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德育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范式走向

时间:2025-01-13 20:27:2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生活是生命的展开,道德根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道德教育的根本旨趣是探索生命的拳义,成就人的德性,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传统高校德育漠视生命,脱离生活,内外部环境缺乏生态,从而呈现一种孤军作战的状态,实效性和创新性显著不足。构建“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的“三生德育”模式是高校德育的出路与真谛所在。

[论文关键词]高校德育 生命化 生活化 生态化

一、人文性内容与科学化方法的矛盾——生命化、生活化的诉求

道德教育的根本旨趣是对生命中善与幸福的追求,它关注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它的具体目标是成就人的德性。德育不仅仅是赠送、告知和传递知识,而是应当设计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某种体验、感受和理解的“碰撞”活动,让受教育者在这些思想“碰撞”中产生共鸣,产生良性循环的心理场效应。从设计的视角看,它是德育}从“碰撞”的效果看,它就是生活。生活化的德育具有实践性、体悟性、情感性和思辨性的特点。然而,现实中的道德教育脱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无视大学生个体差异与需要,是一种“制器”而非“育人”,“目中无人”、“训练小白鼠”式的德育其理念、内容、方法具有科学化的倾向。德育具有情感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但不能替代学生思考,试图通过成果转让的方法将德育的内容装进学生头脑是行不通的。德育的内容具有体悟性,只有心灵体悟,德育的内容才能转化成学生的思想信念,那种试图撇开学生的体悟,通过科学实证的方法来检验德育内容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德育具有思辨性,苏格拉底的哲学对话“助产术”法和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讨论法都是激发学生思辨、提高辨别能力、达到更高心灵境界的方法。而试图借用科学方法中量化考核的手段来检验德育效果也是行不通的,弱化考试是必须要做的。

二、内部环境与外环境的矛盾——生态化的诉求

传统高校德育缺乏系统性,整合力不够,德育知识与德育管理的脱节、德育与智育美育等的脱节、高等德育与中等德育及初等德育的脱节、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脱节、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的脱节,内外环境要素存在矛盾,整合力匮乏,从而使高校德育呈现一种孤军作战的状态,缺乏实效性。

就高校教育内部而言,德育缺乏系统整合性。德育教学一般是由政治理论教学部门负责,行为教育则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这两个部门基本是独立的,即社科部主要职责是负责教学,完成德育知识的传递,完成任务的标志是考试合格;学生处只负责管理,从而使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分离,理念教育的效果在学生的日常道德实践和日常行为中难以验证,并且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由不同部门负责,各司其责,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现象比较严重。

就教育系统内部而言,高考是中学教育、小学教育乃至学前教育的指挥棒,现行高考制度虽然加入了综合性考核因素,重视素质教育,但加分制度容易成为高考腐败的生长点,颇受非议。目前以分定终身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效率与公平”的博弈中,“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始终占上风,重智育、轻德育是中国教育难以根治的顽疾。苟子讲“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没有初、中等教育的配合,根基不牢的高校德育势必会成为空中危楼阁。 2l世纪的中国面临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人经历着一个痛苦的“断奶”时期,中国大学校园也未能幸免于难。学生是产品、是物质,是政治人、经济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教育是工具,是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支撑的工具;教师职业是工具,是教师用来谋生的工具。特别是近些年高校引进ISO9001质量评价体系之后情况更为严重。ISO9001标准是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通用性和指导性。实施ISO9001标准,可以促进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对促进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消除贸易技术壁垒、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高校教育质量引进经济领域的质量评价体系,使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更加科学、精细。当前高校德育目前面临着两个困境:一是社会变迁时期道德“一致性的断裂”,这势必会导致精神和信仰的危机;二是在“如候鸟般机械式迁徙”的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的“亏空”。

在墨西哥,有这样一个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我们高校忙着学科建设、忙着提高内涵、忙着追名逐利,学生忙考证、忙考级、忙考研、忙就业,大家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人提出的大学教育三纲领,高授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不断求索生命的意义和努力提升生存的质量,只有先成人最后才能成才,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获得,而在于精神的财富。 "

三、生命化是高校德育的灵魂

生命较之任何知识、规则、纪律以及荣誉、被许诺的美好未来、诱人的可能幸福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更加神圣,生命具有唯一性,所有的生命都无法被另外的生命所代替,敬畏生命是教育伦理起点和价值归依,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对生命的遗忘,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就是对生命的漠视。在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中,有许多教育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生命化德育理念不谋而合。中国教育家孔子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即因材施教。孔子还主张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他©认为师生关系的基础,就是在真理面前师生应该完全平等,即“当仁,不让于师”,这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在如何看待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的著名论断。孔子的因材施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主张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生命化教育理念,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采取适合学生生命发展特点和需要的德育方式。生命化,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克剑先生的表述就是“生命的在场”,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作为一个具体的、无法被任何一个他人所代替的人而存在,教育行为应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一个人,“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开启”最终都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亦即为了“立人”和对人生命的成全。关注个体生命,追求人生幸福是生命化德育的终极目标;丰富个体生命体验是生命化德育的学习机制;关注个体的道德需要是生命化德育的前提;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是生命化德育的动力。为此,生命化德育应坚持如下原则:

1.个性差异性原则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正是因为个性的差异性,才使教育变得虽然辛苦但却如此多彩而有意义。美国教育家杜威、罗杰斯等都强调人所具有的现实潜在能力,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价值,发现真正的自我,对自己的成长负责,使他们向着自我实现的目标前进。高校德育只有从每个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自由、全面、充分地发展学生各自的个性,让他们自由地成长、健康地发展,才能逐步提升大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

2.主体性原则

黄克剑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是一种成全”,此处的“成全”,即顺其自然的意思,遵从自然是其教育起点。“成全”不排斥从自然中对受教育者作应然的导向,这种引导于自然的应然既不悖于自然,同时却又是对原初天性自然的一种超越。“成全”强调的是对受教育者的尽可能大的自主性的倚重。学生才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没有发挥自主性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按着自己的轨道成长,而不是按成人划定的圈圈成长。既不能一言堂,也不能不闻不问,要处理好引导和学生自主发展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性原则

道德与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情感是人的行为最本质的表现,对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十分重要,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道德行为不仅依赖知识的多少、认知能力的强弱,而且更需要情感作为其内驱力。因为,只有概念、认知不足以产生行为,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催生剂。流于形式的德育活动一般都收效甚微,甚至是无效的,只有融入真实情感的教育,才有永久的实效。

4.渗透性原则

《说苑·杂谈》中说:“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良好的环境对优秀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学校硬件设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我国古代也有“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的说法。构建生命化德育必须在校园硬环境方面下一番功夫,建设优美、质朴、整洁、大方、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小到教室桌椅、电教设备,大到学校的总体建筑都要符合健康和美感的要求。当然,建设学校道德教育硬环境不等于建设贵族校园、皇家学校。学校道德教育的软环境是指渗透在大学校园的精神氛围,也称大学精神。它具体包括校园精神、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它是学校的灵魂,体现着学校的特色。校园软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教育存在,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四、生活化是高校德育的真谛

生活的过程其实是生命充实与展现的过程,在这种充实与展现中理所当然地包括道德的充实与展现,高校德育的真谛就是要构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的德育格局。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现道德,也不能表现罪恶。”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巴雷特在讲到信仰的学习时说:“这不是一种单靠理智即可获得的知识,它是一种根本不能靠理智获得的知识。他是凭借着身体和热血、凭借着信赖、愤慨骨骼和内脏以及迷茫、热爱和恐惧、凭借着他对那永远不能通过理智去认识的存在的热情信仰,而取得这种知识的。一个人不是通过推理、只能通过生活来获得这种知识。”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自然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自然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自然就学会了忧虑……”。道德是生活世界中的道德,生活世界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它与生活同呼吸、共命运。如果道德脱离了生活,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如果没有生活,也就无所谓道德了。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倡“无言之教”,主张在生活中体悟,佛家主张心性体悟,这都说明输灌的道德是会受到学生拒斥的,是不可能为受教育者所内化的。 "

高校德育呼唤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以保证其实效性。胡塞尔在其晚年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现象学》中最早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他首先区分了三种生活态度:自然态度、理论态度、哲学态度。与此相应,也有▲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哲学世界。哲学态度是一种反恩的实践生活态度,是对自然态度在更高起点上的肯定,是对理论态度的扬弃与超越。哲学态度呼唤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但是它要回归的“生活世界”与自然的生活世界不同,它是作为科学世界之奠基的生活世界。既不是纯自然状态,也不是纯客观的科学理论世界,而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超越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世界,是包含了人的全部丰富性和真正属于人的世界。胡塞尔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危机和现代人的本质异化恰恰正是对生活世界的遗忘造成的,高校道德教育所要回归的恰恰正是胡塞尔所说的这种哲学态度的生活世界。

因此,道德教育要想真正起到道德教化、人格培养的作用,就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关心人的生活、建立并践行生活化德育范式。生活化道德教育范式具有全新的特点:以人为本是它的教育理念;既立足现实又充满理想的道德人是它的培养目标;贴近现实生活实际的、具体生动的知识观念是它的教育内容;一种包括情感交流和切身体验在内的师生互动是它的教育过程;一种有助于学生完善道德人格的精神激励机制是它的评价体制。

首先,生活化的德育模式构建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仍是德育的主阵地。现行德育教材内容要改革,要根据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如与大学生密切相连的交往生活、情感生活、集体生活、课程生活以及相关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宗教生活等,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建构德育课程体系,将主流的社会意识渗透其中,体现德育内容的生活性、时代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特点。其次,德育教学方式要改革。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从苏格拉底、柏拉图、杜威、皮亚杰到柯尔伯格,其道德教育的哲学深度、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和创新性都值得我们借鉴。在德育课堂的导人、课中、课尾都充分体现德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使具有广泛效应的道德案例进入课堂,这更易为学生关注和接受。另外,也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教育情境,模拟生活,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再次,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共同体,对于教学活动中谁是主体的问题教育界长期争论不休,有的主张教师主体,有的主张学生主体,有的主张双主体。我们认为教学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既是主体也是客体的关系,它们实际是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共同体。卐教师在活动中负责善的唤起,而非知识的输入,教师对于美德的传授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点迷津,而不是给予答案,采用讨论法、辩论法、模拟生活法、对话法、角度互换法、体验唤起法等,双方以哲学的思辨态度来共同探讨道德难题。

五、生态化是高校德育的法宝

马克思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孤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已无法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安身立命,高校德育同样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生态化德育内涵首先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从教育系统及其外部环境的系统性来思考问题,即把德育放在一个整体而非局部的、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联系的而非孤立的、开放而非封闭的系统中来思考;其次作为一种理念,即价值取向,希望趋向或达到高效而最优的状态。克服传统德育效果不佳的唯一出路就是构建生态化德育模式。生态化德育体现在横向空间维度和纵向时间维度的联动。

1.空间维度的联动

无独有偶,管理学也有一个重要的“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手表定律在高校德育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高校德育要树立“大德育观”,不仅教育系统内部,而且教育系统外部都要参与进来,并且要保持一致性。高校内部环境系统指的是高校内部德育部门、教务部门、后勤部门等。外部环境系统包括宏观系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中观系统的社区,微观系统的家庭和作为中间系统的大众传媒、网络环境。就内部环境系统而言,高校德育不仅是德育课上的事,也不仅是学工部的事,而且是整个学校各个部门的事。美国的道德教育即是通过大量隐性课程及活动教育,形成面向生活、学会生存——多元化的美国德育模式。这样融合的“大德育”形成一个“心理场”,使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等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关系。

在外部宏观系统环境上,要营造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构建“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影响高校德育主要表现在为高校德育提供物质基础,它“不仅提供可供教育直接消费的货币形态的教育经费,实物形态的教育设施,还提供教育间接消费的经济范畴的劳动年龄人口和可利用于智力活动的空闲时间”。营造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必定影响学生对自由观念、平等观念、效益观念、公平观念、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等品质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正好可以弥补社会变迁期道德教育的“亏空”,为大学生奋发向上提供精神支持和力量。随着改革的深人和市场经济的完善,高校校园已处于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尤其是学校周边社区的环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校的德育效果。因此,在中观系统上,要建构有利于校园和谐、有利于良好道德形成的社区环境。在微观系统上,要把家庭作为学生最早、最直接的德育场所,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基础,具有形象、生动、现实性强的特点,家庭成员应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做孩子的道德表率,“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大众传媒也应该做好“过滤”工作,提倡高雅文化,不能让功利主义、“三俗”文化、资本主义消极文化占据主导,输出积极、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文化垃圾、道德垃圾。总之,只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全面用力,才能达到校内校外环境“同性同向同强化”效果。

2.时间雏度的联动

人的品德与人的身心、个性心理之间有相互依存、制约、促进及统

一、和谐的关系。要使道德认识内在化、理性化,道德教育过程就要具有重复性和长期性。虽然德育在不同时期的重点不同,但是要遵循基本的顺序性和统一性原则。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德育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实际的德育内容倒挂现象,有人形容为“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爱国主义,大学讲文明礼貌”。就高校教育内部来讲,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及学前教育要接轨,保持德育基本理论、原则的一致性与循序渐进;就高校外部环境的各子系统来讲,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为共同的德育目标而付出连贯的努力。 <><> <>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