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发展十大趋势
十六大提出要把 经济 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目标的基础就是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强调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正确把握经济 发展 量与质的辩证关系, 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因此,随着把经济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随着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公众对政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越来越关注,强化资金绩效观念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迫切需要对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绩效进行审计 分析 评估。
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在审计 内容 和审计方式上坚持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 。效益审计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规划确定了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三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三项强调“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 用效益”,这是需要在今后实践中不断探索的新任务。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并重,是今后五年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 现代 审计的主流,今后五年应当在这方面积极探索。但从总体上看,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 目前 ,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管理水平还不高,财经领域违法违规 问题 还较为普遍;各项基础管理比较薄弱,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和工作水平,也不完全适应绩效审计的需要。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 中国 特色的绩效审计路子,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绩效审计的模式。第一,应当把绩效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探索,不能满足于在真实合法审计中发现一些绩效审计方面的问题。二十年来的审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审计内容上基本没有超出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的范畴。开始主要是搞合法性审计,近五年注入了真实性的内容,工作中虽然涉及到一些绩效方面的问题,但尚未把绩效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全面实践和探索。;第二,我国目前的绩效审计还应以揭露问题为主,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而不能象国外那样搞全面的效益评估。第三,效益审计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性资金,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目的。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及一些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应以绩效审计为主,促进提高建设资金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国外的情况看,美国的绩效审计工作起步较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国家审计机关就开始对国家资金进行绩效审计从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广泛开展绩效审计机关的国家不仅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瑞典、挪威等西方国家,一些亚洲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也开展了绩效审计,其中有的国家和 地区政府审计机关还 总结 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 方法 和 规律 ,例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国外的国家审计机关将超过60%以上的人力和审计资 源用于组织绩效审计,美国甚至达到80%以上。2001年我到加拿大考察了地方政府审计,其中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大规模地运用审计调查;二是广泛开展绩效审计, 而且把专项审计调查和绩效审计结合起来。开展绩效审计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一是经济性即花得少,投入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经济合理地利用;二是效率性,即花得值,使用一定的资源取得更大的成果,或使用更少的资源取得预定成果;三是效果性,即花得好,计划和方案的实施取得预期效果或实现预定目标。其共同点,就是要对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节约度进行监督,通过绩效审计揭露问题、促进管理、推动改革、规范秩序、提高效益。
二、经济责任审计在时空上将不断拓展
经济责任审计在时空上的拓展趋势:在空间上,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在时间上,经济责任审计从离任审计为主向任期审计为主转变。 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提出经济责任审计坚持 “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加强协调指导,全面推进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 企业 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扩大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推动部门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在时空上的拓展趋势有两个方面的现实需要:
一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需要。十六大指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 科学 、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
二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十六大指出,要开展领导干部警示 教育 ,加强廉政建设。 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 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十六大强调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 政治 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彻底查处、严惩不贷。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 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构建防范体系。 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一系列制度性改革,如行政事业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会计 委派制度、政务公开制度、预算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都是揭制腐败的措施。
因此,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加强对权力的 制约和监督,要增强揭露、惩治腐败的意识,要把审计业务与反腐败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对经济业务中非正常业务交易的经济活动、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重大投资损失、帐外设帐和小金库、以及经济业务中存在暗箱操作、群众举报多的情况,注意发现大要案线索。今 后审计机关要进一步从源头上揭制腐败着眼,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途径,把开展审计工作和审计 研究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经济领域里带有普遍性、倾向性问题、重大案件、对某些制度、政策方面带有缺陷性的一些重要问题的 研究分析,努力找出产生腐败问题的背景原因以及与此相关的体制根源、制度根源,提出在体制改革、制度完善、ถ加强管理、健全机制等方面的建议,从宏观上、源头上解决问题。
建立健全分层次审计机制,扩大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按干部管理权限、财务隶属关系和国有资产管理关系,采取分层次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省、市、县三级党委直接管理的单位、企业、 乡镇法定代表人分别由三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各部门、单位的下属单位由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或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审计;村及乡镇企业由 农村 审计站负责。建立健全经常性审 计机制,把监督关口前移。由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时间跨度上较长,有的甚至达到几年、十几年,要把监督关口前移,使大量的审计工作经常化,保证查深查透。为此要将任期 经济责任审计与日常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同级预算执行审计及各专项审计相结合,力争一次进点,满足多项要求。对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的管理部门,结合财 政预算执行审计每年审一次;对审计署、省审计厅安排的审计项目,有些可同时结合对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一并进行;对其他单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三、审计透明度将逐步提高
按照WTO规则,有关政府行为要公开透明。十六大报告也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 政管理体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也势必要提高审 计工作的透明度。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就需要对政府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因此,政府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加强自身行为的透明度,政府审计信息∞的公开化, 逐步提高审计过程各环节的透明度, 无疑是内在的需要。尽快推行审计机关对外公布审计结果的制度并加以规范,长期以来,国家审计机关没有建立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只有 少量的审计结果按需要并经批准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布,今后这方面力度肯定要加大。按照公正透明的要求,及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做法,除规定密级档案以外,政府部门档案要允 许社会公众查阅,目前档案管理部门也已经提出了这方面的设想和要求。所以审计结果公布和容许公众查阅档案势必大大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一方面可以让社会更多的人了解 和支持审计工作,宣传审计成效,增强审计监督 的权威性,为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对审计工作是否依法行政、审计质量等方面实际上是强化了社会对审计部门的监督,实际上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行审计结 果公告制度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从国外审计信息披露的情况来看,审计结果要以某种表达方式传递给四个方面的利用者:一是立法机构。立法型、司法型和独立型国家审计机关 每年都要向国家立法机构提交年度审计报告、专项审计报告或特殊审计报告;二是司法机构。审计机关遇到已经超越权限的问题时,采取移交移送等方式,将审计结果传递给国家司法机构。三是行政机构。国家审计要将审计结果以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意见书)、 审计判决书、审计决定等方式传递给政府各级行政机构。四是公众传媒,即传递给社会公众,世界各国国家审计机关基本上都被授予并保留这一有力手段,它是借助公众舆论的力量来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可以预见,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深入,政府审计利用工作公众传媒来传递与利用审计结果的方式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审计监督通过这种方式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审计信息的公开化将成为必然☼趋势。
目前,政府审计机构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主要为政府提供信息,为政府服务,向一般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相关者及社会公众公开信息很少,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政府审计负责对国家财政、 金融 、能源、基础设施等国家重要领域和行业的经济监督。而这些领域的审计信息无论对于外资还是国内的投资者、债权人分析经济环境及发展状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前几年世界银行强烈要求我们提供内外一致的外资审计报告就很能说明问题。可见,审计信息的公开化,符合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要加强审计信息成果的开发利用, 做好信息资料积累等基础性工作,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实现信息成果共享。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提出到 2007年,力争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这对审计工作本身也是一个挑战和检验。
四、审计调查将成为反映 社会 热点的重要工具
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作为两种不同的审计工作方 式,它们各有特点和优势。比较而言,审计主要是针对具体单位和项目的,侧重于发现 问题 ,纠正和处理问题。专项审计调查主要是针对宏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展开调查,侧重于加强 分析 研究 ,提出审计建议。专项审计调查的灵活性更强,更有利于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功能。从今后审计工作的 发展 来看,对一些财政专项资金,应该更多地采用专项审计调查的 方法 ,综合反映和分析问题,促进加强宏观管理,完善法规制度,从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加强对重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调查,揭露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 影响 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的问题,促进国家宏观 经济 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改进税收审计,更多地采取专项审计调查方式,揭露和反映国税征管和海关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深化征管体制改革,从管理机制上解决税收流失和执法腐败问题。加强政府外债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促进完善外债管理体制,防范政府偿债风险。
在政府审计工作中,要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维护人民群众的 政治 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 就必然要更多地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当前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有: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 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 自然 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员增多,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市场经济秩序有待继续整顿和规范;一些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为相当严重,有些腐败现象仍然突出。因此,必然要提高扶贫资金、社保资金、技改贴息资金、环保资金、基建投资专项审计调查频率,提高审计反映社会经济热点和群众举报的灵敏度。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 内容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主体多元化,引起了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加上市场经济本身消极因素的影响,就容易产生违法违纪的现象。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部门,其职责决定了它必然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监督部门,其职责决定了它必然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审计机关要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重点问题,搞好审计,加大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力度。尤其是那些财政投入较多、资产额度较大、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部门、资金和项目,查处挪用资金,挥霍浪费、化公为私和财务收支中不真实,不合法舞弊腐败等行为。
五、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府审计准则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的深入,审计的领域将不断拓展,社会保障审计、环境审计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审计标准的滞后矛盾将日益突出。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审计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政府审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提出探索建立规范化的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强化中央补助地方支出审计,促进建立 科学 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规划协调,搞好国家重点区域环境保护投入和重大环境保护项目的审计监督,探索建立 中国 特色环境审计模式,促进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掌握社会保障资金总体状况,着力从制度和管理上揭露分析问题,维护社保资金的安全完整,促进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同时,一个国家 会计 制度是否适应国际惯例并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一国的投资环境。我国 企业 将进一步向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这需要企业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信息。而由国际审计组织所制定的各种类型的审计准则,也必然对政府审计产生极大的影响,投资者、企业经营者、政府部门和证券公司迫切要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来规范政府审计行为。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这不仅扰乱了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由于公信力差也影响了引资力度,一些外商因疑虑我国的会计信息而放弃投资计划。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根本上保障审计后的会计信息的公信力,而加强审计准则制度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加入WTO后,外国会计公司被允许进入我国会计市场,而其服务的开展、执业资格的认证也需要以我国的审计准则制度为依据。因而亟待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审计准则、审计规范,使审计业务的控制更加程式化、规范化,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六、构建审计文化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支撑。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也提出积极开展机关文化建设,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审计文化是审计活动中形成的文化观念、 历史 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总和。当前,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审计精神培育、审计价值取向、审计形象树立 ,这些方面大体构建了审计文化的框架。 审计文化建设就是在审计具体的历史环境及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欲化作具体的奋斗目标、信念和行为准则,审计组织提倡什么,崇 尚什么,审计人员的注意力必然转向什么,这比强迫命令更有效。作为一个组织,规章制度对审计来说是必要的;但即使有千万条规章制度,也很难规范到审计人员的每个行为。审计文化能使信念在审计人员的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发生,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
七、革新审计技术方法
随着信息的 网络 化、数字化 ,信息技术正向社会的各个领域迅速扩展和渗透,而会计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使传统财务报表对信息使用者的效用逐渐削弱,其局限性也日益明显。 电子 商务的出现,使无 纸贸易成为现实。面对这种审计线索,电子化或无书面记录经济业务的审计,没有 现代 信息技术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审计任务的。众多“网上公司”、“网上银行”、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迅速涌现,对它们的审计就必须深入到媒体空间中去,运用传统审计技术无法做到这一点,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审计信息化”。审计方法手段创新的基本方向是:手工审计将逐步转向 计算 机审计;就地审计转向媒体网络审计;事后审计将转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并向适时审计方向发展;审计模式将由帐目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直至未来的风险导向审计;由过去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审计抽样方法。 目前 ,会计系统正处在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处理的过渡时期,而政府审计中的计算机运用仍处在起步阶段。据资料介绍,在西方国家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初,由于审计没有及时跟上,带来了计算机舞弊社会问题:因计算机舞弊, 美国每年损失几十亿美元、英国每年损失25亿 美元、德国损失50亿美元。因此,我们应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加快计算机审计的运用步伐,以适应入世后会计电算化的飞跃发展需要,减少因计算机审计发展滞后带来的损失。
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组织和协调。加快“金审”工程建设,完成审计信息化办公系统建设,逐步与相关部门开展网络信息交流。完善审计局域网的建设,实现审计信息的网上传输。加快远程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审计机关之间的局域网联接,实现审计信息网上传送和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探索计算机系统审计,逐步实现对财政、 金融 等重点部门及重要骨干企业的联网审计。探索与被审计单位联网试点,逐步实现远程网上审计。加快审计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审计对象、审计法规、审计专家 等数据库和共享作业平台。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审计工作的先进方法,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效率和质量。
八、提高政府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审计的外部环境将越来越复杂,对政府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而且还要求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熟练掌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金融、保险、电讯、 旅游 、 法律 等服务业的开放,电子商务、电子货币、国际结算、涉外信用等新型业务的引入与发展,也迫使政府审计人员去 学习 相关知识,改善专业结构,以适应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和审计技术方法变化的需要。未来的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工作复杂、计算机 应用 普及,计算软件智能化,审计人员不仅要有财会知识,还要熟悉生产、经营、技术、管理,这样才能在系统中有效地开展审计 。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提出要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争取到2007年,熟悉审计业务,同时又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知识的人员占整个审计业务人员的一半左右。健全审计职业 教育 体系,针对不同职级、岗位和知识结构的人员,实施分层次培训,使培训工作覆盖审计干部整个职业生涯。未来审计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综合素质,使之具有良好的审计专业技能,具备丰富的经济学、法学、管 理学 、环境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成为熟悉 科技 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九、政府审计的风险加大
目前,政府审计机关是在既定的审计关系中代表着资产所有者或是说代表国家实施经济监督,这种执法性质的审计行为一定程度上属于政府行为,在“国家审计强制性”掩盖下,使政府审计中的风险观念相对比较薄弱。事实上政府审计潜伏着不小的风险。我国经济活动呈现国际化、多元化发展,审计客体也变得更加复杂,审计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政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都面临考验,审计责任增强,审计的风险增大。同时审计国际化促进各国审计市场的融合,由于各国存在审计环境的巨大差异,审计实务一旦超越国界走向国际,往往因为环境因素造成审计标准不统一,使得审计人员在判断和执行国际审计具体业务时缺乏审计依据,也加大了审计风险。社会各界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对审计结论的依赖程度逐年提高,审计结论的服务对象也更为广泛。市场经济竞争的激化,经营者参与舞弊以掩盖经营失败的现象呈增长趋势,这无疑又加大了审计风险。这就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加强业务学习,严格遵守审计程序,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提出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实行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明确主要环节的工作目标和质量要求,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审计风险。根据审计质量控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审计准则,吸取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规范审计管理和审计行为。强化审计质量风险意识,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严格防止不当行为的发生。一要注重提高程序推进行为的质量。要特别防止不遵守法律时限、应证事项无认证等现象的发生。二要注重提高现场操作行为质量。要防止出现审计的基本情况不清、审计范围不完整、审计内容不全面、应证事项证据不充分、审计报告不符合要求等问题。三要注重提高终结行为质量。要提高审计终结行为的质量,首先要求审计决定对违纪违规问题定性要准确。同时,审计处理、处罚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要充分,具有权威性和时效性。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把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作为今后五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要求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实行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规范审计行为,保证审计质量;第二,根据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要求,重点加强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等审计准则的修订完善和贯彻落实。
十、转变政府审计管理方式
十六大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因此,转变政府审计管理方式,转变政府审计职能是一个必然趋势。 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就是要适当收缩国 有经济的运作战线,合理调整国有资本的投资领域,把资金重点投入到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和领域。顺应这种调整,政府审计应把精力集中在重点领域的审计。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提出财政、金融、企业三大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工作格局(即“3+1”格局)。同时,政府审计要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成果,并加强质量监督。要发展和规范市场中介组织,减少审计体制成本和制度成本,调整审计评价机制。 这样既可以保证政府审计的质量,又能充分利用国内外注册会计师资源对非国家控股公司和非关键行业国有企业进行审计,还可以减少“入世”后审计服务领域引起的业务磨擦争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里,政府、企业、中介机构,这三者之间的职责是十分清晰的。中介机构应该是独立、客观、公正,依法执业的一种社会组织,它不应该依赖于政府的任何一个部门。政府从许多微观经济活动中 退出来,转变职能、提高效率,以减少经济和贸易活动中繁多的政府行为,这也意味着政府审计机关的职能必须相应变化。审计对象从有形转向无形,从会计资料的检查转向对经 济活动运行的监督;从对会计核算结果的检查转向其核算过程或信息生成的监控;审计的重点将出现多元化的格局,对知识和信息的审计、环境审计、人力资源审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无形资产的审计、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的评价、信息系统功能和程序的合理性分析等将成为审计的重要内容;从重视监督职能为发挥监督、鉴证、评价的三位一体职能;从重视事后监督为强调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以系统的观念规划、配置审计 资源,以科学管理方法实施审计工作的空间设定和时间安排;审计人员原有的分工概念将打破,审计人员业务的专一性将被适应性和灵活性取代;领导人员的管理决策作用将被强化;审计程序中的实施阶段,由于审计手段的更新,其时间大为压缩,而准备阶段和报告阶段的时间将明显增加;审计风险将成为审计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