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实践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现实需求、教学改革迫切性。“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具有其内在的动力机制:一是“互联网+”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主要内涵;二是“互联网+”重构了工商管理的知识体系;三是实体经济的低迷需要企业实体引入互联网相关管理知识。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应当遵循这样几个原则:课程设置应突出实用性方向、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助于促进创新创业。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实践策略可以尝试项目化的课程设置策略、“翻转课堂”式的课程教学设置策略、产融结合式的课程教学设置策略等。
【关键词】“互联网+”;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高等教育教学创新
一、“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时代脉络
1.“互联网+”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主要内涵。自2013年以来,随着实体经济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我国在宏观调控上开启了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要特点的新一轮操作,旨在去库存、去产能、去僵尸企业,实现对相对紧缺物资部门的投资、提高有效需求的有效供给等。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时代内涵,“互联网”经济在我国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以稀缺的各类市场要素资源的配置为例,互联网的参与可以更为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稀缺资源,加快促进资本、技术、市场、土地等资源的均衡配置。因此,工商管理课程的革新作为一种高等教育领域的命题。理所当然地应当服从于❧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这种来自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供给侧改革,去促进实体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2.“互联网+”重构了工商管理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源于工业时代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无论是在文化适应力、实践指导性等角度上还是在管理知识的文脉延续上,它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缩影。然而,当互联网经济产生以后,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市场,传统的以西方为中轴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正在发生一些悄然改变。例如,我国以林毅夫教授为代表创立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就提倡发展中国家应当从“经济结构优化”入手反思和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当然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经济结构的优化、供需结构的均衡、资源配置水平的提升都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
3.实体经济的低迷需要企业实体引入互联网相关管理知识。传统工商管理知识体系尽管也有涉及到互联网内容,但没有真正将互联网作为一种颠覆性、系统性、重构性、思维性的知识对待。在实体经济方面,我国设定的2019年经济增长目标为6%—6.5%,从经济实际运行来看前三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6.4%、6.2%、6.0%,且市场需求端消费、投资增速均有所放缓,1-10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2%,增速比1-9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增速在低位徘徊。这表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整体上仍处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阵痛期”,再加上经济周期下行、与美国“贸易战”结果尚不明朗等因素,我国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于实体经济及高等教育来讲,快速补齐互联网知识,主动适应互联网经济变革潮流,是走出低迷的一个捷径。
二、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导向
1.课程设置应突出实用性方ฎ向。工商管理学科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实用性导向十分明显的学科,该学科专业的“互联网+”背景知识的设置必须将“实用性”作为最重要的属性,以引导学员解决突出的现实管理问题例如如何提升活动的组织能力、如何将枯燥的课程理论内容跟现实的经营管理联系起来、如何降低经营成本、如何确保质量管理、如何改善与客户关系等,因为这些现实迫切待解的企业管理问题制约着企业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能力。在这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实用性原则”甚至是“实战性”原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2.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中观层面上,互联网知识融入到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方面,应当着眼于当前我国面临的最大经济命题即“供给侧结构改革”。特别是职业大学来讲,能否搭乘网络经济红利、实现教学研发创新专业技能升级是开展教学时应当考虑的一个核心。互联网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信息对称、配置市场资源上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最为根本的动力机制。“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或者☃说市场资源,在设置工商管理课程时应当围绕着有利于贴近企业实际情况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展开。
3.有助于促进创新创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核之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即通过制度要素的参与激发社会大众的创造力和活力,去实现熊彼特所说的那种“内生价值增长”。“互联网+”时代,随着政府对社会劳动力的培训、再就业的扶持、“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政策等的扶持,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优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实施课程设置优化时,要以有助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原则。
三、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实践策略
1.项目化的课程设置策略。“互联网+”时代,包括工商管理课程在内的任何学科、任何知识门类都在面临着深刻的转型,转型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知识的跨界性、跨学科性,即知识资源在围绕着特定应用场景方面在发生着频繁的排列组合。例如,以管理学课程为例,传统的“理论授课——学习答问——考试”式的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企业经营管理。因此,可以在互联网以特定区域、特定企业、特定学术专题等为具体的项目,以解决该项目面临的具体工商管理问题为导向系统教授各类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比如说,可以选定《XX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这样的项目内容课程设置,专门、详细剖析该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方面的现况、制度要求,并让学生观看视频,就课程相关知识理论进行讨论并提出管理建议,具体化地为该企业如何实现经营管理的准确定位出谋划策,从而实现教学知识的实战化。
2.“翻转课堂”式的课程教学设置策略。“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于各种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教学技术、教学载体、教学组织、教学社区等,跨地域、跨时空、跨主体地由学生先开展自主学习、微课学习、点菜式学习等,再由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最大的优点即在于颠覆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将自主式教育带到了一个现实路径上来。对于工商管理课程设置而言,不同的学生受众存在着差异化的知识诉求,因此教师及教学管理者们可以结合管理学实训技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广“翻น转课堂”教学,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3.产融结合式的课程教学设置策略。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产融结合”指的是一种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常见的表现形式如分布式协同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是一种直接将基础的学术研究、教学课程与产业经济、企业管理、市场等结合起来的产业组织形式。如上图所示,“产融结合”的莱茵模式较为与我国市场环境接近,因此在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实践方面,可以大胆引入“产学研官金融”这种类似的复合型知识课程,例如可以向企业提供综合性、复合型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协作管理、协同创新与研发等前瞻性课程知识,从而对我国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等提供积极的帮助。
结语:
当前阶段,“互联网+”已成为新的经济业态,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形态。对企业而言,掌握了互联网管理知识的员工有利于为企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等提供智力资源,但是从工商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情况来看,我们在看待互联网方面还缺乏深刻的逻辑,存在着诸如培养成果评估不成熟、互联网思维不足、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陈旧、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偏离实际等突出问题。本文基于互联网经济潮流下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现实,对工商管理课程的设置创新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希望有利于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冯俏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J].金融经济,2016(2):13.
[2]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2010:1.
[3]朱澳拉.关注“供ง给侧结构性改革”[J].决策与信息,2016(4):78.
[4]邱敏.“互联网+”时代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6(8)上:96.
作者:李健文单位: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