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

时间:2024-11-10 09:16:3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

中华文明博大深厚,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哲学、艺术、宗教等多方面内容,其精华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蕴涵于传统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制约、规范着当今社会,对当今国人的价值观念、生存信 仰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当前,功利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席卷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有效抵制各种消极文化的渗透,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传统文化

“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范畴,笼统地说,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化世界的总和。文化由宗教信仰、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法律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内容构成,包括物质、精神、心理与制度文化。”[1]

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的总称。从时间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指中国古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5000年之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世界上曾经有过与中国古代相媲美的文化类型,如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它们有的消失了,有的衰败了,有的中断了。唯独中华文化传承不绝。虽然它也曾遇到过种种危机和挑战,但却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一样,一往无前,至今仍保持着勃勃生机。中国古代文化内容丰富,气势恢宏,蕴涵深刻,形式多样。它的悠久和辉煌,足以使每人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2]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所表现提倡的高尚志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顺应潮流、不断革新的行为追求,以礼待人、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一、自我完善的修养目标,淳朴务实、勤劳节俭的优良品质等等,都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所积淀,具有民族的文化特性,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准则,影响、规范着当今社会。

(二)民族精神

斯大林为民族下过一个定义。他讲:“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逐渐积累起来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的全面反映,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集中展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精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勤奋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精神,“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开放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忍精神,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ผ财富。

民族精神培育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其所包含的思维形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民族精神,为大学生人格培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联,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精神寓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来推动民族精神的培育,借民族精神培育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面对世界范围内多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应加大传统文化弘扬的力度,深化民族精神的培育,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素养。

二、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融合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表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人们更关心实际效益和具体利益,精神理念弱化,对民族精神等关注度下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优秀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民族凝聚力。大学生应饱览传统文化丰富多样的文化知识,看到民族精神的闪光点,增强民族自信心,强化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只有大学生以强大的民族精神为支撑,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青年大学ฆ生常被一些消极观念所影响,被一些表象所迷惑,综合素质下降,如小到考试作弊抄袭,大到打架杀人,道德严重缺失。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天之骄子,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更是主宰未来社会的主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任重道远,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大学生处在人生转型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使之从中汲取营养,锻造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三、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

(一)学校教育。

学校应坚持教育的连贯性,在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方案,做好衔接工作,保证教育前后连贯一致。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传授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高校应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主旋律,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取舍,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同时革新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热衷于传统文化知识,实现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升华。民族精神培育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牢牢把握教学以外的各个环节。

(二)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社会实践中蕴涵的民族精神极其丰富。大学生走出学校参与到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接触社会现实,了解国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体悟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增强社会责任感,增进社会服务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这就需要社会各部门为大学生提供社会ข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政府也要提倡新闻媒体发挥自身传播优势,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推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向纵深发展。

(三)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父母应提高自身素质,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将自己对民族精神的体悟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如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勤劳节约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应首先继承,然后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影响孩子,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在心灵深处埋下民族精神的种子。

民族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有机结合。学校是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任务。同时,要合理利用好校外资源,校内与校外相配合,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推动民族精神培育顺利进行。所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应深入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能随时随处受到民族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四、结语

在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还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相融原则。民族精神培育反对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注意对当代文化的关照,借鉴吸收有益的部分,使民族精神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传统性与时代性相融合既可以实现传统文化为民族精神提供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可以让民族精神汲取时代所赋予的活力和动力。因此,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要认清传统性与时代性的有机融合和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坚持传统性与时代性相融合的原则。二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共存原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以中华民族精神作为立跟之本,同时广泛涉猎其他民族精神,开阔视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广泛交流碰撞,要适应这一发展形势,必须杜绝外来文化的自闭倾向。也就是说,坚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并不排斥其开放性,坚持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并不排斥民族精神的世界性。其他优秀民族的民族精神,对于当今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要站在全世界的角度把握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打破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狭溢性,辩证吸收适合我国国情的其它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这是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负责态度和应有原则。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应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努力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用其指导自己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行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