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和大学生就业的需要。作为高校中设置最普遍的一门专业,急需提高向社会输送人才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贴合度,亟待思考和探索工商管理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由于课程体系既是教育思想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反映,又是高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具体体现,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管理学院为了全面落实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业已构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平台+模块”为特点的课程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深入研究。
1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素质
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依赖和要求日益强烈。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广泛关注。 《现代汉语辞海》中将人才定义为:“品德才干兼优的人;有特长的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制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的高等院校由于历史与现实情况各有不同,其人才培养目标也各不相同。
比如,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不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反映了它们在人才培养上的不同侧重点,但总的来看,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质上包含了政治思想品德和业务两个重要方面,而且各学校对于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基本一致,在业务方面则体现了不同学校的办学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对业务知识的要求反映了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对能力的不同要求。与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细化,更强调能力素质的培养。
比如,哈佛大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有教养的人为目标,强调培养的人才是在♒感情和智力方面全面的人,应该受过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度发展的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考察了国内188所高等院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后,将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为以下五类:“通才”、“高级专门人才”、“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究竟什么是“通才”、“高级专门人才”、“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ヅ。人才培养目标要与能力素质目标的要求相一致,能力素质目标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培养目标与能力素质要求的差异,在各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得到明确反映。在人才的培养上,国内高校具有强烈的政治方向性,这种方向性要求在公共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同时,囿于历史惯性,在目标设定上,♂对人才培养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力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这与国外大学对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的准确定位不同。趋同的、千校一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忽视了社会、学校和人才的联系与个性。
2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可表述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和自身的教育资源条件、办学特点。在培养人才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特征和运行机制。具体说,它指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格式要求的人才培养程序、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结构。 ”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教育实施机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结构状态特征会随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升级、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人才培养模式须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对于某所具体的高等学校而言,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等都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其中,培养目标是核心,是其他要素运行的基石和指导,一切培养活动都围绕培养目标展开。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学科定位,反映人才的素质结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平衡发展。人才培养途径则是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途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