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专业课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生涯发展知识

时间:2024-12-26 01:05:0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重点阐述了专业课教师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背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生涯发展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激励理论、人职匹配理论、职业生涯决策三部分。

论文关键词:高职;专业课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激励理论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教”与“学”脱节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专业课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约75%,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专业课教师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将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知识和技能融入专业课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专业课教师除专业能力外,需要具备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知识结构,这将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有较大比重,利润率在整个产业利润链中处于低端,产业升级刻不容缓。然而,产业升级的根本是人才,特别是职业工程师和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改革不仅要强化实际动手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忠诚度,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我国产业升级紧密结合。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关注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树立工程师的职业信念,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专业课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生涯发展知识结构

专业课教师结合职จ业生涯发展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既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从而能实现“教”与“学”的协调。这就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职业生涯发展知识和技能。毕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不是专业课教师的专长,对专业课教师对职业生涯发展知识的要求主要以应用为主,所以专业课教师需要掌握影响比较大、应用较广的常用职业生涯发展知识结构。笔者认为,专业课教师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应具备的职业生涯发展知识结构主要由激励理论、职业匹配理论和职业生涯决策三部分组成。

(一)激励理论

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包括物质层面的低层次需要和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要,学生也不例外,因为现在是学生,未来是社会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首要考虑就是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且获得的回报能否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职业发展中的挫折更是常见,问题的关键不是挫折本身,而是遇到挫折后人的行为反应以及对待挫折的心态。因此,专业课教师根据专业能力要求合理融入激励理论,将学生的内在需要转化为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对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激励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却应用很少。为了更好地将激励理论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专业课教师应掌握的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需要理论、期望理论、挫折理论。

需要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A. H. Maslow)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出现次序分为五个层次,即五个等级,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美国心理学家、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进行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即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对人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权利需要、亲和需要。 "

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佛隆(Victor H.Vroom)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期望理论,受到西方管理学者的极大重视。期望理论的数学表达式:激励力=效价(目标价值)×期望值(期望概率)。激励力即动机强度,是一个人愿意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的程度;效价即目标价值,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值即期望概率,是个人凭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可能性的主观概率,期望概率反映个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

(二)职业匹配理论

职业匹配理论是专业课教师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涉及的重要内容。专业课教师有必要掌握职业匹配理论,认识专业、职业和学生个体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职业意识,根据学生特质和现实就业环境,促使学生的发展与专业、职业尽量趋于一致和协调。笔者认为,专业课教师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实施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掌握以下三种职业匹配理论。

“职业—人匹配”理论又称为“特质—因素”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帕森斯教授提出,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中最为悠久的一种理论。“特质”是指通过测验所测量出的个人特性;“因素”是指产生令人满意的工作绩效所需要的特性。“特质—因素”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职业之间的匹配。

职业人格类型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1971年提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性向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能主要地划分为某种类型,具有某种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的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根据职业性向理论, 霍兰德的职业人格类型有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

职业锚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职业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从动态上讲,职业锚指的是一个人依据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的理念或价值观。施恩认为,职业锚可分为五种类型,到20世纪90年代后又被扩展为八种类型ฎ,即技术职能型、管✫理能力型、创造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

(三)职业生涯决策

决策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学生不仅在毕业时面临职业选择,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会面临种种选择需要进行合理的决策。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结合专业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渗透职业生涯决策的理念和方法,促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符合社会要求,致力于使学生所学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价值体系有机地统一起来。笔者认为,作为专业课教师掌握SWOT分析法、蒂德曼职业决策阶段理论、职业决策的PIC模型三种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SWOT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提出的,是企业管理中常用的分析工具。即在职业生涯决策中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个人在职业决策时来自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和个人本身的优势、劣势,进行职业生涯发展的机会评估,从而确定职业生涯目标,选择适合自身的最优发展机会。其内容主要有:个人的优势、劣势,社会环境和组织环境的机会、挑战。

美国学者蒂德曼提出“职业决策阶段”学说,把职业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七个步骤。两个阶段为:一是期望与预期阶段,包括探索、成形、选择、明确化四个步骤;二是执行和调整阶段,包括就职、重新形成、综合三个步骤。职业决策的PIC(Prescreening, In-depth exploration, Choice of the most suitable alternative)模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后来盖蒂(Gati)等人对这一模型♂进行矫正和修改,最终形成完善的PIC模型。该模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筛选、深度考察、选择阶段。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