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自然法思想分析
一、道家自然法思想形成的条件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激烈变革转型的时期,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情况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在总结夏、商、℉西周法哲学思想基础之上,以时代环境为平台,法哲学思想获得了 ت前所未有的发展。
生产力的提高,新的社会阶级结构开始形成
春秋末年成书的《考工记》中记载,在这时期官府手工艺就已包括三十多项,涉及兵器、乐器、容器、玉器、皮革、染色、建筑、生产工具及运输工具等项目以及这此项目的制造技术。加之春秋战国时代铁德尔发明和使用,《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向齐桓公建议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姐、夷、斤,试诸壤土。生产工具的改进使得社会生产率大大提高。
教育发展,文化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井田制的崩溃和兼并战争以及王室的衰落,饱学之士流散民间,私学之风盛行,学在官邸的文化垄断也被打破。这样使得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都的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样也就为那个时代出现思想活跃,极具创新思维的知识型人才提供了文化营养。知识分子所造就的学术中心在那个时代发挥了重大的影响,文化实现了空前的大繁荣。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代替
周王朝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以后,群雄争霸的政治格局形成。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为历史所铭记。而恰好就是这样的一种剧变不定的多元政治格局,使得没有统一的政治力量钳制思想,各种思想家的思想也得到发展与实践的可能性。而道家作为百家争鸣的一支奇葩,它的自然法思想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形成发展。
二、道家自然法思想的理论起源
《周易》的矛盾转化思想
《周易》又称《易经》,是由上古占卜的交辞整理而成,一般认为编订于周文王时期,有的地方也经过后世的加工。《周易》长期被作为一部占卜之书流行,其卦画被当作占卜的符号使用,其内容却综合地反映古代社会发展的概貌,阐述了阶段性的辩证发展和总体循环变化的道理。由于《周易》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极端古朴的文字,它被儒家术为群经之首,同时也对道家贵柔、以柔克刚、守雌、雌能胜雄、顺乎自然、无为而治等理论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影响到一部分贵族官僚和士采取隐居避世的行为。
《论语》中不争、正名、德性关系等思想
《论语》中多次谈及道,主要是指治国之道与人的品行修养的准则。至于宇宙本体和地方发展规律的道,孔子称为大道,只在个别地方论述。不过,孔子却是有讲无为而治和不争。《论语卫灵公》中明确说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也。这也就是说只有恭己、正南面的舜才能称得上无为而治,那么,这样孔子也就给无为而治做了判断标准。《论语阳货》中又说:大何言哉?四时行严焉,百物生焉,大何言哉?这种思想也被老子发展,形成老子讲道生万物和行不言之教的思想。而孔子的不争思想一君子无所争君子矜而不争一也在《道德经》中得到明显的反映。
孔子讲为政之要在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台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J不中。正名的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确定了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道家继承了正名思想,尤其是黄老学派,经常谈及形名名实问题,形成形名法术。
《墨子》的法天无为与批判暴政理论
《墨子》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奢侈糜烂的生活。道家学派主张无欲,反对迫求物质和精神的享乐,批判横征暴敛,强调轻摇薄赋,正是对《墨子》的这一思想的发展。
总之,道家理论的形成,是以吸收和改造前此各种思想成就为条件的。自其诞生以来,就由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的利益所决定,而站在儒墨道法学派的对立面。在与对立派别的斗争中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三、《道德经》的自然法思想内容
《道德经》中的自然法包括了以下的这此内容:
其一,无为。这♛是大道的基本特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大下将自正。大道永远是顺其自然而没有了什么作为,然而又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侯王如果能遵照道的要求办事,做到清净、质朴、不贪欲,让人民安静地生活和自我化育Ⓐ,大下自然会安定。
其二,不争。大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大道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谋划。
其三,公正无私。大道无亲,常与善人。大道ฝ不分亲疏,没有偏爱,永远帮助善人。而善与不善的划分标准,就在于行动是否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会得到大道的帮助,违反自然,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由于老子主张自然法,所以对人定法进行强烈的批判。当然,这种批判不是完全的否定,因为老子对于符合自然 无为原则的宽疏的人定法,是持赞同和向往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