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谣言泛滥程度严重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微博微信传播中的伦理规范研究
【第一章】微平台传播中的伦理问题探究绪论
【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3.1】 【3.2-3.3】微传播中网络暴力与隐私泄露
【3.4-3.5】微传播低俗文化与违规广告
【第四章】微传播伦理失范的主要原因
【第五章】微传播伦理失范行为的规制
【结语/参考文献】微传播平台伦理控制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微传播伦理失范现象与影响分析
微传播的低门槛进入和便利性操作,使用户们轻松拥有较大尺度的自由话语权,激发用户参与社会信息传播、热点话题讨论的热情,大家随时表达自己的感受、传递自己的情绪,使微传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微传播因适应现代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而被广泛使用,但如果传播主体行为失度,所产生的问题也会更加普遍和严重。在没有严格限制的情况下,人的放纵心理会引发很多不可预知的后果,最终出现异化。本章主要对微传播中常见的行为失范现象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阐述。
第一节 微传播谣言泛滥程度严重。
微传播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也持续增强,随之也衍生出更多诚信缺失的问题。如信息传播主体道德约束感丧失,一些传播者无视道德底线,或谋求私利或哗众取宠,谣言制造和传播较之以往愈发猖獗,呈现专业化、周期性特点,一些个人或单位的公众号为了增加流量不惜编造谣言吸引用户关注,而一般微传播用户或由于恐惧或出于好心将辨识不清的信息随手转传,导致谣言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因此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更加恶劣。
一、谣言散播呈专业化和周期性特点。
知名学者陈培爱认为微博作为一种资讯平台,既缺乏权威性,又会因为不妥当利用而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38,微信同样如此,所以微传播极易成为谣言传播的集散地。微传播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虽然可以增强公民在网络上互动,但同时也加速了谣言传播的速度,加上微传播的用户媒介素养和文化素质良莠不齐,本身缺乏用传播伦理进行自律与约束的习惯,所以一旦跟风转传,谣言即刻呈极速叠加式扩散。
谣言大多数情况下,是由部分有目的的传播者,故意编造、捏造缺乏客观事实依据进行传播的信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R桑斯坦在其《谣言》
中把网络谣言的制造商分为四类:追求私利的人、哗众取宠的人、谋求政治利益的人、以及恶意中伤的人。谣言制造商费劲心机散播谣言,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微传播在给一般用户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被谣言的编造和散播者所利用,无意间为谣言的生产与传播走向公司化、专业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公司或个人公众号为了吸粉增加流量进而取得发布收费广告的资格,将生产谣言作为发展业务的商业手段,处心积虑的编造各式蹭热点的谣言。微博辟谣(新浪专门辟谣的官方账号)发布的《2017 年度微博辟谣数据报告》综合数据显示,2017 年共处理不实信息 2.8 万余条,标记不实信息 1064 条。
其中被举报最多的 3 条谣言分别为中国女子在澳洲闯红灯,因持刀且不听警察指挥而被当街击毙、女子被自己家泰迪咬了,得了狂犬病、韩国领导集体下跪道歉,宣布撤出萨德部署。这些信息都曾在微博和微信群里疯传。
有些谣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微博或者微信圈里疯传一阵,与当时的热点话题、季节或特殊时间节点有关。比如高考前夕丢失准考证,过节期间丢失车票,三月份植树节时飞机撒药不要晒被子等,偷肾、拐卖孩子等 , 也 是 周 期 性 的 经 久 不 衰 的 谣 言 桥 段 。 ( 图 3-1 )
这些谣言按照一定模式编造,版本大同小异,在不同地区传播时会换上当地标志物的名称。可见微传播谣言的制造与传播,较之以往已经具有专业化和周期性的特点。
谣言编造的专业化还体现在造谣者能抓住微传播用户的主要心理,以契合公众恐惧心理为主要手段,所以谣言传播力更强、更快。根据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与微信安全团队联合发布的《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2016)》,谣言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主题:健康养生、人身安全、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广告营销、爱心转发、奇闻轶事、财产安全、色情和其他(图 3-2)39。这些谣言关乎微传播用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极易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转发。
如 2017 年 5 月下旬的棉花肉松谣言,导致许多网民对食品安全问题忧心忡忡,相关产品被退货、™下架,一些企业蒙受较大损失。之前还有 2016 年SB250系列谣言(吃酸菜鱼感染 SB250 病毒)、食物相克类谣言(蘑菇和茄子、小米、大黄米同食会中毒)、儿童用药类谣言(小孩子发热用尼美舒利颗粒会致死)等,该类关心式谣言打着关心大家日常生活的名义,实际上背后涉嫌圈粉、转发广告等利益链条,为自己赚取经济利益而不惜把众人搞的人心惶惶40。
二、谣言传播社会影响恶劣。
谣言借助借助微传播这一得力工具,扩散起来如夏季之暴雨,迅疾而猛烈,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极易引发用户的焦虑情绪,社会影响因此较之以往更加恶劣。
有些谣言因为与微传播用户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所以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比如 2017 年 2 月起,一段塑❤料紫菜视频在微信群里被大量转传,联想到不久前的寄生虫虾、膨大素草莓,一时间人心惶惶。其实关于塑料袋紫菜的传闻早在 2011 年已经有过,当时媒体已经采访营养专家、医生、紫菜养殖户等,并将安全监督部门的核查结果一并报道辟谣。这次塑料紫菜重出江湖✿,尽管相关权威部门迅速辟谣,但视频还是在微信朋友圈里被不断转发和扩散,并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波及养殖户,使紫菜产业链遭受严重打击。后经警方调查得知:谣言制造者的真实目的是实施敲诈勒索,涉案人员已被陆续抓获。在微信朋友圈里,将紫菜和塑料混淆这种猎奇式的不实内容居然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巨量传播,造成正常经营企业的巨大损失,微传播行为失范带来的恶劣后果可见一斑。
还有一些搭乘热点话题的谣言,与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谣言相比,更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更易让人陷入认知上的错误,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如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2017 年 11 月 22 日晚开始,有朝阳区管庄红黄蓝幼儿园国际小二班家长在班级微信群里陆续反映幼儿遭遇老师扎针、喂不明白色药片,并提供孩子身上被扎十多个针眼的照片,一时间引起众多网友关注并议论纷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次日更令人恐怖的虐童情节又在微信群里被迅速转传:
该幼儿园园长的老公是老虎团的,长期带人集体猥亵幼儿,此说即刻引爆朋友圈刷屏,网络舆论迅速转至线下,许多家长围聚在红黄蓝幼儿园周围,要求政府给个说法。北京警方根据家长们反映的情况迅速进行调查取证,涉事老师和保育员被暂时停职,朝阳区政府也立即成立工作组配合警方调查,并责成该幼儿园迅速做好自查工作,妥善安抚家长和幼儿(图 3-3)。后经调查取证:前半部分关于针扎幼儿的信息是真实的,而老虎团长期集体猥亵幼童纯属造谣,但因为谣言搭上真实存在现象的便车,让人觉得是同一起事件里的不同细节,很容易达到蒙蔽、欺骗一般网友的目的。因该谣言内容恶劣,影响范围大,并造成许多幼儿家长及市民的恐慌心理,警方以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将行为人刘某行政拘留。
微传播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公民拥有更加自主、自由的传播权,提升了公民的话语地位,但也为部分用户传播谣言提供了方便,目前谣言传播已经涉及政治、经济、娱乐等领域,成为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一大隐患。一些动机不良的微信用户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毫无底线的捏造虚假信息与传播谣言,引发消极的舆论效应;还有的微信用户在微传播过程中故意夸大事物局部、以偏概全,乃至信口雌黄,使微传播内容虚实共存,真假莫辨。因为微信朋友圈对于发布内容的字符、照片和视频数量有限制,用户在传播过程中或截取符合自身价值取向的内容、或对事物最为突出和矛盾的部分进行发布,前因后果一概不提,造成对事实真相的误导。而由于微信用户文化素质、道德水平的个体差别,很多人难以甄别信息的真假及是否全面,随即人云亦云,转发共享时甚至会添油加醋,加上更偏离事实和更具煽动性的评论,造成更加消极的影响。
由于一般公民对谣言的辨识能力不足,意见领袖又没有及时做舆论引导,相关部门也经常不能及时辟谣,所以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以达到私人目的。在造谣者获取私利的同时,微传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们会被谣言牵制和影响,并盲目跟从散布谣言、传播谣言,使更多人产生社会秩序混乱、自身安全难以保障、社会不够和谐稳定的偏颇感觉,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
在人人都有话语权的微传播时代,部分用户随心所欲散播谣言或虚假信息,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社会秩序正常运转造成威胁。儒家诚信礼让的✘传统伦理道德,如能在网络世界里规制人们的心灵和行为,应该可以对浊流涌动的网络世界起到一定的激浊扬清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