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知识社会与思维更新

时间:2024-11-10 13:59:5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蒙昧社会;文明社会;知识社会;思维更新

论文摘要:依据人类的智力或能力?人类社会可分为蒙昧社会、文明社会、知识社会。知识始终是社会进展的要素?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类社会逐渐由文明社会过渡到知识社会?目前正值这一转型期。知识决定一切、知本成为资本?知识使政治统治弱化?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知识作为整个社会的最大变数使社会的不可控因素增加?这些是知识社会的主要特点。面对着知识杜会可能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影响?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来一个思维上的革命。

人类社会从诞生那天起就伴随着人文意识,这种意识反映到知识层面则表现为人文知识,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与日俱增。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进行探寻,不难发现: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知识引导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而社会文明程度越高,知识因素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越大。随着知识的递增,必然引发社会进程的加速,导致人类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的不断更新。

人类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这是以生产方式为标准对“人类社会”这一概念所进行的划分。对“人类社会”如此分类,从制度的层面上展示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从知识含量的角度看,运用这种分类方法则只能给人们提供模糊的视角。要想全方位地观察人类由蒙昧到文明再到一种更高层次,它就显得不那么如意了。依照这种分类,对个别社会形态东西方还出现称谓不一的情况。如在我国,古代的周天子因实行分封而立国,谓之曰“封建社会”,而在西方则称之为“中世纪社会”。

笔者认为,人们除了要懂得从制度层面上依生产方式为标准来认识人类社会的演变,还有必要从人类智力、能力的视角观察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如果以人类的智力与能力作为标准,人类社会应分为蒙昧社会、文明社会和知识社会。当我们的祖先从树上来到地上学会直立行走,学会使用经打磨的粗糙石器,进而由群居到部落式的氏族生活。这便是人类社会的开端,我们称之为“蒙昧社会”或“适应环境的自发进化社会”。随着人类的进步,有了口头传说,特别是随着文字的发明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并有简单科学技术的萌生,人类便告别了野蛮而开始进入了文明时期。这是文明社会的低级阶段;在人类文明社会低级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以至出现系统的文化传统、科技达到一定水平并着重运用于农业,农业文明突现,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的中级阶段;文化传统有了大的更新、科技达到相当水平并着重运用于工业,工业文明是其突出特点,这便是文明社会的高级阶段;文化传统正在被时代改造,政治、经济的全球化日趋明显,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智力激增,呈现知识、科技决定国家命运的迹象。这便是文明社会的超级阶段;知识成为资本,知本代替了资本,知识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起决定性的作用。知识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知识成了社会的最大变数,知识决定着一切。这表明人类社会进人了知识社会,而这种社会形态目前刚刚露出端倪。

从文明社会到知识社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文明社会里,知识也在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中华文明、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以宗教兼法律的犹太教经文知识为结构基础的古犹太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知识在起作用。从宏观上看,以生产方式为标准划分出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都存在着一定知识的量的积累。知识每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使文明社会提高一个档次。从文明社会的低级阶段到中级阶段,由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再到其超级阶段,无不以知识的积累为其文化事象的。以往,尽管知识在社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与权力和资本相比始终未占主导地位。目前,“大量的国际研究资料表明,知识因素是解释各国或地区之间增长率差异最重要的因素,而资本投资增长率的差异性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知识的驱动力明显加大。但为什么文明社会甚至超级文明社会还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知识社会呢?就是因为知识的积累还不到位,还没有真正达到“知识支配权力、权力服从知识”、“知识成为资本、知本代替资本”的程度,还没有真正完成资本向知本的转变。

知识创造财富,知识促进发展,知识推动改革。在20世纪之前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和数百年的工业社会中,知识虽然也是重要的资源,但是它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作用是缓慢的、不易察觉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本身的进步,“知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目前,正值文明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知识的积累加快、进阶周期缩短,从而引起一系列以分秒为计的“加速度”式的变革。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应首先着眼于思维更新,理论上要争取完备,认识上要符合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明确目前所处的时代,特别是应用科学与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变革力量。我们正在经历着两种伟大的科学与技术的变革,并且已经进人这个变革过程:第一种变革是电脑和通讯方面的,第二种包括纳米技术、生物工程和基于超级电脑技术的通信。每种变革方式就其本身而言都是极富影响力的,两种方式的相互交融必将使我们经历一种持续性的转型,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突破或发明。很多人可能认为我们正处于科技影响人们生活的鼎盛时期,其实我们只挖掘了电脑和电信革命所带来机会的1/5左右。美国众议院前议长纽特·金里奇估计:仅仅是新一轮的电脑和通信革命也会使我们达到原先水平的4倍以上。这些技术突破的本身就意味着全世界几乎普遍联网,包括卫星地面网在内的无线网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个普遍联系着的世界,每个人都能获取几兆比特的信息,偌大的世界变成了瞬息可及的“地球村”。随着信息数据的愈加廉价和分布式智力潜能的开发,人类好多梦想都会变成现实。与另外一个更深刻的变革相比,更深刻的变革就是纳米技术、生物学和超级计算机。今后我们可以造出比现在所使用的电脑速度快10亿倍的量子计算机,加上碳纳米管—其强度是钢的100倍而重量只有钢的,再加上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突破,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

进人知识社会,必然是知识主宰一切。在资本及其资本的货币化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拥有资本的资本家主宰着社会;在知识社会里,知识决定着社会的走向、制约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财富是按知识的多寡来分配的,拥有诸多知识或某一方面的顶尖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人,就成了知本家。这是知识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知识社会里,知识的更新加速,人们的工作节奏也随之加快。这是知识社会的又一特点。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里,要想有所作为需要的是勤劳,只有勤劳方能致富;人类进人知识社会以后,要想有所作为更不能一劳永逸,只有那些善于知识更新、高度紧张的利用知识并且时间观念强烈、富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才能居于强者的地位。知识社会容不下懒惰者。这是知识社会又一个重要特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随着知识社会的一步步逼近,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思想与心理上的准备,了解知识社会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第一,知识使传统的政治统治弱化,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安全将受到威胁。美国未来社会学家比尔·乔伊说,他对纳米技术的独立趋势感到害怕。知识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制造一定的麻烦。科学和技术导致现代社会关系日益公开和越来越没有把握。无论是政府行为还是个人行为,为了提高效率总要输入微机。尽管为此而设置了密码,但往往被黑客攻击而被人破解。实际上我们今天已经处在一个庞大统治机构时代的尾声。人们对其代表人物的行为方式的怀疑也越来越大。在知识社会即使有的领导人想搞个人崇拜也难。领导人的行为方式的调整、政府的规划与预测变得更为困难,社会也因此变得更加脆弱。有远见的领导人和社会活动家,必须调整思路,制定适应知识社会的有效秩序或规则。"

第二,社会需要劳动者的知识型与知识型的劳动者。✄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称其为知识。有关学术文化的东西也为知识。这些都是我们对知识的传统理解。现今西方学者把知识定义为“行动的能力”或者使某事“进行的”可能 ☻性。如果按这种新的界定,那么作为知识的科学与技术不是别的,首先是行动的能力。知识每时每刻都在给人们提供新的行动可能性。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型劳动者”的任务就是使科学知识变为“可以使用的知识”。这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大量工作岗位需要智力型劳动者,而对知识能力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的数量则会急剧减少。其结果是,从事物质生产和物资交流工作的人数大大减少,而从事精神方面包括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人数会大大增加,即使从事经济工作也往往是在从事非物质性的经济工作。

第三,知识社会必然带来人类生活方式的更新。知识使社会制度变得越来越脆弱,意味着不仅所谓的强力机构对社会的“控制”更加困难,而且对社会发展的预测也ツ变得难以把握。此时,科学在人们头脑中的含义与以前有所不同。原来,我们在使用“科学”这一概念时,在政治领域往往是与“迷信”相对,而进人知识社会,科学不再仅仅是启蒙所需或揭开知知世界之谜的钥匙,而是代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识在各个领域日益成为人类行为的基础与准绳。识正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议论人类的共同生活,就是一切个体之间的关系原则上基于人类之间一定程度上的相互了解,而人们相互间的沟通在方式上正在发生着改变。如人与人之间在信息方面沟通之主要方式的演变可表示为:“捎口信”~书信~电话一传真、电脑,从有线发展到无线、遥控联系。人类的统治逐渐由依赖有形的权力统治让位于依赖于知识的优势地位的统治。社会的再生产不仅是有形的,对人类来说,也是文化的、精神的再生产,意识、观念的再生产,也就是知识的再生产。

第四,知识是社会变动的不可控因素。未来科学知识将占优势,技术产物将处于统治地位,这就会大大冲击人类的天性和感情生活。人们往往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工作与交往,这样一来,集体观念被弱化、个人意志被强化,其后果必然带来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疏远。这就使人的行为之未知因素大大增加,从而加剧了整个社会的不可控状态。在知识社会里,可以自我产生机构和自行选定未来。因此,它也具备自我摧毁的能力。能自我构造就能自我摧毁,此理并不费解。知识在社会上的扩散以及与此相关的行动选择增多也带来了社会的不确定性。因为知识的扩展不仅带来“捉摸不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且也会带来“自由行动的失控”。如果整个社会管理机构的智能化跟进缺位,或者管理者在知识的制约方面大大落后于被管理者,那么社会不仅会充满大量的不可靠性,也容易出现出乎意料的倒退和惊人的✞效应。这就需要一流的知识人才充当管理者;同时需要对知识社会重新制定法律,提出新型的道德规范,加强对知识的监督与控制。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在政治领域中制定出适合发展的知识政策。知识政策将对快速增长着的新知识起着调整与规范作用,从而使知识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面对知识社会的到来,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特别要铲除那些以往看来是可行的“思维定势”,来一个思维上的革命或更新。思维是财富的源流,思维创新是知识的原动力,是个人得志的武器、社会进步不竭的精神支柱,也是科学研究的助产婆。唯命是从、“以人为据”、不加思索的服从式的思维可称之为“奴性思维”或“惰性思维”,这种“惰性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很难使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要明确思维失误的可怕性、思维更新的重要性,还必须明确如何进行思维更新。一是要做到常规思维与超常规思维的有机结合。为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更要注重超常规思维的运用。如作为学校的教育过程来说,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方法。学生对考题的解答当然可以有创新,,但却不允许脱离学科知识而异想天开地去回答考题。我们还得承认现实,按既定规程运作,需要进行这类常规思维。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培养自己、塑造自己。二是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弥补大脑思维之不足。人们的思维与社会生产方式息息相关。现代社会知识激增,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知识使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按以前常规的方式进行思维已不合时宜了。面对日趋加快的知识更新,必须更新思维方式与思维角度,并且尽可能地借助于电脑帮助人脑进行思维,用电脑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用电脑绘图作画,用电脑进行现代智能化教学。即使在不用电脑的时候,我们也要学着电脑的有关快捷方式与功能,提高思维效率。在汲取知识的方式上,为了扩大知识面,只要不是搞纯学术研究的也可以少进行些学究式的探微,多搞一些跳跃式思维。对无价值或价值不大的间题可不屑一顾,专门探寻你所需要的、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三是要善于拨开迷雾看本质,学会简化思维内容、抓住问题关键。面对众说纷纭的争论、错综复杂的现象,如何思考?最有效的方法是拨开乱麻,去发现并抓住主线或根本。四是要养成探寻规律的习惯。好多事情的办理、好多问题的解决往往存在着使其简单化的规律,规律一旦找到,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五是要学会观察与思维,遇事不能熟视无睹,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善于观察与分析,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观察是思维的前奏,也是思维的一部分;分析是思维的具体运作。为了适应未来的知识社会,我们除了学习那些需要继承的知识之外,更要学会想,学会琢磨,必要时可异想天开。中国为什么培养的学生在国际性的知识竞赛中能拿大奖,而长期以来我们却造就不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固然与政治体制、教育体制有关,但缺乏有效的思维教育则是重要原因。当西方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大讲特讲思维科学以至把思维科学排在科学之林的首位时,我们却在大搞政治运动,以至思维科学至今也没获得应有的名份。就拿思维科学中的重要学科—逻辑学为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编制的学科分类,就把逻辑学排在仅次于数学的位置。1977年版的英国大百科全书竟把逻辑学列为知识的五大分科之首。而我们却在全国高教自学考试的大多数专业取消了逻辑学,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有关专业也把本属于必修课的逻辑学移到了选修课的位置,更不用说在全民中普及逻辑思维、提高思维素质了。这是多大的反差啊!为了适应未来的知识社会,我们现在就应做好准备,要更新思维,在全民中普及思维教育,给思维科学以应有的地位。为了提高思维素质,确有必要对高校的课程进行调整,砍掉没用或作用不大的课程,增设实用性强的能帮助提高思维素质的课程,如开设思维教育课、方法设计课,增加思维科学如逻辑学的教学时数,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