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史对科学精神的启迪
"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决定因素,因而被称为第一生产力;同时,物质文明成就的高低决定着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科学技术。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以锐利的目光和深刻的洞见,清晰地判明了科学的精神本性,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精神生产”和“智力劳动”;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各个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 江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也作出具有多方面内容的精辟论断:“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
什么是科学精神?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科学界逐渐形成的一些传统规矩、指导原则,这就是科学精神,它是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历程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识,是人们在从选题到应用的全部科学活动中的所采取的态度。科学精神作为促进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其涵容是广泛而丰富的,它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求真求实的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自由竞争精神、敬业献身精神等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这些精神不断丰富、不断拓展、不断向社会渗透、辐射而成为一种时代精神。
一 探索求知的精神 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要义,是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精神基础。 科学基于其规律性,寻于其可理解性和人们的信念。爱因斯坦指出:“世界的永久秘密就在于它的可理解性。要是没有这种可理解性,关于实在的外在世界的假设就会是毫无意义的。”这种世界的可理解性就在于其具有客观的规律性。③ 怀特海在谈到现代科学特征时也曾说到:“我们如果没有一种本能的信念,相信事物之中存在一定的秩序,尤其是相信自然界中存在着一定的秩序,那么,现代科学就不可能存在。”④ 18世纪,门捷列夫面对庞杂无章的各种元素,坚信它们之间一定存在某种规律,他将各元素原子量、原子价及物理化学性质都一一写在卡片上,根据元素活泼性、金属性、非金属性、原子价、元素与氢氧化合物的关系等进行详细分析、对比、归纳,终于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的求知、探索、尊重规律的态度,与愚昧、迷信、伪科学的态度是相对的。现在有些搞伪科学和迷信活动的人,大多拉起“科学”的虎皮以售其奸,把算命称为“科学预测学”、把“水变油”吹嘘为科学的突破性进展,甚至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将获得诺贝ฒ尔奖金。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消除迷信和伪科学的历史。
二 求实求真的精卐神 求实求真的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第二要义,是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实践基础。 科学研究以客观实践活动为基础,凭科学事实立论,以科学实验为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1911年英国化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式模型”,而他的学生玻尔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引入了原子模型,提出了著名的玻尔原子模型,并得到了实验的验证,卢瑟福不但不反对,反而顶住种种压力亲自推荐其论文发表,并勇于修正自己论点,还鼓励玻尔继续研究,充分表现出卢瑟福唯真理是从的大科学家风范。
求真与求实在具体的科学过程中是统一的,那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它是科学之所以是科学、科学区别于宗教迷信和伪科学的唯一划界标准。如某“特异功能大师”声称从2000公里以外的广州乃至大洋彼岸的美国“发功”到北京某实验室,竟然改变了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率,该实验有教授级的科学家参加、有精密的仪器设备、有设计、有数据、有分析、有结论、有报告,被称为“高层次”、“突破性”实验,但却经不起科学实验的检验。所以科学活动中的“眼见为实”与实践标准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肤浅的经验论,后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三 批判创新精神 批判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第三要义,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创生基础。
江泽民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最大区别就是它不能重复生产老产品,必须不断创造新产品。提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领域、得出新成果。科学历来着重ษ“首次”、“第一”,在科学史上充满了为“优先权”而展开的激烈争论,这也是科学的创新要求所引发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科学的怀疑精神是创新的前提,它对于现有的认识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看看是否真的有根据?根据是否充分?如何寻求更新的突破……大量事实证明:怀疑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仪器。拉瓦锡正是由于敢于怀疑,才打破了统治化学界百年之久的“燃素说”,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化学革命”;而普里斯特列和舍勒虽先于拉瓦锡发现了氧气,但他们固于传统的束缚,使“真理从鼻尖溜走”。
科学是一个知识累积、智力接力的过程,雏凤清于老凤声,后人能够超越前人,是因为站在前人的终点起跑,所以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居里夫人是在伦琴发现x射线和贝克勒尔发现铀放射线的基础上发现镭的,所以贝克勒尔与居里夫妇共享了1903年物理诺贝尔奖;居里夫人的女儿伊来纳、女婿约里奥也正是继承和发展了母亲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才测定了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和进行放射性的合成,而获1935年诺贝尔奖的。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中,如果没有德贝莱纳提出的“三元素组”、迈尔的“六元素表”、纽兰兹的“八音律”等元素分类工作的基础,就不会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在此基础上,周期表又经过了稀有气体的发现、零族的增加、莫斯莱的原子序数等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在研究周期律,周期表也出现了维尔纳式、波尔塔式等多种形式。
科学的继承不是消极的前后相继和兼收并蓄,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辩证地扬弃。如:“燃素说”虽是一种错误的理论,但其中也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它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公式、定律和方法仍可被利用。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化学中,燃素说经过百年的实验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借助于这些材料,拉瓦锡才能在普里斯物列制出的氧气中发现了幻想的燃素的真实对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但燃素说者的实验结果并不因此而完全被排除……它们还保持着自己的有效性。”⑤
四 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第四要义,是科学得以继承的重要条件。 当代科学前沿重大课题,小至粒子大到浩瀚宇宙,复杂至生物基因重组,都愈来愈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问题,成为时代的课题,例如要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更要求跨国界的科学共同体通力合作。正如爱因斯坦深刻指出:“不管你们喜欢不喜欢,科学是,而且永远是国际的。”⑦
五 自由竞争的✘精神 宽容的自由竞争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第五层含义,是科学深入展开、优化前进的民主基础。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理论不只是一种模式,而是有许多可能的模式,科学概念和理论在本质上是“人类思想的自由发明”,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自由创造活动。⑧ 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竞争可以激发人们探索真理的积极性,使研究充满活力和生气,谁经受不住竞争熔炉的锤炼,谁就会被淘汰出局,这种无情的压力所带来的动力是巨大的,它导致了成果和人才的脱颖而出,也“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和大胆首创精神”。⑨ 如:沃森和克里克在“双螺旋竞争”时只是30岁左右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而对手鲍林、威尔金斯等是卓有成就的大科学家,但他们不惧怕权威,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在竞争中成为分子生物学的开创者。
自由竞争的精神还能促进对手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相互交流,甚至成为合作伙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在雷酸盐和氰酸盐的争论中结为挚友,共同合作,被称为“化学发展史上的双子星座”。
科学上任何形式的学阀作风和以行政手段压制别人观点的做法都是与科学精神相违背的。19世纪中叶,法国的杜马因年青化学家罗朗和日拉尔提出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理论,便横加指责,并对他们进行人身侮辱、压制和排挤,导致两位科学家英年早逝,也极大地妨碍了科学的发展。
六 敬业献身精神 敬业献身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第六要义,是科学得以发展和永生的重要条件。
科学研究的主体为求真而研究,不以科学发现以外的因素为目的,它排斥私欲的恶性膨胀和财迷心窍以及见利忘义的行为,这是一种最高远的境界。当科学家认定自己所从事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并愿意为之而献身时,科学就被注入了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
永往直前、不怕牺牲、勇于献身,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表现。正是科学家的无私奉献,才谱写了科学不朽的诗篇,才换得科学的永恒。“科学是要求人们为它贡献毕生的,就是有两次生命也不够用”。⑩ 道尔顿一生淡泊名利,为了科学,他要求自己坚持永远不能找到时间去结婚。诺贝尔一家为了研究炸药先后献出了几代人的生命……
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科学的理性精神与科学的人文精神是相通的,一个揭示自然规律,一个关照人类自身;一个追求真理,一个探索善与美,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现时期,我国的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我国人民的科技意识也相对淡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大力传播和弘扬科学精神,努力完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和统一。科学精神是新世纪大学生、大学教师、各级干部所应必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