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建设:陶行知乡村建设思想的启示

时间:2024-09-20 15:26:0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陶行知;启示

论文摘要:陶行知是20世纪我国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先驱。他强调乡村建设要坚持“民为邦本”的理念,塑造“共和新民”,发扬“农民民主”、对农民进行“科学与生利教育”、采用“创新与试验”的方式,建设一支“服务型”的领导队伍,积极“缩减城乡教育差异”等思想,这对于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大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组织建设。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培养文明农民、发扬农民民主、提高农村干部管理水平、平衡城乡发展差异等建设富裕、文明、整洁、和谐的新农村。陶行知作为20世纪我国著名的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先驱,为乡村建设,为平民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形成了许多乡村建设理论。

启示一:新农村建设是共和国长治久安的基石 陶行知认为,人民是共和的根本,乡村建设是巩固共和政治的基石。他在《共和精义》一文中说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惟共则固,共而能和则固。”他认为:“吾国民主告成,以迄于今,生民之涂炭,产业之凋敝,干戈之连续,经济之衰颓,外患之濒临。”…其原因就在于人民与共和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共和既不能做人民水深火热之救主,人民之弃共和犹矿工之弃金也。他认为,真正的“共和主义,视人民为社会之主权。群之良窳,惟民是视。民苟愚劣,社会绝对不能兴盛”,并指出“国民程度不足,共和之险象也”。他坚持“个人为社会所生,社会为个人而立,实共和主义之两元”۵的主张。他坚信,社会欲求兴盛,必负改良农村与农人之责,只有这样,才可能达成“民智日进,自觉心生,人民相处日久,互爱心生的共和政治”…。在实践中,陶行知以强烈的政治使命感与责任心,积极投入到民主共和的建设之中,从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直至社会大学等,他所建立的各式乡村学校都是民主共和之缩影。他的意图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共和新民,实现民族富强与国家振兴。

启示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塑造真、善、美的“新农民” 既然民为邦本,那么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共和新民呢?陶行知认为,乡村建设必须塑造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新式农人。陶行知说:“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他指出,旧中国农村之贫,贫于伪君子之盛,“综天下而论,伪君子惟吾国为最多,统古今而论,伪君子惟今世为最盛,吾国之贫,贫于此也,吾国之弱,弱于此也”,并发出“呜呼,真人不出,如苍生何?”…的感慨,鉴于此,他说:“政治之良否,视乎社会之风俗,风俗之厚薄,视乎人民之道德。”“做真人”是陶行知一贯奉行的人生准则,他在《伪君子》一文中说:“为人须为真人,毋为假人,一家行之而家声伪,一国行之而国声伪。”…后来,随着他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的日臻完善,进一步明确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认为这才是亲民、爱民、为民谋福的根本。关于“做善人”,陶行知指出:“种种恶念、恶言、恶行,譬如昨日死;种种善念、善行、善言,譬如今日生。”…针对当时农人存在的一些陋习,他说:“吃鸦片要改良,赌博要改良,打人骂人要改良,偷人东西要改良,不清洁要改良。”“要成为一个好人,人人必须洗心革面,一刷污俗。”…同时,陶行知不止一次提到美育的概念。他把建设优美的环境看作陶冶人的精神状态、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提倡过艺术的生活,用美术的精神改造学校、改造社会。总之,在乡村建设事业上,他认为我们“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启示三:新农村建设应该以农民为主体 在乡村建设中,应该以谁为主体呢?陶行知说:“国事之坏,坏在被动的民意,而没有主动的民意,主动的民意,就是人民自己出的主意,我们应当发表主动的民意,我们应当努力去做主动的国民。”他认为,我们要想建设新中国,必须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共同担负这个伟大的责任。如何实现让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承担乡村建设的责任呢?他认为要让农民“自治”、“出头”。他说:“我们帮助老百姓在民主的组织中学习民主,学习管理众人的事,学习怎➳样做中华民国的主人。”民主教育就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他认为“自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他说:“人民之自治以谋人民之福利,实共和政治之圭臬焉。”“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中国既号称共和国,当然要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陶行知认为,我们要想中国活起来,就得要在农业上安根。农民要“在立脚点上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就是主人教育,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

启示四:新农村建设要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的农村领导队伍 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领导干部的作用。陶行知十分强调领导在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说:“有了好的县长,乡村教育一年可以干出十年的成绩,没有好的县长,十年做不出一年的事业,培养两千位好县长,中国乡村教育,不,中国的建设,可算是干成一大半了。”他认为,为达此目的,首先要杜绝领导的“官僚化”作风,领导“要替农人做事,就得和农民打成一片,不然,农民就怕你,什么真心话也不同你说”。他坚持农村建设的“二亲原则”,其一就是“与人民亲近是‘做人’的第一步”,他强调“同民众一同干”,“惟独加人民众当中做一份子和他们一同起劲地干,才是最有效的民众活动”。陶行知十分强调要做好农村的服务工作,要与老百姓做朋友,朋友间要互相服务,我们要叫老百姓教导我们如何为他们服务,我们要钻进老百姓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共患难,彻底知道老百姓所要除的是什么痛苦,所要造的是什么幸福。他说:“工学团是为农人服务,帮助农人解除痛苦,帮助农人增进幸福。这是从晓庄到这里一贯的方针。”陶行知认为作为领导者不但要有服务的精神,更应该采取民主的工作方式,他说:“在中国几乎每一个有权的人是一个独裁,自主席以至于保甲长都免不了有独裁的作风。”他以自己作为例子说:“就是我这个区区的校长也不是例外,常常不知不觉地独断独行,违反了民主的精神。”他认为,民主应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在民主的新生活中学习民主,不但老百姓要学习民主,大大小小的领导们都得学习民主。“要承认个人的尊严,便不能随便侵犯别人的基本自由,采用协商批评之方法便须放弃‘我即是’,‘朕即真理’的观念。”陶行知还强调领导者一定要虚心,必须“虚心下问,集思广益;实行共同创造,便须放弃少数人包办之倾向。”他曾诚恳地说:“随时随地愿听逆耳之言,和颜悦色地欢迎干部和别人的批评,有事先商量而后行都很重要。”总之,作为乡村建设的领导就要像他诗中描述的那样:“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为人民领导者,拜人民为老师。”

启示五:新农村建设应采取“创新”与“试验”方法 在乡村建设的具体方式上,陶行知强调一定要采取创新与试验的方法。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在《因循篇》中着力批判了因循守旧的陋习,他认为,因循主要原于畏、原于惰、原于自满、原于自私、原于宴安,因而失时宜、长惰、伤名誉、防他人进步、引他人因循。因此,他告诫大家,自警警人,务期易怯为勇,易惰为勤,易自满为不足,易自私为利人,易宴安为忧劳,使国人共跻于勇为之士,则吾辈所为可放释之责任也,则吾国虽弱且贫,其前途必有光荣之希望。…他认为,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强调创新的同时,陶行知非常重视试验的办法,他说:“试验虽不必皆有发明,然发明必资乎试验,人禽之分,在试验之有无,文野之别,在试验之深浅。”…在《全民教育》一文中,他提出要鼓励人民的创造精神,资助地方试验。-2’同时,他提醒我们,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创新与试验方式要坚持“大同与大不同”,他说:“晓庄不但是不要把个个学生造成一模一样,并且也不愿他们出去照样画葫芦,无论到什么地方,如果只能办成晓庄一样的学校,便算本领没有学到家,便算失败。没有两个环境是相同的,……晓庄同志要创造和晓庄大不同的学校才算是和晓庄同,才算是第一流的贡献,才算是有些成功。” "

启示六:教育应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在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关系上,陶行知认为,学校要与乡村相联系,教育应该参与乡村建设。针对当时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落后状况,他认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与乡村生活相分离,与人民生活实际相分离,他说:“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生路是什么?他认为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以活教育来建设活乡村。他说:“最应当联合的就是教育与农业的联合,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了促进的媒介……,所以第一要与农业携手。”“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媒介。”…他认为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中产生活的学生与活的国民。“校舍是公开的,给全体村民用。信用社、农产物展览会、村民武术会、杜志民结婚的礼堂和赛会的会场都可以借用学校校舍场地。”他在《乡村小学、师范学校标准案》中提到学校应选定中心村庄,为学生练习村自治之根据,学校应设中心茶园,民众学校或其他机关,使学生练习实施成人教育。从晓庄办学的实践来看,晓庄就是一个功能综合体,而不仅仅是具有学校的功能。同样,“山海工学团也是一个小工场,一个小学校,一个小社会。它是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产生了一个改造乡村的富有生活力的新细胞。”总之,他说,我们的信条是“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启示七:新农村建设应该加大生利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生计”质量陶行知认为生利教育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核心内容,他十分重视农村成人教育,他在《学制系统草案》讨论会上的发言说:“本席之意,可否将成人教育列入旁支系统内,以唤起教育家注意。”他强调农村要普及农业科学,用科学知识创造新的农业。指出农业科学要服务农民,以指导他们生产为主旨,“防止书呆子农业”。从生活的工具主义之教育观念出发,他说:“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的工具,运用生活的工具。”他说:“中国农人全年约五个月空闲着没事做,假使能乘这个机会训练他们些副业,那么,他们的生计立刻可以好些。”如何做好农村成人教育,他同样主张“用活的教育”教育“活的农民”。他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教农民自立、自强、自卫,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成快乐的活神仙。”…他强调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农民生计的重要性,“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欲求事物之改良,则非于经验之外别具生利之学识不可。吾国农业,数千年来所以少改良者,亦以徒有经验而无学识以操纵之耳,故职业教育之要事,是为生利之学识。”。 启示九:热爱农村,具有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与奉献精神陶行知作为一名教育家与乡村建设者,用他对内忧外患,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人民的满腔热情与无限热爱,用他对建立民主社会与民主学校的坚强意志与坚定信念,用他对教育、对学校、对乡村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奉献精神对待每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陶行知说:“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我们“因为爱人类,所以爱人类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爱中华民族,所以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他说:“中国以农立国,农民要居全国百分之八十五。他们所尽的义务最多,所享的权利最少。稍有心肝的人,虽是一时一刻,也不能忘记农民的痛苦……我们应当拿我们思想来凑他们的实际,不要拿他们的前途来供我们的牺牲。”…他曾动情地说:“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农民‘烧心香’,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他们服务,才配担负改造อ乡村生活的新使命。”…我们应该下乡拜年,下乡送礼,下乡报恩,为乡下做点事。他在《乡村教育宣言书》中明确提出:“乡村教育的政策就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一心一德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而乡村建设的使命就是“教大众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以大众团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