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初探
摘 要: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已不期而至,随之产生的大量信息无时无刻不冲击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艺术类院校学生。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对于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工作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详细阐述了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结合时代背景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类;高校;教育管理
一、
在当前的高校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习压力较小、学生自主时间较多的情况下,有部分学生的人生观开始模糊,无ร明确人生规划,自我价值与审美取向出现偏差,自身素质下降,尤其突出的是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自从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艺术类大学进行学习深造。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形成的人生价值观也各不相同,正所谓“千人千面”,这些因素使得艺术类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难度增大。
第一,思想意识薄弱,自主管理能力较差。据调查,目前一部分艺术类学生因高中阶段的文化成绩较差,所以选择通过学习艺术上大学的捷径。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势必导致他们自主思辨能力以及自身修养相对其他学生来讲有待提高。特别是当下网络平台中肆意充斥各类信息,无时无刻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如果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辨及自我管理能力,个别学生极有可能在高速信息化时代中迷失自己。此现象在大一学生中尤为明显。个别学生入学时成绩优秀,但进入大学后,面对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无法把控自我,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致使学业荒废,不得不降级,甚至被勒令退学。鉴于以上情况,应当针对自主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制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现状,重新审视自我,根据自身情况来科学安排时间,鼓励他们多多参与和本专业相关的比赛活动,在实践中开阔视野,锻炼能力,提高专业积极性,从而重塑信心,明确自己的个人目标,不再产生迷茫、无助的消极思想。
第二,主观意识突出,自我约束力较差。大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都活泼开朗,个性张扬,主观思维痕迹较重。若科学合理引导,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若极端或边缘化,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作用,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刚愎自用,无法倾听他人意见建议,自由散漫等不良行为。学生一面情感丰富,朝气蓬勃,极易受外界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遇事感性自我,较难做出理性判断,尤其在感情方面;另一面集体意识较为淡薄,缺乏大局观念、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对于校纪校规置若罔闻,严重者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生活慵懒、宿舍卫生较差、学习纪律松散、旷课迟到,等等。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下一些不良群体肆意散布“炫富”、“享乐”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信息,极易导致学生产生跟风思想,使人生价值观偏离,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个别学生“攀比”、“从众”心理极为严重,为满足虚荣心,不惜损害他人利益,铤而走险,选择通过盗窃再低价转卖等不良手段来满足个人利益,结局往往人财两空,悔不当初。
目前,一部分大学生思考问 ツ题轻浮草率,往往意气用事。当出现问题时便手忙脚乱,无从下手,病急乱求医,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有一位大三年级的学生,该生平时在校表现良好,偶尔有迟到现象,但态度端正,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出乎意料的是,该生居然因为信用卡无法按时还款而盗窃了身边好友的手机,该手机市价为6000左右。起初学生并不承认自己的偷窃行为,当看到视频监控后才低头认错。自己因经济拮据,一时糊涂才贪图他人的财物,不仅毁了朋友间的情谊,还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想到即将步入社会,却因个人的不良行为给自己的履历画上了污点,该生后悔不已。他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归还了失主的手机,并当面赔礼道歉,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谅解。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教师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一个成年人,一名在校大学生,应该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有计划地进行科学理财,为即将步入社会做好铺垫,而不是知法犯法,知错犯错。对于以上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该生知晓自己的行为已触犯法律时,痛哭流涕,承诺一定会深刻反思自己,认清问题,并请老师监督。
第三,思维活跃,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艺术类院校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自我表现欲强烈,他们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享受成为焦点的快感。若就此成功,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若一旦失败,部分学生会因无法接受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这将给学生的学习及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及时的疏导,已成为当下高校,特别是艺术类院校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压力过大,会降低人自身的心理平衡度,从而导致一系列症状的出现,如记忆力减退、自我思维能力降低、情感脆弱、易暴易怒等。据调查,艺术类学生中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因为艺术类学生极易产生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情绪不稳定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这些学生表现多为两面性,一面善于坚持,追求完美,对于自己的决定能够善始善终;一面任性固执,刚愎自用,思想极为自我,对于他人的意见置之不理,甚至采以怀疑态度,妄自揣测。一旦质疑声音聚积到一定程度,个别有心理障碍学生便会重新开始审视自我,继而发展为无原因性否定自我,直至心理防线崩溃,严重者会做出不理智等极端行为。例如,有一位2011级学生,面容清秀,擅长舞蹈,思维活跃,在学生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在与其家长的沟通过程中了解到,该生从小失去母亲,由父亲一人抚养,在心理上有一定创伤。通过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以及身边学生的反馈,能明显感觉到该生有时所产生的一些极端想法。他无法容忍身边一点点的质疑及否定,他将自己圈禁在内心世界中,需要足够的赞许和掌声来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旦质疑袭来,他的个人世界就会轰然倾倒,所面对的只有孤独。他在与人聊天时经常会重复一句话:为什么别人都不理解我,这个社会太黑暗了。每当听到这样的发问,教师都会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他的优点,给予其足够的信心,先暂时将其支离破碎的内心世界重新建立,然后在潜移默化中做心理分析,抚平学生的不良情绪,避免其做出不理智等极端行为。
二、
造成以上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思维方式各异,所以不同学生处理同一事件时所采取的观点态度不同,处理方式也会出现很大差异。有些学生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严格,孩子对自身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加之进入大学后,迎接自己的是更大更具挑战性的平台,所学知识也相对丰富,这样特定的环境对学生无疑是锦上添花、如鱼得☏水,因而他们配合学校,在管理上相对容易。但对于家庭教育相对欠缺,特别是离异家庭,父母娇生惯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稍有不适便难以接受,严重者产生心理障碍,加大了管理难度。
面对以上各种问题,对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加大力度,艺术类高校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一味靠制度、靠纪律管理,只能增加学生的逆反情绪,使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针对这些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个性。辅导员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通过谈心的方式与学生深入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个人习惯,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因材施教。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对配合程度较低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重点教育。网络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辅导员教师可通过一些社交平台发布的信息,来捕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措施。例如,曾有部分学生家长反映学生传达的信息与教师告知的内容部分错位,造成了不良影响。现在建立微信、QQ的家长群,随时将学生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实现信息无疏漏、沟通零距离。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将学生信息第一时间准确传达至家长,使之对学生的日常表现有明确客观的分析判断。
此外,针对艺术类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多,易受负面影响的特点,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育。《中共重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学校通过组织各项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且最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品性。
第二,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增强诚信意识,违规必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都应当遵守相关的制度规定。艺术类学生自律性普遍较差,作为辅导员教师,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当注重结合现实案例予以分析,让学生切实领悟其中的道理,明确个人目标。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应当深入了解,究其根源,予以教育。
第三,建立个人档案,完善心理疏导机制。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处理个人事务时无从下手,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近年来学生抑郁、自杀等惨剧频繁发生。经调查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多为情绪偏执。这类学生抗压能力较差,无明确人生目的,思维感性,判断事物时难以做出理性选择,不能够科学正视自己,导致这类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极端想法,从而做出危险行为。对于此类学生,应当建立“心理干预”档案,对学生心理情况进行持续跟进,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对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防患于未然。同时,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定时定期对在校生进行心理测评,收集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在本质上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纷繁复杂,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如今新媒体时代下已亟待改进创新。只有结合当下社会发展情况,同时深入学生群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学习新的管理模式,才能€在本质上解决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困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艺术类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最大效应,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2]陈先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工作体系的实践和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姬建峰,吴晓燕.论传统诚信观与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4]马尽举.诚信系列概念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02(4).
[5]徐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