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背后的“金矿”
如果一部电影仍旧在以票房定“生死”,恐怕注定是要忧伤的。作为隐藏在大银幕后的“金矿”,相关的影视衍生品――除银幕放映以外一切增加电影产业下游产值的产品,包括各类玩具、音像制品、图书、电子游戏、纪念品、邮票、服饰、海报甚至主题公园等等,才是更应去挖掘的所在。
比如人们在付出了几十、上百元的电影票价观看《变形金刚》后,想要买个最新涂装的正版擎天柱模型回家把玩,那就需要再付出数百元甚至数千元。这便是衍生品的“钱力”。
有数据显示,在美国,衍生品的收入占比高达电影总收入的70%,远远高于票房,而在国内,电影收入的90%―95%都来自票房和植入式广告,衍生品收入为零的影片也并不少见。
衍生品传奇
大约还有一年才能开业的上海迪유士尼乐园是不少人的心头期待,那是又一处即将带来快乐的游乐场所。而对“影视衍生品巨无霸”迪士尼来说,这些快乐即是利润。“迪士尼乐园内门票不是最主要的收入,重要的在于大力开发衍生消费品。在弥漫着欢乐童年梦想的气氛中,人们很难做到什么都不买,尤其是女孩儿和家庭客。”一位旅游运营机构的负责人如是说道。
因为拥有众多经典动画角色,迪士尼公司是最早开发电影衍生品的电影公司之一,加上独具特色的迪士尼乐园,以“娱乐循环”的概念,构建出一套✫独有的“轮次收入模式”――电影、周边产品、主题乐园循环利用,对衍生品商业价值的开发可谓淋漓尽致:
第一轮,电影的放映获取票房收入,紧接着,通过公映电影的拷贝销售和录像带发行,迪士尼又赚进ศ第二轮利润。第三轮盈利则是靠主题乐园。最后,迪士尼通过特许授权产品,又赢得第四轮财富。
当然,《冰雪奇缘》不是迪士尼唯一的成功案例,迪士尼也不是美国电影界唯一的胜利者。事实上,好莱坞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电影衍生品开发机制,通常衍生产品的创意、制作与电影制作同步,电影上映,产品也同步或提前开卖。
2014年底,苹果App Store推出了电影衍生游戏专区,这无疑说明游戏也已经成为影视衍生品市场中的又一块大饼。正如著名导演兼制片人卡梅隆所说:“电影、视频、音乐、游戏、玩具、交互式软件,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个渗透了许多媒体和市场的食物链。今后谁能在许多不同市场的同一主题上顺利投资,谁将会成为赢家。”
玩不转的中国市场
然而衍生品有万千好,在中国市场却还未大有所为。究其原因,曾为华谊兄弟新媒体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的李学民认为,电影题材是其中不可忽略的元素之一。
“影片品牌、角色形象的商业授权在好莱坞是极大的产业,其系列题材开发的动画片、科幻片、史诗片、魔幻片也具备了相当的品牌价值,但在国内这些题材恰是缺失的。国内动画的品牌商业开发较早,但由于中国动画偏低龄化,多以玩具、婴童类产品为主。”
就此而言,国产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可以说是成功的,从电视动画片到每年一度的大电影,衍生出的产品从形象公仔、服装到儿童用品、图书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赢得了多层套现。
抛开电影本身的吸引力与可延续性不谈,大多只为配合电影宣传而生也是国产电影衍生品的局限。
比如在《失恋33天》中出现的“猫小贱”,尽管设计公司参照ช好莱坞模式,从电影剧本阶段就已经介入,最终量身创造出这个适合影片风格的玩偶,首批一万件也在影片上映后很快卖断,但在电影下线后也没能持续发力。去年国庆节上映的《黄金时代》,宣发团队通过自制与合作方式推出珍藏版人物海报、手机壳、女神U盘、泛文化书籍《一切都是自由的》,甚至与杜蕾斯合作推出颇有噱头的“黄金实戴”避孕套等,也只是服务于电影宣发,并未作为长期的产品线延伸。可以说,影片出品方给予衍生品的重视还不够。
而当这种“轻视”遇到中国特有的“盗版山寨”文化,衍生品的利润再次被“侵蚀”。早些年的《长江七号》一早就有心推“七仔”玩偶,影片上映后也很受欢迎,但大量的盗版同时抢占了市场。《让子弹飞》的麻将面具很受欢迎,但盗版早在出品方有意识之前就卖得一片热火了。
此外,观众消费观缺乏、正规销售渠道太少等等也是阻碍衍生品市场形成的原因。
不过,近年来不得不提的一样衍生品是《小苹果》,这首带有上世纪80年代迪斯科曲风的歌曲风靡全国,作为电影的宣传预热,影响力“绵延不绝”,被誉为神曲,足可以看作是一件成功的、独立于电影的产品。然而却又令人“呵呵”,因为恐怕大多数哼唱它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与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有关系。
老当益壮的创业者
当一批互联网新贵让人们默认创业圈是年轻人的天下的时候,一群壮心不已的老年人开始打破这种垄断。他们或是退而不休,或是东山再起,总之,他们拒绝因为年龄而关闭人生的可能性。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如今,这股老年创业的潮流正在全世界蔓延。
退休下岗是开始
“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会退休,也许得等到人们把我抬到殡仪馆的那一天吧!”肯德基创始人Harland Sanders曾经这样说道。 1955年,Sanders以66岁高龄创办肯德基――日后成为全球最大连锁餐饮集团之一,写下高龄创业的奇迹。半个世纪之后,至今美国依然是全世界老年创业文化最兴盛的国家。正在步入退休阶段的美国婴儿潮世代(Baby Boomer),非但不因退休、下岗而停业,反而成为创业主力。
William Agush在58岁时被波士顿一家创立5年的科技初创企业告知,他被解雇了。因此,在大大小小的不同IT公司的不同薪资岗位上工作了30年之后,他决定创办自己的应用企业Shuttersong。
今年2月,Agush度过了自己的60岁生日,也即将完成第二轮股权融资。这将使他的资金储♥备增加至830万英镑,足以让他位于波士顿和伦敦的团队进一步开发这款应用的功能,这样他们就能向用户收费了。
“所有人都会变老,你不能阻止这个事实,”Agush表示,“预计我们现在都能活到90岁或100岁,那么这些年我们到底要做什么?现在的退休生活与我的父辈不一样了。”
英国Strathclyde University创业学教授、全球创业观察英国报告的作者之一Jonathan Levie表示,很多年龄较大的创始人是因为失业而被迫考虑创业的,但也有一些人是因为发现了机遇。“对于50多岁的人而言,创业动力更多源自增加收入,而非独立,”他表示,“对于较为年轻的创业者而言,情况则恰恰相反。”
美国社会老龄化是老年人创业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预计到2030年,美国人口中将有18%的人属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历时多年的金融危机是另一个原因,在危机中,很多人眼睁睁地丢了工作。DiMarco曾写了一本分享创业经验的书《从这里获得勇气》,书中说:“很多五十出头的人在金融危机中被解雇了,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
另一位年逾花甲的创业者Martyn Curley则表示:“50多岁创业的一项优势在于,我们以前经历过几次经济衰退。事实证明,我们汲取的那些教训非常宝贵……我们完全理解我们的市场以及我们客户的需求。”
优劣之间
在中国,同样有许多高龄创业者。有业内闻名、古稀之年“再创业”的褚时健、苏增福和蔡先培,也有身怀技艺、退休之后新开始的李福诚、周杰男等人。
然而,有鼓劲事就会有泄气事,有经验就会有教训。《新商报》记者走访大连市的一些社区,发现几乎每位社区书记都能讲出一两个老年投资创业被骗、养老钱血本无归的故事。这些老年人低估了创业风险,又专门爱找自己不熟悉的“高科技”领域,于是创业梦碎。
全球创业观察英国报告分析指出,50岁以上的企业家不太可能表现出对失败的恐惧。他们也不太可能说自己需要指导和支持,但现在成功创业与向他人学习密切相关,因此这可能会被视为一项劣势。
与此同时,青年企业家的兴起带来了年龄歧视,尤其在风险投资一方。如果你能支持一个为了一丁点利润就愿意彻夜工作,而且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的20岁年轻人,又为什么要投资一个拖家带口、更难打破常规的老年人呢?
这些在有限的生命里投注了无限的野心的人们,无论如何值得尊敬。祝愿这群老当益壮的创业者,创造自己的第二次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