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思考
"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历史教学 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历史课程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体系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和人类发展的一扇窗户,对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受到众多历史任课教师和专家学者的认同,笔者在这里就历史任课当中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历史课程教学是中小学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眼里,历史属于副课,原❧因在与升学考试等考试中并没有历史课程,但是从整个学生的均衡发展来看,历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更好的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进展,各个地区的历史文明和农业和工业发展史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过去,并展现未来,所以历史一直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但是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手段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老师课程学习中往往把考试通过作为自己唯一的学习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就容易偏离我们历史课程设置和学习的初衷,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把一些历史事件年份和相关任务及事件名称就和背课文一样进行死记硬背,当你问起学生在哪一年发生的什么事件中有什么人物等情况时,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很流利的把这些问题回答上来,但是当我们问到这个事件的具体内容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会很茫然,从这个问题上,我们所反映出来的时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味的强调学生的教学成果和成绩考核,把一些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和常常出现的考试重点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在这个历史事件学习中,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事件的背景,时间的起因,事件的过程和事件的结果,这些本应该是通过我们的教学手 ッ段活生生的展现在孩子面♀前的东西在我们很多教师的教学中却没有了。
(2)背诵成为目前历史课程学习唯一的手段,这是普遍存在于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学生在学习中好像也适应了背诵,对于历史课程学习也积极的采用背诵的办法来解决,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对于教师而言,也在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来帮助孩子在考试中能够顺利过关。这种学习手段让学生很容易在心里和意识上认为历史课程学习就等同于背诵,这样,学生在整个历史课程学习中都会失去原本的学习快乐和兴趣,完全的被各种年月日、数字和人物名称所劳累。
笔者认为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帮助学生对于每一个时期发生的主要事件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都寻找到相应的背景因素,并对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学习和联系,只有这样我们学习完历史课本之后,才能对曾经发生的事情有一个生动的、鲜明的认识。对于历史课程学习而言,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和看电影一样,给学生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事情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理顺事件,然后把这些死板的用文字表述的内容串联起来,用各种图片和影音资料展ท现给大家,这样孩子在学习中,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历史事件的了解中,通过了解,在学生的脑海中自然会对每一个事件进行整理和归纳,这就和学生在对自己小时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行回忆和记录一样,通过这样的措施,让学生对每一个事件的周边事件都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学生对于历史中的人物不单纯停留在文字表面上了,而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一方面,我们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中,笔者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们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次了解和把握,对后面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革的一个基础,所以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中学历史课程的改革,还应该体现在考试手段和考试内容上,我们在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更多的时候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些外出学习历史和了解历史的机会,让孩子在每一次历史学习中,能够体会到当时的状况,并对每一次心得学习进行发自内心的归纳和总结,笔者认为这比单纯的要求学生记住某一个数字和某一个地方要好的多,也容易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留下比较深刻的记忆,否则,对于部分孩子而言,可能在学习中,就是简单的通过了一次考试,取得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仅此而已,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于历史课程的要求。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需要我们的教师灵活多变的给孩子创造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机会,另外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历史课程,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学生的历史才能真正的学好。
参考文献: [2]桂文通.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关注的过程[J].中学数学.2002年12期.
[3]王宝栋.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报告[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
[4]殷赪宇.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变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10期.
[5]李建.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07期.
[6]徐忠明.用弹性预设促进教学生成[J].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09期.
[7]陈木兰.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评价的探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03期.
[8]刘运芳.新课程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心理现状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赵玉生.试析新课程改革的人文主义价值趋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