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评介

时间:2024-12-26 14:18:4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评介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评介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评介


[摘 要]从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图书馆民族与地方文献工作两个角度对《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丛书1-4辑做了简要评价。
[文献标识码]B

近来有幸读得由李晋有、方鹤春等人主持编辑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丛书的前4辑,获益匪浅,深感是书不独为治民族史、民族文献学之必读,亦当为图书☢馆从事民族文献工作、地方文献工作的人士常置案头,故不揣自身学识之浅陋,将些许读书心得整理成文字,姑为"评介",以荐馨香。

从我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开发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突出体现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兼收并蓄,惟质馨香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古籍事业开始在"抢救、搜集、整理、出版"已取得可观成就的基础上开始向学术研究方面着力挺进。一为民族古籍工作♀者撰写发表了大量与民族古籍相关的学术论文;一为研究的深度、广度日见拓展,一些传统的研究课题,一些大的古老民族的古籍研究以及一些民族经典文献的研究进入学派并立、争鸣日炽的新阶段,同时,许多民族古籍研究者开始将视野投向新挖掘、整理的众多相对弱小民族的古籍的研究上,新作、力作层出不穷。《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的编辑者们审时度势,确定了兼收并蓄、惟"不刊之论"是收的选录原则。从量上看,国内每年公开发表的民族古籍研究论文日见增多,而是书前4辑每一辑收录论文仅在30篇左右,27万字至32万字不等,足见收录之苛严。从前4辑已收论文的作者分布看,既有前辈大家如马学良、王钟翰、宋蜀华、张公瑾、梁庭望、戴庆夏、宋兆麟、陈连开、陶立、史金波、贺希格陶克陶、王辅仁、道润梯步、傅璇琮、徐艺甫等人的名作,而大量的新作力作则出自众多的后起之秀尤其是少数民族作者;从已收录论文所涉少数民族的分布上看,有20篇属专题研究诸如高山族、水族、瑶族、赫哲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土家族、仡佬族、哈尼族、朝鲜族、东乡族等相对弱小民族之古籍的论文,而研究满、蒙古、藏、回、维吾尔、彝、壮、白、纳西、苗、瑶族等古老民族古籍尤其是经典文献以及西夏、突厥、回鹘、女真、契丹等¿古代民族古籍的论文自是三分居二;从已收录论文的内容上看,不惟广泛涉及诸多少数民族的政治、法律、哲学、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天文地理、医学科技,而且注重收录研究口碑资料的新作力作以及书目成果;在收录标准上,坚持"不宗一家",力求所论所述言之有据,持之有故。从而使得每辑收录论文虽风格各异,持论有别,"却每见新意,洗人耳目","洵为见力之作"。总体上说,其力求兼收并蓄,追求"不刊之论"的编选原则贯穿始终,与我国古籍整理、研究领域的"善本"之选可谓异曲同工。

三论起例,连续出版 在当代中国,民族古籍研究正在孕育着具有特定研究对象、鲜明研究特色的学科建设取向,但形成严谨、规范的学科体系尚需时日。为不拘一格、兼收并蓄计,《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没有去人为地设置什么学科分类标准或主题分类标准,而是取了史学界得以公认的传统的通论、专论、个论的"三论"体例,兼及书目成果,而且力求各辑体例一致。笔者认为,这是符合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研究现状的,是求真务实之举。

每年1辑,连续出版,这是该丛书的又一大特色。丛书者,在一总书名之下汇集相关文献的出版形制之谓也。但以丛书之形制而求每年一辑,连续出版,则为定期出版物,况其为研究成果精品选集之丛书,殊为难矣。它一方面有极高的可选文献之保证要求,一方面须有一支专门队伍去长期跟踪学术研究,专司征选、编辑、出版之繁务。单就这一点而言,若能持之以恒,数年之后,则必成为我国民族古籍研究事业一学术精品浩大工程,功德无量哉。

对于负有民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及开发职能的民族地区图书馆尤其是专门图书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更是不可或缺的精藏、珍藏。按照我国图书馆界的通常做法,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的主体之一即是民族文献,[5]从地方文献、民族文献工作的发展要求看,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地方文献、民族文献的收藏质量与保障能力,一方面更要大力拓展这方面专藏的情报支持能力。而在这两方面,《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都可谓助益多多。概要说来:其一,可利用该丛书学术精品荟萃和连续出版的两大特点,及时、全面、系统地跟踪民族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学术动态,从而为本馆确定相关专藏主题与开发选题提供依据。其二,充分利用该丛书开辟的民族古籍出版动态报道等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出版单位大都进入产业化运营业态,民族古籍的整理、研究成果由于其非赢利性的特质,相当部分都采取协作ฐ出书、课题费补贴出书、自费发行等形式,因而在常规出版书目中常常难以反映,给图书馆这方面的专藏补充带来了相当的难度。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的专辑中,专门收录有不少民族古籍整理、出版方面的专题综述以及提要性书目,不啻为图书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出版动态报道途径。将之与常规出版书目相互参照,不但可以形成动态性的"标准核查书目",[6,7]为专藏评估提供依据,而且可以按图索骥,及时补充缺藏。其三,《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对民族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书目成果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这在当前的学术精品丛书出版方面是不多见的,更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但体现了优秀目录学传统在当代民族研究方面的巨大价值,而且为有实力的图书馆组织编辑民族古籍方面的解题书目成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出版渠道。

当然,就《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前4辑而言,也还有一些微瑕,如收录论文均无注释、参考文献、作者介绍等,除第1辑外均无编辑出版说明,第1辑出版数量偏少等等。此外,建议在出版到若干辑后,编辑一个主题词索引;同时可考虑对这样一个精品丛书做数字化处理,出版发行数字化产品,以期使之在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晋有,方鹤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7.
[2]李晋有,方鹤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8.
[3]李晋有,方鹤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9.
[4]李晋有,方鹤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1.[7]宋逦.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结构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ส践,2002,:60-62.

[作者简介]李彩霞,女,1978年毕业于宁夏大学政史系,现为宁夏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馆员,发文数篇。

〔出处〕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4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