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第24题评析及启示*
以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第24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特点,并探讨近年来福建省高考综理化学试题对高三化学教学的启示。
理综化学;试题;评析;启示
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纵观今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试卷,结构合理,难易得当,考查方式灵活,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充分体现∞了高中化学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科学特点,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素质的学生。本文以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第 ت24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特点,并探讨近年来福建省高考综理化学试题对高三化学教学的启示。
试卷原题(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第24题)
铁及其化合物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1)右图是实验室研究海水对铁闸不同部位腐蚀情况的剖面示意图。
①该电化腐蚀称为
②图中A、B、C、D四个区域,生成铁锈最多的是 (填字母)。
(2)用废铁皮制取铁红(Fe2O3)的部分流程示意图如下:
①步骤I若温度过高,将导致硝酸分解。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步骤II中发生反应:4Fe(NO3)2+O2+(2n+4)H2O=2Fe2O3・nH2O+8HNO3,反应产生的HNO3又将废铁皮中的铁转化为Fe(N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上述生产流程中,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任写一项)。
(3)已知t℃时,反应FeO(s)+CO(g) Fe(s)+CO2(g)的平衡常数K= 0.25。
①t℃时,反应达到平衡时n(CO):n(CO2)=
。
②若在1L密闭容器中加入0.02 mol FeO(s),并通入x mol CO,t℃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FeO(s)转化率为50%,则x = 。
一、试题特点评析
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试卷,体现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突出基础性、综合性的特征,全面地考查了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同时考查了中学化学大部分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ถ覆盖面较广。
在第24题中,主要考查了原电池、电化学腐蚀、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绿色化学、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三段式计算等化学主干知识,题干清晰,没有偏僻的难点,连往年“反萃取”之类的特殊名词也没有,对考生学习化学的能力要求保持相对稳定,延续了一贯的风格和特点,有较好的区别度,真正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由于所考查知识均是学生熟悉的概念,知识模块的重现可以保证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本题的三个小题通过铁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元素串在一起,第一部分考查学生对电化学腐蚀的了解程度;第二部分工艺流程,选择生活中常见的铁屑的处理,由于学生对金属与酸的反应非常熟悉,就不容易陷入迷惘之中,流程简练,却考查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与书写,教材外知识的延伸可以考查出学生能否准确获取信息,进而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来解决具体的问题;第三部分的化学平衡常数是新课标教材的亮点,相比旧教材中的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常数K的学习更能使学生真实接触科学的本质,是近年来高考必考的主干知识,学生也是非常熟悉的,容易上手ณ。
根据考后学生的反映,本次试卷最容易出错的题目就出现在第24题第(2)小题的②选项,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只根据小题干中的Fe转化为Fe(NO3)2,就根据所学的Cu与硝酸的反应进行延伸和拓展,最后不是写生成NO,就是生成NO2,而没有根据工艺流程图中产物为NH4NO3,导致书写错误。
总之,今年的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紧扣考试大纲要求,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需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不只考查记忆性的知识,学生在解答时,初看试卷简单,就容易陷入思维定式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去挖掘题目中隐藏的信息,突破思维定式,才能取得成功。
二、试题存在的小瑕疵
今年的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第24题,,立足基础知识,体现了课改的理念从能力立意,总体上感觉很顺畅,但是试题中也出现了一些小瑕疵,值得我们推敲。如第24题(2)小题③上述生产流程中,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题目原意应该是要求考生回答“氮氧化物排放少”之类的答案,但是由于是讲生产流程中,有部分学生理解发生歧义,回答成“步骤Ⅱ”,故本题的题干部分值得推敲。另外,第24题第(1)小题的图中,A、B、C、D四个区域,题的原意是让学生回答B选项,因为B离水面最近,但是本题中的C特意注明“腐蚀最严重的区域”,D选项又在最下面,这部分知识应与氧气的浓度和水压有关,部分牵涉到潮汐的知识,超越了高中学生化学部分的内容,也是一个不大完美的题干。 三、对高三化学教学的启示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越复杂,所引起的外在认知负荷就越大,这样的认知负荷又被称为无效的认知负荷。同样的知识考查,不同的呈现方式,所产生的外在认知负荷不同,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 差异。
化学工艺流程题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一般以某个具体的工业生产为背景,通过化学理论、化学实践、环境保护、化学计算等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学生普遍反映工艺流程题较难,就是因为情景的设置新颖,超过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和化学实践经验,并且题目中往往出现一些化工术语,这些新名词、新概念,加大了学生的负荷,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第24题,使用的是中学化学教材中常见的铁发生腐蚀的例子,熟悉的情景,却能考出良好的效果,看似普通,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功”修为,是一道难得的好题。
通过对福建省高考化学试题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近几年福建省高考化学试题带给高三化学教学如下启示: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新课程的化学高考一直强调命题要以能力立意为主,但是并不降低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基准,在教学中重新组织教材,无论采用的是哪一种版本的教材,教材中反映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相同的,只要抓住主干知识,夯实化学基础知识,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同时,在教学中,需要将教材中的知识挖深挖透,通过精ก耕细作,灵活迁移,就可以应付各种变式的出现,在高三复习中,重视形成知识网络,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在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上做功夫。练习上,加强对化学术语应用的训练,能够用化学语言来回答所学知识。如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不但需要加强对教材内提供的化学方程式的研究,也需要引导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才能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
2.充分发挥插图的教育功能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长时间重复的信息,容易增加认知负荷,在新课程教材中存在大量插图,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化学插图直观而方便,能够补充纯文字方面的不足,教师应充分研究,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种各类插图,根据图式的不同类型和特点,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适宜的读图方式,在观察和学习中,锻炼和提高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信息整合能力,使教材中插图的教育功能达到最大优化。
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能够对图形、图像、图表等进行观察,从中获取相关的感性认识和印象,能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方法,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初步应用。因此,需要在平时就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插图,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到了高三的总复习,再适当进行不同图式的训练和延伸,就能够使学生熟悉各类图形、图像、图表等,从而掌握图表的解析和应用能力。
3.重视读题能力培养
近年来的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都是以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为依托展开的,今年尤为明显。像NaHCO3、AgCl、Al(OH)3、SO2、铁、卤素、氮氧化物、平衡常数、原电池等,都是教材中常见的知识,但是通过试卷中的重新组合,就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和清晰的思路,才能取得好成绩,而不是简单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理论就可以解决的。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强读题训练,明确工业生产的目的,认真分析流程中的变化和各反应的原理,熟悉工艺流程中的一些基本操作,思维多联想、多发散,并能准确用化学语言来描述,同时要求学生能关注社会,关注化学与 STS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学习化学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