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的文化资本属性探析
摘 要: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是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第二批正式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武汉市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文章对其具体化、客观化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属性的分析旨在厘清其文化资源的价值,以利它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再发现和重构。
关键词:♒大余湾; 传统民居; 装饰; 文化资本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An Analysis to the Cultural Capital Features of the Traditional Residences and their Decoration Patterns in Dayu Village of Huangpi County
LENG Xian-ping(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e Dayu Village of Huangpi County is a famous ancient cultural village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nstruction Ministry and the State Relics Bureau and an important historic and cultural resource of Wuhan. The analysis to its specific, objective and systematic cultural capital features aims at clarifying its cultural value and facilitating the redis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its real value in present society.
Key words :Dayu village; traditional residence; decoration; cultural capital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因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以及民族历史传统等不同,在其历时态的艺术生产过程中,通过其建构的选址布局、结构方法和装饰风格等方面生产实践,将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和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熔铸其中,从而客观地反映出本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多样化的面貌,并保存了它独有的文化基因而成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所谓文化资本,依据布迪厄的理论来看,它是“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包括具体化、客观化和体制化三个不同的存在状态。文化资本是布迪厄对马克思资本理论非经济学解读后提出的社会学概念。这个概念描述的不仅仅只是经济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描述文化资本概念本身,即作为一种资本形式的文化。布迪厄认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以物化的形式或‘具体化’、‘肉身化’的形式),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是使得他们能够以具体化的或活的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按照他的观点,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作为稀缺的文化资源所具有的文化资本属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无论哪一种文化资源都具有向文化资本转变的主观意向,这是由文化资源的稀缺性所引起的,因为对这样资源的占有可以让人们获取一定精神上和物质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源就转变成为文化资本。另一方面,文化资源同时还具有向文化资本转变的客观可能,物以稀为贵是经济学的基本价值规律,但稀缺的资源并非都能够成为资本,也就是说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如果没有社会的分工和交换,那么,凝结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仅仅只具有具体性,而不呈现出社会性和价值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因为社会分工和交换,它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是能够带来价值增量的文化资源,是具有文化资本属性的。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文化资本的具体化形态
黄陂大余湾地处武汉市北部,为局部岗状和局部丘陵平原地区。村落布局坐北朝南、背山面水、且侧有护山、远有秀峰、宅基宽坦、植被丰茂。在村落选择、建™筑形制及其装饰上充分体现出“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黄帝宅经》)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文化资本,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它的积累是一个具体化与实体化过程,是在“石砌石屋屋挨屋绵延六百载”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环境中潜移默化中形成。
所谓具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就是“与个人的身体直接联系的文化资本,表现为行动者心智和肉体的相对稳定的性情倾向,是在行动者身体内长期的和稳定的内在化的结果。” 它是在经历长时间的文化熏陶下逐渐形成的。对于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文化资本而言,其具体化形态体现在传统文化精神和鲜明的建筑及其装饰个性特征上,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的产生是以明清时期徽派传统民居建筑为基源,是地域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
明清时期,“江西―湖北”两省之间发生过规模宏大、历史罕见的移民运动,大余湾就是在这场移民潮中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从江西婺源、德兴迁居到此而形成。“江西―湖北”的移民无论是“逐熟”“就谷”还是政策或者战乱等原因,客观上在中国传统社会带来了人口和生产力的重新分布,同时也构成了地域文化交流和异地传播的重要方式,并对迁入地的社会和文化产生直接的作用。 从建筑布局来看,大余湾与江西婺源徽派建筑一脉相承,75栋明清古建筑按照“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钱吊葫芦,中间怀抱太极图”的理想布局,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贴近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在建筑特色上则呈现出“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 而成为鄂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建筑的功能来看,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显然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要求的载体,它赋予建筑功能以外的形象和诗意般“表情”;它通过视觉的艺术语言,借助自然物象、民俗生活、生存理念、哲学观点等题材内容的表现,表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内在逻辑,实现人们的情感展露;它通过象征、比喻等艺术手法,对包含特定意蕴的表现对象、表现内容进行具象、抽象和符号化的视觉表达,建立起一系列有关“江西―湖北”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审美传播、接受的法则和艺术符号体系等等,以实现人们的情感交流和传统民居装饰的作用。①总的来说,在它的装饰艺术实践中,它的建造者们是根据“于形中立意”的装饰理念,赋予了这些装饰图形以深刻的湖北地域文化内涵,使每幅图形有了特定的民俗含义,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境界。
第二、 在针对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的研究性分析和思考中,不难发现,与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中相关的大量纹饰、图案、装饰性绘画和雕웃刻图像等,都是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地区和不同观念意识及具体需求的产物,在由“江西―湖北”移民线路所形成的一条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线路上,经由时空的迁徙,历史的变革、文化的融合和艺术的扬弃轨迹,以达到公共化或社会化传播。因此,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作为文化资本在营造中必然会包容着“师法自然”“中庸理性”“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的属性和特质。这些资本化的文化精神、文化思想深刻地影响到大余湾传统民居和装饰的建构意匠。
第三、由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所建构的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仅传承了迁徙地的文化基因,而且,作为具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更体现出地域文化融合过程中特有的文化精神,对本地域文化形象传播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因此,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能够在人们的行为和信念体系中发挥作用,作为一种文化能够表达其广泛的使用群体的行为。按照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戴维.思罗斯比“那些形成人类生活共同要素的东西都具有文化价值”的观点,那么,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的文化能力就是一种内在化的文化资本,是的固定财富。
二、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文化资本的客观化形态
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文化资本的客观化形态是以装饰图形纹样为基础,通过绘画、雕刻等形式而存在的物化文化财产。具体来看,它是客观化的物质存在,又是精神高蹈于物质之上的一种“文本”。一般来讲,对居住建筑的装饰和对视觉愉悦的追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亘古不变的行为,它是利用那些可以影响到人们感官并能够满足人们眼睛欲望的视觉构成因素,“并根据规则来协调它们,在我们心中激发起建筑情感,从而使人类作品与宇宙秩序和谐一致,产生共鸣。”佩夫纳斯认为:“建筑作品实质上是带有美学附加成分的实用房屋。创造这样一个作品的显而易见的方式是对一些实用结构进行装饰:建筑作品=房屋+装饰。由此可见,建筑作为传播文本,它所能够负载意义的实体就是装饰。”因此,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中那些由建筑装饰的诸如壁画、雕刻、彩绘等构成的艺术形式,由于它所具有的历史性和直接的表意功能而获得文本的文化价值而成为文化财富,成为客观化形态的物质形式和现实载体。
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文化资本的客观化形态主要包括物质实体和形式实体两大部分。所谓物质实体通常是指那些构成装饰图形符号的具体物质材料或物质的运动状态,包括诸如点、线、面、色彩以及其依托的木质、石质建筑材料等等。而形式实体则指那些表层视觉形式的装饰图形的如木雕、石雕、壁画、彩绘等装饰纹样存在方式。作为文化资本,它包含的文化价值是由其内化的文化内容决定的。在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客观化文化资本中,那些经由以再生产方式进行的资本积累,即,通过社会化“反复生产或复制”的劳动而不断积累,从而使其传承得以不断绵延装饰图形都是传世的经典之作,它们都在社会化的历时态发展中参与到文化生产,即在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实践中而获得一定比例的物质利润,使文化资本精神价✞值的力量还原其物质财富的效能,成为一种有效的资本。
三、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文化资本的制度化形态
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是明清时期“江西―湖北”移民潮的产物,就其产生的时空和地域而言,其建筑布局和装饰风格体现出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浓郁的儒家文化和安居乐业的思想。在营造和装饰上符合儒家文化影响下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样式和装饰的范式要求。
一般来讲,文化概念在不同环境中有许多不同的含义。从经济学的视野来看,文化是指人们所选择和遵从的特定价值观体系,这个体系构成人们的主观模型。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就会依据这个特定的价值观体系来帮助判断决策,并形成一系列的相关观念、态度和信念。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文化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价值观体系是不断扩展、包容和扬弃的,从而使这种文化资本在人们所选择和遵从的特定价值观体系中具有制度的特性。这是因为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文化资本一方面体现了人们行为的本质特征和决定了人们选择的基本依据,装饰活动是一种人类恒常的一种行为,是一种本能,人们在自己的居所,需要通过装饰来解读和表现属于自己的空间世界,采用何种客观化的物质形态要取决于特定价值观体系下的选择;另一方面,它又潜在地制约和影响着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制度的安排、营造技术进步和物质材料的利用,并对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发生作用。下面根据儒家文化这种特定价值观体系在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上的视觉呈现进行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