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小学德育中的慈善意识培养

时间:2024-12-26 03:17:1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作为亚洲慈善大国,新加坡社会和谐安定、慈善事业发达,这与其学校成功的慈善意识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与我国相似,新加坡学校的慈善意识培养是包含在其德育教育之中的,此外新加坡的文化渊源与我国相近,这就使我们有必要对其慈善意识培养进行研究和借鉴。本文对新加坡学校德育中的慈善意识培养现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研究,希望总结一些经验,以有益于我国的慈善意识培养。

关键词:新加坡;慈善意识;学校;德育;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能有效地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第三次分配”,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而慈善意识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因素,它是人们在主客观的影响下,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慈善的了解、认识、判断,从而激起慈善行为的价值观念;是以同情心和互助友爱的人性为基础,对责任和权利意识进行现代诠释的价值观念。[1]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加坡历来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在独立初期这是培养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提高国家凝聚力的需要。随着新加坡经济的迅速发展,人际关系冷漠、道德传统失落、贫富分化等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显现,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之一的慈善事业被日益提上日程,慈善意识的培养作为推进慈善事业的基础性工作也相应的被重视起来。这里着重介绍新加坡学校德育中慈善意识培养体系。

一、小学阶段德育中的慈善意识培养

2、实施途径

(1)正规的课堂教学。在小学阶段,课堂教学在学校德育及慈善意识培养中承担重要任务,新加坡政府要求各学校都应设置相关教育研究室,挑选合格教师授课,并规定校长必须兼任该教研室主任。该课程分数在学生升学考试时要记入总成绩中。

(2)丰富的课外活动和辅导课程。每个小学生在学校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选修的兴趣类,比如美术、音乐、棋类、运动,也有必须参加的服务社区的慈善活动。从三年级开始,同学每个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学校附近的组屋为居民回收旧报纸、杂志、二手衣、旧课本和旧校服。收来的报纸刊物送去回收站,二手衣交给慈善机构去清洁规整,再由该机构去分派到有需要的人手里。旧课本和旧校服拿回学校,为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帮助。

二、中学阶段德育中的慈善意识培养

1、主要内容。根据新加坡政府规定,中学的公民道德教育与慈善意识培养必须注重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三方面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的行为符合业已形成的慈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2、实施途径

(1)课堂教学。中学阶段,课堂教学在慈善意识培养中依旧承担着重要任务,除直接向学生灌输慈善意识、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外,中学阶段的教学更着重于运用价值澄清法和设身处地考虑法来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

(2)课外实践活动。在中学阶段,慈善募捐更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程。为了让慈善募捐达到教育和人人参与的意义,教育部没有规定每个学生的募捐数额,而是规定每年每个中学生必须为慈善捐款服务至少100个小时,这样就杜绝了孩子募捐家长掏钱的现象,也不会演变成高收入家庭的捐款攀比和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大学阶段德育中的慈善意识培养

1、主要内容。新加坡教育部对大学德育及慈善意识培养内容没有统

一、具体的规定,不同大学有不同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儒家伦理教育。主要是在学生中大力弘扬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国家意识和对社会对他人的奉献精神。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开设了《中国文化史》、《中国文明专题》、《儒家思想专题》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传授了儒家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ส为主要内容的伦理价值观。[3]

(2)品格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爱国、平等、友爱、共享、诚实、勇敢等良好品质。

(3)共同价值观教育。新加坡在1991年提出了五条《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大学开展公共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实施途径

(1)课堂教学。新加坡大学在德育及慈善意识培养中,即开设正规的必修课,也有多样的选修课,向大学生正面传授道德知识和慈善意识。大学重视教材的建设,会根据大学生特点,选择与他们切☪身相关的或本国发生的社会问题,以此进行讲授或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课外活动。新加坡大学更加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使他们将所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防止“知行不一”的现象发生。学校还设置专职课外活动主任,要求学生参加一定课外活动,并把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分数计入成绩册。

四、结语

新加坡从小学到大学的慈善意识培养体系很好地调高了公民的慈善意识水平,在其社会中形成了大众广泛参与慈善事业的良好风气,各个从事社区服务的慈善机构中,都活跃着大量的志愿者和义工。新加坡的慈善事业真正由“小众”行为提升为“大众”事业,从而使慈善真正地融入百姓生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我国学校慈善意识培养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我们应当学习借鉴新加坡在此方面的优点。

首先,应当重视提升慈善意识培养水平。针对我国学校有专门的德育课程的情况,要提高慈善意识培养在德育中的地位,学习新加坡在学校设置专门的教研室,培养专门的师资队伍;改革学生升学及考试制度,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把慈善意识放在学校德育的重要位置;丰富慈善意识培养的内容,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我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加强社会实践基地、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空间。

第二,学校慈善意识培养工作要层次分明,要遵循学生½的年龄特点、成长规律科学地设置合理的目标。小学阶段要帮助学生初步养成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勤劳俭朴、孝敬父母,遵守公德、严于律己的良好习惯,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中学阶段,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待人诚恳、善良、讲求信用,热爱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生活节俭、自尊自强等品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已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中小学生丰富得多的人生经验以及身体与心理成长发育的更加成熟,加之他们己经在中小学受过比较系统的慈善意识培养与训练等,应侧重于提高其践行慈善理念,开展慈善活动的能力。

第三,我国学校应改革德育中慈善意识培养的具体实施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改变笼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德育的实践性,加强慈善意识的渗透性。

事实证明,慈善意识是一个人重要的✡价值观念,它源自人类的自然情感,是人类善良本性的显现,反映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友爱关系。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慈善意识已然是影响人和社会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学校德育中的慈善意识培养。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