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动画形象的重构趋势讨论

时间:2024-12-26 00:55:1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西游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经典的文化现象,衍生品层出不穷。像元代的杂剧、吴承恩的小说、六小龄童的电视剧,以及历史上的玄奘西行皆与西游故事相关。提及到这一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符号标志,非孙悟空形象莫属。从古代的话本、小说、戏曲,到如今孙悟空形象仍活跃在各种文化形态里,讲述着不尽相同的故事,但同时在文化视域里也有着判若霄壤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日本作为世界动画强国,也将这只灵猴引入国内,赋予其强大的妖力。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世界各国共创作了一百余部与孙悟空有关的影视作品,其中包括47 部动画片,足以见证这只多面猴子的影响力。

早在国产动画萌芽之初,孙悟空形象便跃于银幕之上,并且在20 世纪60 年代,孙悟空的动画形象就已基本确定。早期动画《铁扇公主》《大闹天宫》等影片中的悟空形象较好地反映出特定的时代精神,使得吴承恩的孙悟空适应了时代需求。进入21 世纪以来,受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对西游故事与悟空形象做出了解构甚至是颠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横空出世更是更新了孙悟空这一经典角色在国产动画中的形象塑造。在《大圣归来》引起广泛讨论之时,我们也应思考:今天,大圣形象如何归来才成为符合时代审美需要的文化符号呢?

一、《大圣归来》:孙悟空形象的重新定义

《大圣归来》让孙悟空这一经典角色再度回归大众视野,成为目前国内市场最卖座的动画电影。这个全民偶像复出的同时也使得国产动画呈现耳目一新之势。据统计,《人民日报》近五十次提到《大圣归来》,认为该片是中国动画电影十年来少有的现象级作品,

国产动漫电影良心之作,

影片引起了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高度重视,还专门召开了研讨会,将这部作品立为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的标杆。

当然,《大圣归来》的成功归于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新时代下对于孙悟空形象的重新诠释与定义。

首先,在外形方面,《大圣归来》重新塑造了一个符合时代审美的大圣形象。一方面,影片保留了经典动画及影视作品中的悟空形象设计,如棕色毛发、金色眼底以及衬托眼睛的红色桃心;另一方面则结合时代精神对其进行了大胆创新,如简化了抽象意义的戏剧脸谱化纹饰,换成了类似西方勇士面部图腾的三道深色纹路,这一变化体现出悟空形象由中国戏剧装饰向西方简易造型的转变。除此之外,片中非战斗状态下的孙悟空脸部并未出现典型的长脸、小眼睛的传统符号特征,而是通过孙悟空愤怒状态来表现其表情特征,巧妙地将原著中人、神、猴的特性传递给了观众。除了对其外在形象的重新设计,影片更具颠覆性的则是对其大圣形象内核的重构。《西游记》作为一个经典大IP,被搬上荧幕演绎的次数多如牛毛,纵观这些影视作品对孙悟空形象的设定,主要分为两种形象。一种是以电视剧《西游记》为代表的六小龄童饰演的灵猴形象,一种是由电影《大话西游》为代表的周星驰演绎的妖猴形象。前者的孙悟空形象勇敢、天不怕地不怕,同时又有一种冒险造福人类的精神,可谓是一种典型的英雄形象;后者却放弃了灵猴的闪光点,改而表现其身上的妖魔之性,表现其作为人的欲望与挣扎,《大圣归来》显然属于后者。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耐我何?影片宣传语呼应了孙悟空追求个性独立的形象,也满足了观众对小说中叛逆精神原型的期待。

《大圣归来》在《大话西游》的无厘头后现代主义解构上更上一层,通过大圣形象反映了年轻人勇敢无畏、敢于战天斗地的不羁态度,而后被江流儿释放的孙猴有被束缚时的落寞,也有逆境时的坚强崛起。对于许多观众来说,孙悟空不再是六小龄童演绎的那个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而是成为了一个拥有尘世凡人贪嗔痴恨的矛盾个体,深刻地折射出一种人性关怀。电影中,被压在五指山500 年动弹不得,像一个现实社会中的中年人,被生活和工作重压,已经失去往日的热情。后来突然遇到一个孩子,从开始的手足无措,觉得是一种负担,到后来逐渐发现这竟然是自己生命中的一个惊喜,甚至成为自己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这个过程何尝不是对大圣形象的重新建构?

二、反向回溯:呼应时代潮流的悟空形象演变史

一个成功的经典动画角色通常能够构建角色的独特性,孙悟空相较其他动画形象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识别性和可读性的符号特征。孙悟空形象作为西游文化最重要的输出产品,从诞生至今拥有着绵长的演变历史。在最早的元代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剧本里,孙悟空这一形象不但有妻子,还专门偷取仙桃仙衣取悦夫人。而之后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里,孙悟空长相丑陋凶煞,杀人如麻。到了电视版《西游记》中,孙悟空则被演绎为一个英姿飒爽、上天入地的英雄。《大话西游》却因颠覆前者的妖猴形象,开启了新时代的西游文化。这些经典形象因时代与文化背景发展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承载着其独特的形象符号。超人、蝙蝠侠等经典动漫角色都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典型特征,无论故事背景如何变化,超人的红色披风、蓝色连体紧身衣,蝙蝠侠的面具、黑色盔甲以及他们的S 或蝙蝠型的标志始终不变,而这些典型符号也从动漫角色的典型标志演变成社会独特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样,孙悟空作为我国动画史上的代表性角色,在时代潮流变迁的演变历史里,每一个形象也拥有着典型式特征。

《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式符号造型样式的经典。创作者采用了原著对孙悟空外貌形象的描述,如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等。而历代小说刊行的版画插图中,孙悟空已大致定为尖嘴猴腮、火眼金睛、查耳朵、满脸毛、雷公嘴,头戴紫金冠、身着赭黄袍、腰穿蓝天裙、足踏步云履、手捧金箍棒或是一顶软罗帽、一身虎皮裙、一双长筒靴,跳在云端,一手握金箍棒,一手搭凉棚远眺的姿态,显示了其人、神、猴相结合的典型性特征。可以说,构成孙悟空形象的典型符号已在中国文化体系中达成共识,并获得大多观众的认可。《大闹天宫》在创作手法上取众家之长,将角色的精神外化到形象棕色毛发、绿桃页眉、金色眼底的眼睛和被红色新型鼻子保卫所形成的倒栽桃勾脸。设计者通过不稳定的结构突出孙悟空叛逆的个性;同时,身穿鹅黄上衣,腰扎虎皮裙,一条翠绿围巾系在颈的服装设计,黄、红、绿明快的色彩对比勾勒出灵猴的活泼特性。而在《大闹天宫》后出现的与孙悟空相关的其他动画,如《丁丁战猴王》、《人参果》、《金猴降妖》,《宝莲灯》都延续了《大闹天宫》人物主体形象的建构,使经典动画形象在传承中得到逐步完善,形象设计也随着动画片的热播成为孙悟空的固有符号。有学者诟病说万氏版孙悟空后的动画只是一味的模仿,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态度,一个成功动画形象的典型特征符号就好比一个产品的核心系统,该系统既是产品背后的文化精神代表,又是产品本身特有的识别符号,这些符号是应该被保留和延续的。

千禧年之后,随着动画产业的成熟和技术的进步,我国动画片品质得到较大的提升。另外,由于受到日本、美国等动画片风格的影响,国产动画在新千年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孙悟空的动画形象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幼龄化的孙悟空。为迎合少儿受众,原著中成年悟空形象被重新定位为37 岁的少年儿童形态:大头、细身,关节简化。之前经典孙悟空动画形象追求的轻盈面条形和表现力量的精瘦线条被圆弧线条代替,外形设计上虽然保留了形象的典型识别符号,但由于受日本动漫和欧美动画影响,这些符号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如《西游新传》等面向幼儿的动画电影中,采用迪斯尼动画片中常用的线条和色彩平涂的方式构建人物形态,头部造型圆润,金色眼底和突出灵活的大眼睛则简化为黑眼仁加眼神光,显得呆滞而僵硬。《金箍棒传奇》系列中的孙悟空脸部造型则模仿了日本少女漫画的风格,大眼睛占了脸部三分之一的面积,身材则像小学生,只是在服饰设计方面借鉴了经典孙悟空动画的形象。这样的方式看似迎合了流行青少年的审美特征,却缺失了民族文化符号的支撑,显得不伦不类。这也是国产动画长期被诟病和难以让观众信服的原因之一。

第二,流行文化对原著形象的消解。一个经典动画形象的诞生除了典型的视觉构成符号外,精神形态才是动画得以成功的核心。当下流行文化特别是互联网传媒,通过戏说、恶搞的方式来赢得市场的现象俯拾皆是。《金箍棒传奇》系列大电影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其故事改编于网络小说《嘻游记》,采用评书方式戏说西游,说书人将悟空塑造为能力超群但智商为零的仗义莽夫,吴承恩笔下孙悟空的机智与勇敢被无厘头的搞笑言行消解。而《西游新传》系列动画电影更是颠覆了对原有人物性格的设定,原型人物的叛离精神被定义为狂妄的闯祸精。而《西游新传之真心话大冒险》中,孙悟空彻底变为一个自负的人物形象,其只剩下棕色的毛皮而已,严重影响了当下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念。经典人物形象的变异看似符合了流行文化和受众的审美需求,但暑期档每部不足200 万元的票房成绩已说明这种改编的借壳快销作品形态,难以被普罗大众接受。通过分析当下国产动画电影中对孙悟空形象的重构方式可以发现,这些新的人物形象设计缺乏代表性元素,只是简单使用了可视化的人物典型符号,却忽视了形成这些符号背后的精神内涵,缺乏支撑形象的核心价值。《大圣归来》的成功很好地说明如何延续并保留经典符号的重要性,对于今后的动画创作具有借鉴性意义。反观当下的动画电影,为什么鲜少取得《大圣归来》的认可度呢?其原因仍出在对孙悟空形象构建时的精神文化偏离。

三、精神统一:贴合时代的经典形象重构

自西游文化诞生至今,孙悟空形象已经演变为中华民族最典型的文化符号之一。猢狲孙悟空在时代变迁中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鲜明形象并长留在人们心中,而每个形象能作为一代经典得以记载,归根结底仍是其贴合当下时代对于孙悟空形象的构建。胡适和陈寅恪考证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这种说法将孙悟空形象的诞生归结于佛教传说。远自魏晋以来,佛教典籍的翻译渐多,印度故事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由于当时佛教的盛行,神猴哈奴曼渐渐演变为斗战胜佛孙悟空,保玄奘西去取经,这一形象的构建与时代信仰息息相关。

在电影、电视诞生之后,广泛传播的银幕悟空形象变为了六小龄童所演绎的遇见唐僧后侠义的冒险造福人类原型。在这个时代的主流动画片《西游记》中延续的也是这一形象的主流风格。在这一版的齐天大圣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深明大义、降妖除魔的斗战胜佛形象,他为了取经大业毅然踏上西去之路,最后终于修成正果。这一形象诞生于20 世纪80 年代左右,当时的中国人民对明天普遍怀有美好坚毅的梦想,再加上电视的普及及电视剧的出现,六小龄童版的美猴王承载着一代人对于影像的好奇及生活的美好憧憬。从理想角度分析,这个孙悟空有着超凡的能力,既不畏神权、又能斩妖除魔所向披靡,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侠客、对英雄的幻想,是代表那个时代精神的产物,具有普世的价值观。《西游记》小说中孙悟空具有两个精神原型,一个是取经前狂傲不羁、个性自由的叛逆精神原型,另一个是遇西天取经征程中惩恶扬善的冒险造福人类原型,前者的人物形象最能唤起观众共鸣,而后者的人物原型具有普世的价值观。在历代的文艺作品中,孙悟空动画形象深得人心的原因是,他反映了人类社会中个人自由与社会意志对立认识,鼓励普罗大众反抗奋起的精神;☤从理想角度分析,孙悟空有着超凡的能力,既不畏神权、又能斩妖除魔所向披靡,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侠客、对英雄的幻想。从1941年至今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有成功也有失败。《大圣归来》中三维形象的大圣能够获得全龄段观众的认可ฎ原因,一方面,它外形设计上仍沿用孙悟空经典动画形象的典型符号,形象的诞生遵从了相由心生的原则;另一方面,其形象体现了一种除恶扬善的普世价值观,满足了现代观众审美的心理需求。

《铁扇公主》《大闹天宫》《金猴降妖》等经典动画已明确给出了尊重时代精神,善用经典的成功模式。《大闹天宫》中的面条形是为了表现富有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金猴降妖》中细长精瘦则是拨乱反正的道义象征,而2015 年人猿形态的大圣则是个人自省与成长的表达。从商业角度来说,动画创作不能排斥创新,尤其是在文化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但动画创作者对市场考量时要坚定尊重原著、正视历史基本理性立场,对文化抱有真诚的态度。当下国产动画创作者迷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能正确认识动画形象符号对民族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如何将我国具有典型性的动画大圣形象,在保持尊重原本的同时,又能满足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是笔者关注的重点。除此之外,其审美取向发生了偏离,在对动画角色的形象塑造过程中过分强调对形的关注,而忽略了美的诉求表达出于满足观众游戏心理的需要,无限制地对角色进行失实的戏说化处理,最终使创作者的审美倾向和观众的审美价值产生偏离,影响了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的品质与审美。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从审美角度来说,动画角色形象的构建依然是形体美和精神美的综合体,是创作者对现实美的认知和反映。

结语

由国内公司投资、巴里库克导演的3D 动画电影《悟空》预计2016 年上映,这部电影体现了西方人审美特点的同时,也对悟空形象做出了新的建构,使世界各国观众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除此之外,《大圣归来》续集也提上日程,势必会对之前的悟空形象进行改造,更好地反映出时代精神。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更好的孙悟空出现,弘扬传统文化,让中国声音传遍世界。

电影不仅要有艺术形态上的变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文化和美学上的过滤与调整,才能赢得好口碑。国产动画应理性思索艺术之美,动画人有义务创作出重塑国民精神信仰的良心之作。总体来说,《大圣归来》对于孙悟空形象的重新定义不仅从外形方面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对其精神内核进行了重新的解构与价值观念赋予。影片基于当下价值观重新构建了符合时代的视觉审美形象,从而受到观众追捧,这反映了当下观众对于新时代孙悟空形象的心声,也为动画制作者们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建议。如今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动画生产国,一些作品做出了美术片的中国味道和民族精神,与当今中国主流价值观相对应,与弘扬ป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契合,同时也吹响了国产动画的集结号。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