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系统化的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
摘 要: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当前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三种模式,提出了以课程为主要载体,贯穿大学三年,整合各种资源,采用多种方法,校内外相结合,构建系统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按照“5W1H”的分析方法,总结了此种模式的六个特点,即指导目的明确化、针对化;指导内容全面化、模块化;指导教师团队化、全员化;指导时间全程化、连续化;指导场所变换化、组合化;指导方法多样化、个性化。
关键词:系统化 高职 大学生 职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子系统和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和时序性。因此,应将大学生职业指导各部分统筹考虑,构建系统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不断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成果。
一、国内外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比较
(一)国外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
1.健全职业指导专门组织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均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另外,美国的许多名牌大学还设有“校友俱乐部”,利用校友关系,向社会企事业各部门介绍毕业生的情况。在许多国家,就业指导机构并不仅仅存在于高校之中,社会就业市场中也分布有许许多多带有营利性的就业指导机构,与学校的职业指导机构相互联系,共同承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2.配备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如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的就业顾问,一般都具有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他人员最低要求为学士,并具有职业咨询师资格。据统计,目前全美共有职业咨询师16万人,其中80%在高校,为校内职业咨询师。
3.职业指导紧密结合教学过程,建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很多国家将大学生职业指导看作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从入学至毕业,甚至毕业之后仍然可以回到母校接受各种职业指导和培训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全程化、持续指导。
4.与学生的内在需求相结合,职业指导方法个性化、多样化。国外学校关于职业指导的方法都注重与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内在需求相结合,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静态研究主要是对在校学生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动态研究主要是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在职业诊断时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有:测量法、生理―医学诊断法、观察―调查与累积记录法、学业―能力评估法等;在进行职业选择指导时,各国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咨询法、建议法和协商法等。联邦德国组织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也别具特色,如学习小组、职业兴趣小组、俱乐部等。英国学生的小组作业、个人规划、角色扮演及校内模拟工作环境、参观各种工作现场,在设想的环境中练习工作,在真正的工作场所实习。
5.政策法律制度完善。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各个国家从一开始就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确保了职业指导的社会和法律地位。各国在法规中都把职业指导正式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强调职业指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接受职业指导是每个学生的权利,所有学生都应有均等地接受职业指导的机会。法规还要求每所学校都要设立职业指导机构,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备专职职业指导人员,并对保证职业指导开展所必需的各种经费、人员待遇、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
(二)国内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
国内大学生职业指导经过数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各高校组建就业服务机构、将《职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等,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1.职业指导机构不完善,缺乏高水平师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大多隶属于行政管理部门,如学生处或就业处,人手配备少,与庞大的学生数量相比捉襟见肘。由于职业指导是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知识,现有的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
2.职业指导内容偏就业指导,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尽管建立全程化、阶段化、全员化的职业指导理念已形成共识,但很多学校做法仍然是在毕业前夕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侧重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心理ต调适、求职技巧等的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3.职业指导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鉴于学生数量较多、师资数量不足造成生师比严重不平衡的现状,目前职业指导的形式仍显单一,多数以选修课或大讲座的形式开展群体指导,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4.职业指导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缺乏稳定和长效机制。虽然已有“公共职介机构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如北京市职业介绍中心于20❥10年11月9日启动的“公共职介机构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本次活动为期一年,由北京市职介中心统一组织,选择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和北京城市学院三所高校作为试点,安排部分区县的高级职业指导师与学校教师合作带班,固定班级、全程服务、定期指导。但总体来看,社会化服务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参与职业指导存在临时性、任务性的特点,未建立起稳定和长效机制,参与程度不高,参与范围不广。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类型 刘炜杰{1}从职业指导的内容和实施方式两个维度❦上,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进行归纳。本文结合职业指导的形式和主体划分为三种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实际的职业指导模式有的学校是其中单一的指导模式,有的学校也通常表现为两种或三种模式并存。
(一)以ง大讲座为主的群体指导
主要依托学校的就业中心开展,一般在入学和毕业前夕进行指导,尤以毕业前夕指导居多。通常以大讲座为主要形式的群体指导,指导学生人数较多,时间、场所、师资、内容等相对不固定。
(二)以课程为主的班级指导
将职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一定的学时。通常由教务部门负责管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一般安排在毕业前的学期上课,有的学校也将课程贯穿三年的大学学习过程。此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课程的形式将职业指导固定化、稳定化,指导人数范围缩小,但仍缺乏灵活的个性化指导。
(三)以项目为载体的合作指导
鉴于大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因其职责所在,也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此种模式是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有益尝试,通过政校合作指导,充分发挥公共职介机构的资源优势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深入开展。但此种模式通过以项目或活动的形式开展,多数短期、临时行为,指导时间不连续,且实施范围受限,难以覆盖到各大高校的大学生。
三、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系统化构建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为主要载体,将大学生职业指导活动固定化,辅助以将就业中心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指导活动,贯穿大学学习整个过程,整合各种资源,采用多种方法,校内外相结合,构建系统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
(二)系统化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设计
将职业指导课程内容按照模块化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认知特点,贯穿大学三年的学习过程,授课教师组建团队,授课地点校内外相结合,授课方法多样化。
(三)系统化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特点
按照“5W1H”的分析法,将系统化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特点归纳为如下几点:
1.Why――指导目的明确化、针对化。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精神,使高职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认识职业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端正就业心态,培养职业能力,掌握求职技巧、熟知就业流程等就业能力,提高人职匹配度,尽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What――指导内容全面化、模块化。职业指导内容涉及职场及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及形势、职业能力培养、就业技巧、就业创业流程六大模块,每个模块下分项目分不同学期进行指导,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展开具体内容的教学,见表2所示。
4.When――指导时间全程化、连续化。根据表2对203名同学的调查结果来看,近半数同学认为职业指导(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67页)时间应从大一开始,所占比例最高为46.3%,随着时间的推移,所选的比例越来越少,认为毕业前开始指导的仅占8.4%。可见,同学们认为职业指导开始时间越早越好,且在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指导。
因此,将大学三年的职业指导进行统筹考虑,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考虑内容安排的时序性和连续性。大一主要安排职业及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尽早进行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意识,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大二主要安排就业信息和形势认知和职业能力培养,以认清就业形势,综合培养个人的职业能力。大三主要根据面临毕业马上就业的特点,有针对地开展就业创业技巧、就业创业流程和法律政策的宣讲,使他们掌握求职技巧、就业流程和权益保护,以便顺利就业。
5.Where――指导场所变换化、组合化。根据职业指导内容的需要,校内外指导相结合,适时变换指导场所,打造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教学环境。校内指导以讲授、模拟为主,教室与实训室有机组合,校外指导以参观、调查、实训、实习、实践为主。
6.How――指导方法多样化、个性化。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生最不喜欢的是“讲座”的形式,职业能力测试、个性测验、参观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职业指导模式前三名。可以看出,学生更喜欢参与性、体验式、个性化的指导模式。
在职业指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取班级授课制和个别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开展教学,注重实践性和实效性,避免理论、政策的过多讲授,从学生需求和实际技能训练角度出发,设计教学项目,教学项目下设重点学习任务,通过教学做的理实一体化,让学生能够参与体验,学以致用、学有所获。对于课程的考核不在于知识的获取,更多的是对能力、素质的考核,应建立基于心态调适、能力培养、生涯规划的过程考核体系,通过调查报告、典型人物访谈、小组合作、撰写计划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参观实习、模拟面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引入企业专家、职业指导师等多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