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砌石在水利施工中问题及对策
摘要:浆砌石是水利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浆砌石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这会对相关工程的整体质量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这要求必须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重视重视程度,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这对水利施工的顺利完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浆砌石;水利施工;问题;措施
在实际对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不按照规定或规范的要求砌筑的现象,这会对建筑质量造成相当严重的影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砌筑施工中的材料质量不合格以及施工ม工艺不符合要求是导致建筑稳定性不能得到满足的主要原因,这些质量方面的问题都会对砌体结构的安全性造成较大的影响。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改善,必须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借助科学手段实现对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1浆砌石ฎ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针对水利工程进行一系列的施工工作时我们无法避免对浆砌石的使用,进而会出现一系列的施工质量问题,这些问题会对水利工程结构➳的安全性造成较大影响。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1.1砂浆和混合比不合理。
在实际混合砂浆的过程中不能实现对混合比例的严格遵守,水,砂和水泥原料使用直接在比例上表现出一种不精确的现象,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是导致砂浆不达到设计要求或使得水利工程和砌体的强度较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砂浆搅拌时间不够,搅拌不均匀,砂浆和易性差,降低粘结性能等问题都是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砂浆不能混合使用以及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凝结也是现阶段施工工作面对的主要问题,我们必须在采取必要手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优化。
1.2石材质量不合理。
部分施工单位为实现对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会采用表面风化甚至是全风化的石头或表面土、锈和泥石进行施工,石与砂浆在这一过程中并不能实现有效黏结的目标。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没有棱角的块石就行使用会导致石头缺口不能紧密联系,进而一个有效的整体则无法形成。从挡土墙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可发现,使用较小的石头不能实现对较大水平的承受,ฐ最终导致其出现不可挽救的崩溃现象。
2浆砌石砌筑技术要求
2.1砂浆。
在选择砌筑砂浆的过程中必须实现对相关要求与标准的满足,将实验作为主要依据实现对配料配比的确定。机械搅拌是水利工程施工用砂浆搅拌工作最常使用的搅拌方式,注意其变化以及移动主要随着工作面位置而进行,同时必须采用合理的措施与手段实现对与砂浆混合使用目标的保障,并在均匀搅拌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其干湿度,5%是其泥砂的最高含量,其中不能有任何杂物存在。水是施工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但在使用过程中禁止使用自由水,设置混合砂浆时必须在使用砂浆之前进行,如果上述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则必须放弃使用。
2.2块石。
质地坚硬、新鲜、没有风化以及裂纹是砌体块石选择首先需要满足的条件,同时其强度最低为MU20。注意保持块石表面的情节性,不会有污垢以及铁锈等杂物存在,在颜色上块石也应保持一致。石头必须在保持湿润的状态下进行且住,因此在实际作业之前需要用水充分湿润石头,注意必须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要求与标准。
3解决浆砌石施工问题措施
3.1注意石材的选用。
石材的砌筑必须严格按照所有的规格要求和设计选择无风化面且清洁、无污垢、质地坚硬、新鲜石材。砌体块石表面应色泽均匀,表面高度的石块应在2mm以内,大型砌体挡土墙或基础底部应选择较大的块石,抽样调查建筑石材的强度,以确保石材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3.2严格控制砂浆配料。
必须严格按照砂浆设计标签配料、称重和测量准确,3~4h后在室温下混合,如超过30度的温度,应在2h后使用,保证砂浆搅拌机械混合的最佳使用,严格控制搅拌搅拌时间和搅拌混合砂浆不宜过多,应随拌随用,防止水分流失,降低砂浆的强度,砂浆采用机械搅拌混合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不仅使用的人力和砂浆质量控制较差,并且还是高成本,往往是砌体的质量问题的形成。
3.3注重质量和砌筑方法。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使用不同的零件,应选择合适的砌体砌筑方法,砌筑过程中要注意石材之间的重叠,必须错开砌缝,分层水平砌筑,内外搭接,错缝禁止进行二次重缝。在实际施工中,人员对质量控制也是主要因素,所以选择经验丰富的石材专业队伍建设是确保砌筑质量的手段。在角落和交接处有较大的和有规律的进行砌石,必要的设置钢筋节点。如果不能同时砌筑,应留阶梯斜槎,其高度不应大于1.2m,不得留曲折直槎。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浆砌石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施工中还是有诸多问题与不足的存在,这对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消极影响。施工企业以及工作人员必须提升相应的重视程度,在客观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家彬.浅谈浆砌石在水利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国厨卫,2016
(12):1-2.
[2☢]姜宝玲,孙小燕,范道县,等.浆砌石在水利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治黄科技信息,2016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