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入学教育探析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高专 入学教育 探析
[论文摘要]从目前高职高专的生源状况、入学教育现状入手,对高职高专入学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进行了审视.并尝试探讨以提升就业霓争力为终极目标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入学教育体系构建。
大学新生的入学之时是大学生活的起点。“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这个时期学校实施正确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生活及今后的就业起着重要的影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高专的教育方针,如何在此方针指导下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环境,杜绝“大一过渡,大二虚度,大三茫然无助”的现象出现,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夯实就业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入学教育当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高专人学教育的必要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即将毕业、面临就业之时才意识到自己在知识结构、组织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不足,意识到不具备优势就业竞争力,这时再弥补多半已来不及,只能“望洋兴叹”了。对处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是否具备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新生入学之际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入学教育,尽早着手锻造就业竞争力,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极其重要的。
高职高专新生状况
从入学的门槛来看,高职高专学校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本科院校,其生源构成大部分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类是认识理解能力强,聪明但是无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一类是学习基础较差,智力基础一般的学生;一类是高考失利、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由于受社会上“人才层次论”的影响,专科生相对本科生来说,他们常常会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不合理,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在学习上,表现为动力不足,经常表现出畏畏缩缩、不敢表现自我等状态,主动性普遍低于本科生。从入校伊始很多新生都笼罩着灰色情绪。
另一个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刚考入大学的新生大多憧憬着将要开始的大学生活,渴望在新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才华,迫切希望了解所学的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但是,当真正步入大学校园时,却发现大学并非都是理想的乐园,尤其是就业形势的严峻使许多新生激昂的情绪一落干丈,面对期望值与现实的悬殊差距,他们感到未来渺茫,甚至心灰意冷。同时,在中学,考大学就是奋斗目标,一旦进入大学,很多大学新生没有了奋斗目标。著名神经心理学家A.P.鲁利曾指出:“目的的实现便意味着积极性的丧失。”另外,大学是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而中学是应试教育。两种教育模式的差异,使刚从应试教育模式下走出来的新生一下子难以适应。鉴于此,大学新生在心理上极易产生松懈心理,加上社会上多元化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他们形成强烈的冲击,学生感觉很迷茫,不知该如何确立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便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打扑克、看录像、上网聊Q、谈情说爱上,未能及时融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新生在入学初期,正处于有力的精神支柱系统尚未建立,目标、动力缺失,极易迷失自我的阶段,不及时进行有效引导,整个大学阶段都会处于失望、消沉之中,碌碌无为地虚度年华,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人学教育现状
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新生入学之初都开设入学教育,但总的来说,存在着对入学教育的全局性价值重视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入学教育内容较单一、空洞,形式较单调,教育时间少、忽视对学生的职业导向、师资团队构成单一等,入学教育常常流于形式,针对性、渗透力不强。
1.教育内容选择较单一,忽视对学生的职业导向。多数高职院校的入学教育,内容设置都以思想政治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为主,同时辅以校史校情教育、专业分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专业分析教育是与就业相关度最紧密的入学教育内容,但是很多学校即使进行了专业分析教育,往往也是不全面的、单薄的:专业教育都是以系为单位进行的,每个细分专业无法顾及,因为时间有限,只能泛泛而谈。同时,教师在进行专业介绍时常常从旁观者的视角切入,无法顾及对学生个体特征的把握,因而也就无法从个体特征与专业、爱好兴趣与职业、性格与职业等关系来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与自我定位。另外,注重于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市场前景讲解,但对专业课程价值及专业课程与职业的关系、专业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的关系、专业知识与职业知识准备、专业知识拓展与职业群结构、专业知识拓展与未来职业转换、专业人才社会定位与现状等各方面都没有涉及。这样一来,即使进行了入学教育,学生无法形成对专业的感知与把握,仍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定位,也就无从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走向,未来职业胜任力更无从了解。一个目标不明确的学习,其效率高低可想而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习与就业脱节,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
2.教育手段和方法较单一,忽视学生个体的职业体验。许多学校的入学教育除了军训是学生参与其中的教育活动以外,其他内容大多是靠上大课的方式由教师做口头宣讲。平心而论,对于校纪校规、校情系情,课程设置等传统入学教育内容用宣讲的方式是有效果的,其他如职业认知、职业了解、职业素质准备、职业定位、职业要求等等与就业相关的问题,也就是与学生未来就业生存与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问题,仅靠“满堂灌”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3.入学教育时间安排和师资团队构成欠妥当。入学教育除了军训时间以外,基本上一到两天,内容有限,纵向剖析深度不够,流于蜻蜓点水;从入学教ญ育的师资团队构成来看,大多是由学生工作者、班主任唱“独角戏”,校系领导讲讲话,有些学校甚至连专业教师都没有参与。师资团队构成较单一,缺乏知识结构合理、梯队互补的教育团队,教育内容覆盖面不够宽。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现状来看,新生入学教育这个头开的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教育及其后续发展,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夯实,对其整个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个阶段渗透就业导向的引领教育,是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的最佳时机,能更有效的引导新生尽早树立就业意识、职业发展意识,并以此为方向标,激发内在动力,在大学三年的学习中锻造、提升就业竞争力,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学教育内容拓展
高校要扎实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终极目标,结合高职高专新生特点,在传统入学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内容,将职业发展与职业指导工作前移,环境适应与就业导向相结合,职业规划与励志并重,强化职业目标的认知和培养。
以适应性人学教育为基础,强化专业认知与职业认知相结合
校规校纪、校史校情教育等适应环境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有助于新生尽快熟悉环境。而纵向打造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取决于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只有了解了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了专业的职业发展、职业要求,学生才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直遨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孜孜不倦,从而也就会逐步明确对职业的认知,自觉对照差距,不断提升自己。
适应性入学教育的内容要围绕新生最关心的问题展开,除介绍学校的机构、校园面貌与设施、校风校训、办学宗旨、专业设置、奖学金制度、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困难补助外,更要突出一些适应性训练内容。如学习澳大利亚、美国的一些名校的做法,设计完整的新生适应性训练课程体系,编成学习手册人手一册,内容包括“怎样听课”、“怎样提问”、“如何参与教学实践”、“怎样管理自己的时间”、“怎样进行团队合作学习与活动”、“大学的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差异,该怎样才能学好”、“大学生应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样的大学生才是优秀的,如何确立新的目标”等。
专业认知与职业认知教育当中,要让学生明确专业背景、学科专业特色、社会地位、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及科研情况、课程设置、专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今后干什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专业知识与职业知识准备、专业知识拓展与职业群结构、专业知识拓展与未来职业转换、专业人才社会定位与现状及未来岗位胜任力等,让新生心中有数,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树立专业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以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规划,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已经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是在具体实施当中,覆盖面不够宽。按照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大学新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规划通常比较模糊,缺乏甚至忽视职业目标的认识和培养。从入校到大学毕业,有很多人是混混沌沌、稀里糊涂的,毕业时未能达到一个合格毕业生的要求,进入社会后什么都不能干。而这大多是因为之前特别是从入学伊始没有很好的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规划、明确在校学习的奋斗目标和方向的原因。因此,对高职高专新生而言,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意义极其重要。
要用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设计理念代替传统的“既来之、则安之”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个人的兴趣、性格等个性特点,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帮助新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正确地剖析自我,帮助新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就业总体形势、社会人才供需状况、将来工作岗位及各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调动新生内在动力,激发新生紧迫感,明确成才方向和阶段目标,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明白每个阶段、每个年级应该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怎样锻造自己的能力等,并培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努力和奋进。
强化新生自信心提振教育,挖掘高职高专 ☺学生潜力
百科全书上对“信心”的解释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一定愿望的心理状态。必须建立在对自己和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韦伯字典上的解释是,信心就是人们自身力量或周围的客观事物和环境的确定的认识和感受,并且相信自己可以以正确的、合理的并且有效的方式行动。当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时温家宝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自信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当今社会是充满着机遇和发展的社会,也是机遇和发展稍纵即逝的社会,只有充分自信的大学生,才能正确把握自我.及时抓住机遇,使自己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有了自信,才有更足的学习动力,高效的充实自身实力。因此,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信心的提振极其必要。否则,面对专科生与本科生的“硬实力”差距,自惭形秽,只会加大就业竞争力的差距,在竞争激烈的职场更难有立锥之地。"
对专科层次学生低人一等的问题,姜大源先生认为高职高专与普通院校的分野就是“基于类型的层次观”与“基于层次的类型观”,提出高职高专学生与普通院校学生“不是智力水平的高低差距,而是智力类型的不同”。廖昌荫教授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不管哪种类型的学生,只要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企业相应职位所需的胜任力,符合其胜任力模型的要求,就具备了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这些研究为高职高专学校实施信心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基于类型的层次观”基础上,从入校开始对学生实施全程信心提振教育。通过挖掘学校亮点、课堂教学渗透、学长榜样引领、学生心理调适引导等各种方式,特别是以榜样引领为主渠道,在榜样的激励下,让学生看到专科生照样大有作为,帮助他们发现自身优点,挖掘自身存在的价值,开发自身潜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完善丰富多彩的新生入学教育方式
高职院校要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训练一体化”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性、体验式教育,在入学之初,启发新生就业意识,增强入学教育的效果。
以环境熏陶进行潜移默化的人学教育
特别注重新生的体验感受,在新生入学时,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设计,除布置鼓励士气、催人奋进的各类迎新标语、图板,介绍学校的办学特色、宗旨、院系专业、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骨干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外,特别突出优秀学生寄语和毕业生就业去向等内容。同时,特别注意负责新生接待的师生的精神风貌,特别是老生,除了注意衣着形象,接待热情外,更要注重接待过程中谈吐对新生积极向上的引导。
以就业为导向,渗透实践性、体验式教育
学校采取理论与实践、分散和集中、个体与整体、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办法,精心设计、全面统筹,通过学校网络、咨询机构、开学典礼、座谈会、报告会、专题讲座、参观、职场体验、迎新晚会、辅导员谈心等载体和活动,将上述教育内容相渗透,使入学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让新生捕捉的相关信息更多样化,从而更快的融入全新的大学生活,尽快找到自己新的人生坐标。
事实远比空谈说教更有感染力。学校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性强,影响力大的分题教育:如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作学术讲座,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将来工作岗位及各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邀请用人单位领导作关于人才标准、人才价值、人才引进方面的专题报告;可以邀请校友现身说法,让新生深切感受到什么是就业、什么是择业、什么是职业、什么是事业;组织新老生座谈会,师生座谈会、新生入学教育交流会等各种形式的、覆盖面广的活动,请代表性较强的学生模范给新生作现身教育,使新生增强信心,学有目标。当然,也可以适当地举些反面案例来引发新生的危机意识。
组织新生参加各类招聘活动,亲临求职现场,了解用人单位招聘的程序和信息,了解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素质要求,让新生感受到工作竞争和就业竞争的压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尽早地设计自己的未来。
组织学生到企业现场参观,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身临其境,如让艺术设计专业新生到装潢装饰公司见习一日,使其耳濡目染一天的工作流程;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让其看看一些老生成功的软件开发成果等等。这种开课前的职业体验☂,能以最少的时间让学生职业觉醒,形成职业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开展心理调适讲座及各种咨询活动,帮助新生进行自我调整,减少心理冲突,合理安排学习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积极面对未来。
四、整合人员,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师资团队建设
入学教育的内容涵盖范围极其广泛,所涉及学科除新生所学的专业学科以外,还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多个学科,参与实施的人员不仅是学生工作者、班主任、校系领导,从事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职业指导教师、心理咨询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相关用人企业领导、校友、高年级的优秀学生等都可以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指导教师,甚至家长也应该是入学教育的重要主体。学校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统筹管理、分工协作,建设一个覆盖面广、专业程度高、知识结构合理、梯队互补的立体化师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