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屏时代”手机阅读的理性反思与审美嬗变

时间:2024-11-10 08:59:3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人类社会在发明文字以前,一直沿袭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文化,无论是先秦时期的《诗经》,抑或两汉以来的《汉乐府民歌》都是通过这种最原始的阅读方式代代相承,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字被大量篆刻于竹简、布帛之上,人类才真正开始进入物质载体的阅读时代。诚然,这一阅读载体的物质化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阅读需求,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又制约了阅读场域的大范围推广,对社会文化理论体系的范式建构产生了极大的限制性。自宋以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一个新的阅读时代,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承继与延展都是以纸质书本为依托,且一直延续至今。毋庸置疑,传统的纸本阅读习惯ม已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衍变为一种贯穿社会生活的文化现象。然而,现如今数字网ฅ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意识不断浸润于大众文化的深层构建与价值取向,大众文化阅读需求的表征样式与审美维度也发生着重大转变,纸本阅读俨然已满足不了人类潜意识中的阅读需求,而借助电子媒介进行的可移动式阅读却在不断扩张的文化语境中凸显,人类的阅读方式再一次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设备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这种无纸化的阅读方式,标识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读屏时代。手机阅读更是以其轻便易携、及时性强、传播快捷等特点受到大众的追捧,作为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感觉媒体综合一体的移动阅读设备,手机阅读高度契合了当下人们的精神诉求与文化心理,从而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向度与文化意义,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娱乐方式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现代文化语境下探讨手机阅读所蕴含的内在审美表征与深层次的审美价值,对剖析当下阅读文化审美取向的内在意蕴,推进人们认知视野、思维模式以及审美方式的转变,都有着颇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文化语境下手机阅读的现状分析

手机阅读最先发展于日本,2000 年一部名为《深爱》 的系列小说在日本青少年读者中引起极大的轰动。以往在手机上发送的小说最先都是以书籍的形式出版,而《深爱》的创作者却一反常态,一开始就选择直接通过网络发送到手机,让广大受众第一次感受到了无纸化的手机阅读方式。而在我国,2004 年,千夫长4200字的手机小说《城外》则是以短信连载的形式进行创作与传播,国内版以18 万元的高价被成功拍卖,而且海外版的价额更胜一筹。手机阅读逐渐吸引着广大受众、媒体、运营商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手机阅读这一庞大的队伍中来,探索着手机阅读内在的价值与其独特的审美新特征。

近年来,手机阅读作为移动阅读的一部分,在这快节奏的社会里异军突起,成为阅读市场的中坚力量。随着手机阅读市场的长足进步与发展,手机对人们来说早已不仅仅是通讯交流的工具,更是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无论男女老少,都渐渐习惯于用手机阅读各类作品,随时随地浏览信息资源,第一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字、小说、新闻、资讯,手机俨然已成为一个小型的移动图书馆,备受广大受众的热捧。相较传统的纸质阅读而言,手机阅读以雨后春笋般的势力迅猛发展,这种等待时间里的浏览式阅读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尽管,传统的纸质阅读在各类实验对比中也没有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在这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纸质阅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据《2016 年移动阅读报告》最新数据显示,移动阅读已成为国民阅读新趋势。2014 年国内数字化阅读率首次超过图书阅读率,2015 年数字化阅读率进一步提高至64.0%。2015 年有60.0% 的成年国民进行手机阅读,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也首次超过1 小时。可以看出,我国一半以上的国民已渐渐倾向于用手机随时随地的浏览资讯、小说、杂志,这种阅读方式带来的独特的审美感受与体验,不断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成为文化主流。同时,在《2016 年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中发现,我国各地区的网民中使用手机端进行数字阅读的比例最高, 占63%,有七成以上网民每天的手机阅读时长为1-3 小时。其中,我国1829 岁人群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近90%,我国中青年群体更青睐数字化阅读,电子书阅读量更高。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手机阅读群体中,受众绝大多数为90 后,90 后作为从小生长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原住民,是信息爆炸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对手机阅读颇为关注。在互联网怀抱中长大的90 后,对网络有着极大的依赖心理,这一代张扬的个性,强烈的消费观念,对新事物和新潮流的追求,对娱乐化生活方式的享受,成为推动手机阅读迅速发展的强有力后盾。手机除了可以帮助他们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外,更多的是满足他们对手机小说、杂志、新闻娱乐资讯等方面的阅读需求。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更倾向于认为在未来的时间和空间里,数字化阅读终将会取代纸质阅读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这为如今的手机阅读市场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

手机阅读不断成为国民阅读地新时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 年1 月22 日发布的《第3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 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 亿,较2014 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 年的85.8%提升至90.1%。新增网民的上网设备主要是手机,使用率为71.5%,手机是带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设备。以手机阅读终端为载体,借助互联网,随时随地的浏览阅读信息资源成为我国阅读市场发展新趋势。手机阅读一改传统的纸质阅读习惯,对各类阅读软件中提供的电子书进行相关下载或在线阅读,这种节约而又便捷式的移动阅读成为国民阅读的新宠。

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各大数据似泉水般喷涌而出,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了我国手机终端用户的庞大规模和日益增多的手机阅读人数。在这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中,手机阅读更容易满足国民在碎片化的时光里漫长等待的需求,这让手机阅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其独特的和前所未有的优势,在阅读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二、手机阅读的审美表征及其文化意义

手机阅读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纸质书本为依托的阅读方式,这种图书阅读方式的变革是人类科技取得突破进展的标志性产物。手机阅读所呈现出的审美表征样式的意义生成体系,以其独特的意蕴内涵无形中转变了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对当下阅读文化的审美范式构建产生着深远影响。

手机阅读文本内容的陌生化表征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翻新出奇、避陈去俗逐渐成为手机阅读文本创作主体的重要价值追求。为契合当下的审美需求,创作者愈来愈推崇于后现代主义中的陌生化创作技巧,并将其广泛的运用于手机阅读文本的创作中。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原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指在对事物的内容和形式的描述呈现出一种违反习见的常情、常理的状态,以完全陌生的概念来对事物进行相应的解读。在艺术上实现超越常境、打破常态,达到以震惊代替灵韵的独特审美效应。陌生化的创作技巧在手机阅读中的运用,极大的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与冲击力,通过完全陌生的眼光以及陌生化的语言如实的描绘事物,使读者产生新奇的审美感知。

现代的文本接受者,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字原住民早已不满足阅读文本中传统的语句修辞,他们更乐于接受创作者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崭新的语言视野接受和感知文本的内容。由此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反传统语句的文学作品开始通过手机阅读进入大众的视野。打开手机阅读和浏览各类作品、杂志、资讯等,都能从中发掘与传统文学方式不一样的文字表达,创作者大都运用陌生化的技巧将同样的事物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的视野中。或是独具个性化的表达,或是通过年龄差视角阐述某一概念,或是运用当下最潮流的词汇语言描述传统的事物,改变习惯化的规则与方式,让读者发掘出最新鲜有趣的阅读体验。手机文学的创作者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及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时代意识的新的审美形态,紧跟社会潮流,以最新颖、独特的语法组合或修辞,改变具体事物的能指性,又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轻松有趣的感知其所指,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手机阅读文本的创作者与接受者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为陌生化在手机阅读中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手机文本中陌生化的概念以新奇的视野带给读者新鲜的阅读体验,给人以感官或情感上的震动,这种极具震惊的审美效应成为现代人生活追求的重要审美指向。

手机阅读承载方式的微型化倾向

微型化是当今科技追求的卓越目标,越来越多的科技发明开始倾向于微型、轻薄,以更加简洁的姿态呈现在大众视野当中。因此手机阅读承载方式的微型化也在大众文化的审美范式构建的文化语境下逐渐导向凸显,成为社会中颇具导向性与影响力的文化形态。

首先,以手机终端为载体而对文本进行的碎片化阅读是手机阅读微型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碎片化,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常出现于上世纪80 年代研究后现代主义 的文献中。在这快节奏的社会,速度成为社会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不可撼动的主宰,个体的人把自我空间置于一种膨胀的裂变体系当中,也进入到一个不断加速运转的生活链中。被速度所控制的社会个体传统的日常生活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碎片化的生存模式,而手机阅读场域和时空的碎片化恰恰弥合了当下的生存模式,这种在等待时间里的浏览式阅读,既节约了时间又满足了现代人的阅读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当人们对微型碎片化文本内容接受后的重组,必然会呈现出后现代主义中非线性的创造思维,读者经由自身独特的审美感知对其进行叠加拼凑,最终呈现出的是具有读者自身独特思维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说也呈现出了文本接受的终极意义。

其次,就手机本身而言,作为可移动式的阅读载体,轻便易携是其主要特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阅读的需求心理。相较于电视、电脑或是传统的纸质书本,手机阅读因其屏幕的限制,阅读视线更易集中于微小的界面上,成为现代社会最为瞩目的普泛化阅读现象。此外,承载手机阅读内容的字数也普遍呈现出微型化的特征。利用手机阅读浏览的信息、资讯、小说一般都是快餐式的结构,承载手机阅读内容的字数一般都比较短小精简,容易让接受者在等待的时间里浏览到更多的讯息,在短时间内瞬间捕捉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在如此快节奏的生活中,短小精悍的微创作迎合了大众对快餐文化的需求,以微小元素为基础而形成微创作的文本内容给大众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知,这也标识着微型化逐渐成为大众阅读的一种审美倾向。

手机阅读接受方式的人性化体验

保罗 莱文森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一书中曾写道手机满足了人类的需要,这个需要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就是走路和说话的需要,移动和交流的需要。 和传统固定不动的纸质阅读不同,手机阅读冲破了时空限制的枷锁,无论身处何地人们只要动动手指,滑动手机屏幕,就可以实现与大千世界的无缝对接,给人们带来独特的人性化审美体验。

其一,手机阅读具有互动性特征。以手机终端为载体的阅读,通过线上的阅读讨论、评论、交流等方式,打破了传统纸质阅读封闭僵化、无法互动交流等的弊端,最大限度地使读者跟帖自由发挥,阐释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直接同创造者隔空对话,对文本进行二度、三度体验,索取文本深层次的内蕴,进行审美再创造。手机阅读的互动性是相较于传统的纸质阅读最大的特征之一,对于连载小说的创作者来说,还可以通过这一互动性特征将评论者的意见融入创作当中,满足更多受众的阅读需求。

其二,手机阅读满足了阅读本身的个性化诉求。审美趣味因人而异,手机阅读的个性化设置则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人们不再受限于固定僵化的阅读模式,而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设置。一般的阅读软件在功能上都可以实现纵向式滚动阅读和横向式翻页阅读的任意挑选,护眼模式和夜间模式的随意切换。字体字号的大小、行间距的宽窄、阅读背景的颜色、亮度的调控、自动保存书签、休息提醒等都可以因人而定,保持自身的个性化审美倾向。近年来,声音阅读这一更为人性化的设置逐渐成为手机阅读市场上的新宠,将阅读审美体验从视觉切换到听觉,给大众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感知。

其三,手机阅读接受主体的自主选择性较强。随着数字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直接定位文本,进行下载或在线阅读,相较于传统的阅读读者不再是盲目、被动的接受,而是具有自主选择性的个性化阅读。不少读者都选择对自己喜爱的阅读内容进行收藏、保存或分享,这一做法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作品的审美再创造当中,实现作品的最终价值。手机阅读越来越多的人性化审美特征满足了广大用户的不同审美趣味,让人们在接受文本的过程中更加愉悦轻松,享受手机阅读所带来的全新审美体验。

手机阅读传播方式的快捷化特质

手机阅读所容纳的海量内容往往能在一时之间传遍五湖四海,这就是因为手机阅读传播的快捷化特征所决定的。网络时代下手机阅读极强的传播速度和极具震惊效果的传播内容,给大众带来巨大的震撼力与冲击力。与大众文化传统的传播方式比较而言,手机阅读的文化传播方式更像是一种微传播,以更加精准的传播对象、快捷的传播渠道、众多的传播主体,将手机阅读内容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当然,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手机阅读传播效果的决定因素不是用什么媒介来传播,而是传播什么内容,传播关键价值越大,传播的范围和森度越大。也就是说,在当下的网络信息时代,传播内容才是决定传播价值与效果的关键,无论通过是数百字对事件进行高度概括的手机阅读的微型内容,抑或是契合当下审美价值取向的长篇手机阅读文本,都能在短时间里吸引广大受众的目光,让接受主体最大程度的消化并接受阅读信息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而这恰恰就是手机阅读的重要特征。

以手机为移动终端连接互联网而形成的信息传播平台已成为当下最快捷化的传播方式,手机阅读的传播机制就是对短小精悍的文本信息从传播者到受众再到接受主体反馈的一整套传播过程。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手机阅读的反馈者最终会转变为新一级的传播者,通过转发、分享或评论对文本内容进行二级传播,让手机阅读的传播速度呈现出一种的螺旋式上升,进而不断提高手机阅读文本的传播效率,扩大受众范围。此外,手机阅读传播的快捷化特征让阅读文本还表现出极强的时效性,在极短的时间里借助手机阅读以几何倍数递增的传播速度席卷全国,面向更多的受众,极大的增强了文本的影响力,其作品背后的商业价值也会迅速攀升。当下流行的网络小说所改编的影视作品如《琅琊榜》、《七月与安生》等,就是抓住了手机阅读的这一快捷性特征,将近期最受热议的网络小说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大众视野当中,并通过快捷化的手机阅读传播方式吸引更多的受众以此获得极高的收视率,成为成功的☢典范。

三、手机阅读内在审美意蕴的理性反思

在读屏时代下,手机阅读作为阅读市场异军突起的一部分,显示出与传统纸本阅读本质上的不同,并逐渐衍变成一种普泛化的社会阅读现象。大众主体对手机阅读这一电子媒介的运用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以80、90 后为主体的互联网原住民对这类综合听、说、读、写、看等☯各项功能一应俱全的超级文本产生依附心理,成为手机阅读市场的主力军与潜在的消费动力。从这一层面说,手机阅读的发展无疑是高度弥合了当下人们的审美取向、阅读诉求的结果,其蓬勃与兴盛无可厚非。然而,如果撇开作为纯粹的大众审美体验,而是将手机阅读的内在审美文化意蕴置于当下社会大众文化的语境下,手机阅读所引发的理性思考便具备了深度意义。

首先,手机阅读为迎合大众的文化心理,其文本内容应具有的审美属性丧失了主体地位,逐渐被现代人娱乐至上的观点所取代,文学的审美性转变为娱乐化的表达。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以手机为载体的碎片化式阅读作为读屏时代的一种流行趋势,其地位已然远远超过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纸本阅读。这种利用零散化时光的阅读审美表征成为现代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既节约了时间又满足了大众的阅读需求,进而让手机阅读逐渐衍化为以低头族为代表的社会群体性的共性行为,构筑了极具现代性的阅读现象。然而,透过手机阅读所折射出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在追求碎片化阅读这一审美表征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阅读中最本质的人文价值追求,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忽视文化内涵,极力崇尚感官刺激与文字游戏,对文本内容缺乏深度的探索,让阅读的审美文化意蕴在滑动的屏幕上一点点消解。

其次,对接受主体来说利用手机终端进行的阅读多是一种瞬时学习,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也容易造成对文本理解的断带,这种碎片化的记忆片段在接受主体的叠加重组后可能会对阅读内容产生曲解,让阅读作品在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分现代人所追求的手机阅读偏离了原先的轨道,身陷于膨胀的裂变体系当中不能自拔。换句话说,手机阅读原是为弥补现代人阅读缺失的遗憾而成为一种风靡全社会的文化阅读现象,然而这一社会现象却造成了其他某种程度上的缺失,人文关怀与精神内涵这些内在的审美维度不再受到世人的瞩目,社会的阅读文化现象呈现出亚健康的状态。当一个社会从意识形态层面出现集体性表层的浅阅读现象时,其引发的精神思考应是不容乐观的。

最后,在现代消费语境下,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出版阅读还是手机阅读都难以做到独善其身,阅读本身的无功利性在消费意识肆意横流的社会中不断失去原有的韵味。现如今,手机阅读带来的商业契机,成为各大网络出版商关注的焦点,让传统的出版社面临着巨大挑战,进而越来越多的手机阅读作品也贴上了产业化、商业化的标签。为迎合大众的阅读文化需求,创作主体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对不同年龄、地域、阶级的消费群体进行划分,从而创作出符合大众口味的阅读内容,这种纯粹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催使者创作主体的性质发生了畸变。如此一来,商品化、经济化便成了消费时代的中心,而人的主体地位却渐渐丧失,这种本末倒置的文化现象引人深思。此外,创作主体与出版商的市场化与功利性也将手机阅读的消费性与商业化推到了极致,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被消费意识过度包装,其审美向度与阅读本身的精神诉求已然背离,手机阅读本身的审美韵味与意义价值是否还能保持原貌?这是在当下手机阅读在文化消费语境下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

诞生于现代数字科技高速发展下的手机阅读,作为一种普泛化的阅读现象,以其独特的审美表征与意蕴内涵克服了传统纸本阅读的缺陷,在满足接受主体感性化的阅读体验与娱乐化的心理诉求的同时,又推动着当下人们阅读审美方式的嬗变与阅读文化的转型。手机阅读文本中所蕴含的内在审美表征的范式构建对当下人们的感知模式与思维习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带着这种极富理性批判的文化功能,手机阅读具备了传统阅读所没有的审美意蕴,引发众人的理性反思,对现代阅读审美文化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