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中大学生对影视文化价值观的接受
摘 要:影视文化是价值观对话和冲突的重要场域,影视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有其特殊规律,构成了初级文本、次级文本和三级文本的三级传播模式,与此相适应,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对影视文化价值观的接受情况也在这三个向度上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当前,我们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这对推动大学生建立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 影视文化 价值观 大学生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影视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其包含的多样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益加深。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曾将电视文本分为三个部分:初级文本,次级文本和三级文本。初级文本就是电视内容,次级文本就是电视的传媒宣传,三级文本就是电视观众的内心解读。{1}我们将以此理论为基础,具体考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影视文化价值观的接受情况,为高校教育提供借鉴。
一、初级文本传播阶段大学生的接受情况
影视文化最直接传播价值观的场域是初级文本。初级文本无论是题材还是人物等,都不可避免地蕴含着社会集体意识以及作者的价值观。编剧芦苇曾说:“一个成熟的编剧,需要具备两个素质:一个是解决灵魂指向的问题,也就是用什么价值观指引你的剧本;第二个才是技巧运用的问题,比如结构、叙述等。”{2}灵魂指向通常寓于文本内部,嵌入叙事内容,浸入人物内心,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情不自禁地代入剧情,抑或产生深切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接纳文本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在一般情况下,初级文本的多元内容往往是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较多、程度较深的层级文本。作为影视文化受众组成成分之一的大学生,具有自由时间丰富、观影兴趣大、追逐时尚娱乐的特点,观看影视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观看行为的日常化导致他们极易受到影视作品价值观的影响,而且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观念尚不成熟稳定,鉴别优劣的标准尚不清晰明确,其受到影视作品价值观影响程度就会比较深。
新媒体语境中的初级文本生产,往往格外重视大学生受众,内容定位的倾斜与大学生价值接受之间形成双向互动,使得大学生不再是¡单向的初级文本价值观的接受者,大学生的喜好也会成为影视生产者的研究对象,这体现在初级文本生产流程的方方面面,例如小鲜肉大行其道、偶像剧称霸荧屏、电影市场青春片火热、IP改编热潮,等等,就连正统的春晚也在逐渐追风使用大学生常用的网络用语、上演受青年追捧的小鲜肉节目。
二、大学生对次级文本价值观的接受
次级文本的具体传播手段包括对影视作品的介绍、批评、宣传、专题节目、专栏、杂志等,新媒体时代还包括各种形式的点击、点赞、转发等。新媒体渐渐成为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的重要阵地,尤其是次级文本在影视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中,新媒体担任着重要角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深刻影响。当下,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呈现了去中心化、多中心化趋向,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不仅是接受者,同时还扮演着舆论传播者甚至组织者的角色,价值表达门槛降低和话语权提高让思想观念的碰撞成为常态。然而,互联网时代影视作品价值观碎片式传播和众声喧哗,呈现了表达失序的混乱状态,大学生失去自己的舆论话语,甚至会造成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消解和挑战。眼下的影视作品大多不局限于单一价值观的传播,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十分多元,文本内容具有以多种角度进行诠释的可能性,在次级文本传播阶段,这些角度得以放大,给文本创造了喧嚣的舆论空间,对此从2016年大热的电视剧《欢乐颂》所引发的争议可以窥见一斑。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在创造着自己的话语资源和价值体系,而话语权分配并不均匀,网友不可避免地陷入阵营分化,由于马太效应的影响,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话语权比重大的变成舆论领袖,话语权微弱的大多数人成了沉默的螺旋理论(The Spral of Silence)中的沉默者。大学生由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大多数成为沉默者,当他们的观点与舆论领袖或多数人的观点达成一致时,他们会动动手指用转发、评论或点赞的方式来强化这一观点的影响力。在强劲的次级文本的作用下,大学生容易受强势舆论所裹挟,失去自己的舆论观点,盲目跟风从众,甚至对信息过度解读,自我情绪失控、极端化,从而成为易被煽动的“水军”(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人员)、不理智的“喷子”(网络平台上用恶毒语言攻击他人的人员)。而互联网准入门槛低,网络发言多匿名化,掩藏在ID下的大学生可能戴上假面,发布有害信息。这是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接受影视文化价值观过程中亟须关注的问题。
三、大学生对三级文本价值观的接受
所谓三级文本,就是观影者自己制造的文本,包括反馈、评论和文本接受等。网络影视评论的应运而生,让三级文本对影视受众的影响力和作用力更为显著。大学生观影前往往有看评分的习惯,例如豆瓣、时光网等网站中的评分和评论等三级文本成为他们影视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例如,弹幕(观众观影时发布从屏幕飘过的评论)文化的出现使三级文本打破常规,一跃变成影视文本自身的一部分。弹幕的核心是吐槽文化,在弹幕的环境里,观众能够堂堂正正地“吐槽”、解构、戏谑、调笑。另外,还有表情包文化,其背后有互联网时代俯拾即是的寂寞,有乐于解构、反⚥叛的表达精神,也有同气相求的社群效应。
1.价值观的多元选择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影视文化三级文本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这反映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选择。例如表情包就是其中一种形式,经典IP如《还珠格格》《我爱我家》等影视作品都被重新解构,经典人物形象如尔康、紫薇、容嬷嬷都成为青年大学生表情包的一员。
近来,“葛优瘫”一夜爆红,《我爱我家》葛优扮演的季春生目光涣散、面无表情地躺在沙发上,又馋又懒。芥川龙之介曾说:“最为贤明的生活方式是蔑视时代的习惯,同时又一点也不违反它地生活着。”这不仅仅是消极地无声抵抗,也是时代“二混子”自觉自愿选择与之和平共处的方式。青年大学生感受到贫富差距和阶级流动固化的现实压力,出于对身体自由的追求,通过坐姿表达不满,打破所谓“坐有坐相”的规训。
这些具有消极色彩的价值取向虽不是主流,却消解了正统,而敢于表达这种反传统的价值理念本身就是对正统价值观的无声反叛。斯科特(James Scott)在《弱者的武器》中谈到“日常的抗争形式”,尽管贫富差距在扩大,农民受到的剥削也不可谓不深,却并未出现游行、罢工等形式的斗争和反抗,取而代之的是农民每时每刻都以偷懒、偷奸耍滑或者造谣生事等较为温和隐蔽的方式在无声抗议统治阶级,卐以顺从的表情,却从不当面不满,这是弱者的一件武器。{3}这种微观的、戏谑的、日常的而且很安全的反叛几乎是超脱于影视文本,被青年人重新赋予价值取向,这种非主流的价值观念更印证了三级文本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2.娱乐至死的狂欢精神 从白衣飘飘的20世纪80年代到如今娱乐至死的时代,大学生的接受需求发生了转变,从严肃转向娱乐。例如,严肃批评常常认为弹幕多是否定性言论,其实不然,弹幕是即时情感的宣泄,往往是可爱且高能的,这在动漫及影视作品中更为常见,即刷屏(发布多条弹幕遮盖屏幕)、承包(发表屏幕上仅有的一条弹幕)、前方高能(对引起恐怖、震惊等情绪镜头的预警)等行为,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呈现出话语狂欢的状态。
又如,表情包文化也是对既有文字表意性的突破,在读图时代유,语言表达不了的内容让图片来穿搭。它们所描写的对象是在这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洪流中裹挟着的人们,描写他们――当代年轻人真切的悲欢离合,或者以白眼的吐槽文化,或者以戏谑的鬼畜手法(“鬼畜”,这里指“二次元”文化中将音视频素材通过拼接,制造某种强烈反差来完成恶搞式的喜剧效果)制造网络效应。
3.娱乐表象下的正能量 在广义的吐槽文化中,无论是弹幕还是表情包,都包含着青年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民意表达,掩藏在万众娱乐的表象下,大学生真正的价值取向始终还是正能量。例如南海仲裁案期间,一张名为“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地ღ图刷遍了整个社交网络,青年大学生纷纷转发、评论、点赞,掀起一股火热的爱国浪,中国南海的宣传片也引发了热烈的三级文本讨论。直播也是一种新型的影视文化,现今成为主流,在直播被诟病娱乐性太强的今天,直播也不无清流,军事评论家海军少将张召忠7月13日在B站进行直播,一度人气太旺导致服务器崩溃。张召忠受人喜爱,不仅是其兼容并包、博闻强识的个人魅力,更是青年大学生内心涌动的爱国热情的正能量的表现。
综上所述,对于身处新媒体语境的大学生来说,一两部影视作品不足以颠覆大学生的价值观,只有在众多影视作品的持续影响下,大学生才会慢慢接受某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以反传统、去中心、个性自由为特点的新媒体为各种非主流价值观创造了传播空间,它对主流价值观的消解、改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而言,影视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的无序、混杂状态,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加以引导,也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优劣甄别。
{1} [美]约翰・费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19页。
{2} 芦苇:《中国电影要讲自己的价值观》,《人民日报》,2011年9月8日第12版。
{3}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郑广林、张敏、何江穗译:《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