选课的盲目性,校、系两级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学生介绍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课。对学生参与活动课过程的情况,由指导教师认真检查、严格考核。活动课程要同其他课程一样纳入成绩考核的范围。由于活动课程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不宜强调用统一的方式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可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如交流体会、比赛、展览、表演等形式,对学生活动课的考核。一方面由指导教师根据平时出勤情况。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效果。把出勤与效果结合起来评定出学生活动课成绩。
3、学校成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领导小组。下设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委员会和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管理中心。指导委员会负责活动课程总方案的制定,包含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基本原则等,最主要的是指导委员会每学年负责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发展现状对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进行设计和调整。因此。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设计是开放的、动态的。而课程管理中心则负责对各活动课程的进展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查,负责学分的审定和汇总。课程的实施单位负责活动课程计划的制定、活动课程的安排以及活动课程内容、方式、时间等的设定,并且向学生展示每门活动课程的内容、要求、所能达到的水平、指导教师的情况以及选择某门课程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等。
4、学生参与活动课程的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难点,也是实施本方案着重要解决的问题。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决定了我们的评价方式必须多元化。主要的评价方式有,证书管理、合格评价、档案管理、查看参与情况等。我们也鼓励实施单位创造性的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