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中对英国济贫制度的批判

时间:2024-12-26 04:35:0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创作了多部巨作,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而《雾都孤儿》就是其中一部。本文主要通过对19世纪英国《济贫法》以及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对济贫院的描写,来探讨济贫法对当时英国的影响以及狄更斯的态度。

【关键词】济贫法;《雾都孤儿》;批判现实主义

一、引言

《雾都孤儿》以伦敦为主场景进一步展开描述当时的社会现象、奥利弗的悲惨境遇,以揭露批判资产阶级的凶残本性。狄更斯从第一章到第七章以大量笔墨描写奥利弗生活的济贫院,一方面陈述英国政府采取政策即当时的《济贫法》对穷苦人民的救助以改善其生活状况,另一方面揭露资产阶级对下层社会实施救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ศ加强社会控制、维护政治统治、巩固阶级政权。本文在分析《济贫法》与《雾都孤儿》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狄更斯对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深刻批判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二、《济贫法》

圈地运动以后英国偷盗者、乞讨者™增多,社会不安因素急剧增加。为了改善穷人的生活以及保障社会稳定,1601年英王室通过《济贫法》。《济贫法》授权治安法官以教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根据人群年龄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救济,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到一定年龄送去作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该法改为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1]

旧济贫法主要是救济穷人而没有提高穷人自主劳动的积极性,因此很快被新的济贫法所取代,而新济贫法虽然给穷人提供了劳动的机会,却间接给资本家提供了免费的劳动力。这种以强迫劳动为主,兼顾救济,表面上是为了激发穷人的劳动力,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实质却维护了封建贵族的统治。

三、《雾都孤儿》简介

《雾都孤儿》描述一个在济贫院出生的孤儿奥利弗并在那里长大,过着忍饥挨饿、备受欺凌、一直受到别人歧视的悲惨生活,因为在济贫院中想多要一碗粥而以五英镑被转让给承办教区殡葬事务的苏尔伯雷先生。在苏尔伯雷先生的带领下,奥利弗很快胜任了他的工作,并得到了苏尔伯雷先生的期待,可是因为一起共事的诺亚的嫉妒,奥利弗经常受到他和苏尔伯雷太太的欺负及侮辱,最终他因受不了诺亚对他母亲的侮辱,奋力反抗,逃离到伦敦。却不辛被盗贼团伙所拐骗,在盗贼首领费金及其同伙的欺骗与威胁中,奥利弗被迫帮助盗贼团伙偷盗。幸运的是,两次偷盗中奥利弗是到他父亲的朋友,以及他姨妈家(当然,此时所有人还不知情),但他还是多次受伤,几近有生命危险。但他始终保持者一颗善良的心,尽量和盗贼团伙做抵抗。最终在父亲的朋友布朗罗、盗贼南希、姨妈露丝等人的帮助下,奥利弗找到了自己的亲人,继承了父亲的财产,并扳倒盗贼团伙而和亲人团聚。

四、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对济贫院的描述

狄更斯处于新济贫法的实施时期,因此他对《济贫法》的影响深有体会。在本书第一章中,作者就用极其讽刺的笔法介绍济贫院人物的特征。“幸好在场的只有一个济贫院的老太婆,她已经叫不大容易到手的一点啤酒弄得有些晕乎乎的了,外加一位按合同办理这类事情的教区外科医生。除此之外,没有旁人。”“他开始ส向全院上下公布一个事实:本教区又背上了一个新的包袱。”[2]新生儿的诞生不是添加喜庆,反而是给这个以救助为目的的济贫院带来的是一个新包袱。偌大的一个济贫院却连一个能够为奥立弗提供亟需的照料和营养的女人也腾不出,反而要送去三英里以外的一处分院。在这样的一个分院里,这些可怜的孤儿要么在饥寒交迫下病倒在床,要么偶然之间给呛得半死,要么一不留神掉进了火里,更有甚至因为教区人员的疏忽大意而把孩子烫死,而陪审团也会只凭自己的心情来对这类情况做一些表面调查。

被赋予极其神圣而重要的职责,肩负整个英国贫民的生命的资本家,却凭着自己的心情来决定生命,犯一些不合常理、荒谬的错,导致孤儿的死亡。不可否认狄更斯在这段描写中用了夸张的手法,但统治阶级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压迫却毋庸质疑。

奥利弗九岁生日时终于随着教区干事邦布尔先生回到了这个“名副其实的公共娱乐场所,这是“一家不用花钱的旅店,三顿便饭带茶点常年都有,整ฟ个是一个砖泥结构的乐园,在那里尽可整天玩耍,不用干活”[2]的穷人避难所――济贫院。在这里,奥立弗并没有得到“传说中的好生活”,恰恰相反,他不仅每天必须拆旧麻绳,还得不到充足的饮食以及衣服。在这里孩子们要么在济贫院里按部就班地饿死,要么在院外来个痛快的。每天发放那可怜的一点食物时“他们坐在那儿,眼巴巴地瞅着铜锅,恨不得把垫锅的砖也给吞下去,与此同时,他们下死劲地吸着手指头,决不放过可能掉落下来的汁水粥粒。男孩子大都有一副呱呱叫的好胃口。三个月以来,奥利弗和同伴们一起忍受着慢性饥饿的煎熬。到后来实在饿得顶不住了,都快发疯了,有一名男童个子长得比同龄孩子高,又向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他父亲开过一家小饭铺),阴沉着脸向同伴们暗示,除非每天额外多给他一碗粥,否则难保哪天晚上他不会把睡在他身边的那个孩子吃掉”。[2]

狄更斯用深刻、发人深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孤儿生活的贫困潦倒,资本主义的黑暗统治的画面,真实地表现了贫民救济院的黑暗与虚伪。怀抱着抗议社会不公,希望唤起社会大众的觉醒,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从而能推行改革来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贫民得到救助的理想,狄更斯用自己的一支笔毫无保留地呈现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分化及社会现实的残酷和黑暗。

作者在第23章中再一次特写了资本家的丑陋嘴脸,当一贫民因得不到足够的帮助而死去时,教区干事邦布尔只是一句,“他走了,后来果真死在街上了。死脑筋的贫民总是有的,你有什么办法”。[2]身为救助贫民的行政官员竟是如此冷漠地对待鲜活的生命,漠视贫民的穷苦遭遇,他们打着“救济”的幌子维护资本家的根本利益。而对于街头救济,邦布尔先生的首要原则就是专拣穷小子们不需要的东西给他们,然后他们就再也不想来了。 从这些生动的描述可以看出济贫院内外的管理以及济贫院对穷人所谓的“帮助”并不能掩盖资产阶级的残暴统治和丑陋嘴脸。留在济贫院的儿童一方面没有足够的食物与衣服,另一方面还要长时间的为教区工作,只要犯一点莫须有的错误就会受到严厉惩罚与毒打。狄更斯笔下虚伪健壮的教区工作人员与清瘦矮小的孤苦儿童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表现统治阶段对贫民的剥削。

五、狄更斯在《雾都孤儿》对《济贫法》的批判

在小说《雾都孤儿》序言中,狄更斯说:本书的一个目的,就是追求无情的事实。[2]表面上《雾都孤儿》好像只是在描写主人公的悲惨处境,奥利弗在济贫院备受折磨与饥饿,几度徘徊在死亡边缘,而教区干事假仁假义,对上司的阿谀奉承,对穷人的霸道欺凌,作者借小奥利弗来抨击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表面化、功利化和资本主义❦社会黑暗、虚伪、残酷的社会现实。本来应该帮助穷人的济贫法和济贫院却使穷人受尽苦难,而资本家却从中攫取暴利。

正如丁建定所说“这种以对贫困的消极被动性救济而不是积极主动预防为特征的济贫法制度已经不能适合英国发展的需要。”[3]济贫法是一种综合性救济,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贫困都要根据这一制度而实施救助。对于孤儿而言,对他们实施院内救助。孤儿自小居住在济贫院,得不到足够的饮食及教育,没有政治自由,对于他们长大后自己自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这样只会导致更多的成年穷人,这不但无异于他们自己,而且会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对于一些有劳动力的却因种种原因陷入贫困者,会实施一定的院外救助,但是这种救助极其少。济贫院是统治阶级压迫下层社会的一种象征,而济贫法则是利用法律政策这一社会意识形态加强统治的一个典型范例。

六、小结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根据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颁布的《济贫法》而创作的,作为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通过主人奥利弗的出生引出济贫院,通过济贫院儿童的生活来揭露当时济贫法的漏洞以及上层阶级腐朽、虚伪,下层贫苦大众的悲惨命运。《济贫法》虽以救济穷人为目的,但是却由上层资本主义管理,贫民没有权利也没有办法为自己争取所应有的利益。资本家反而利用这一法律的弊端,从中搜刮贫民为自己牟利。狄更斯深知当时社会的黑暗,因此借这篇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来揭露、批评、鞭笞资本主义的压迫。他希望能通过文学引起读者的共鸣,唤醒社会各层人士,让统治者能进一步完善《济贫法》。

注释:

[1]http://baike.so.com/doc/6077734.html

[2]查尔斯・狄更斯著,何文安译.雾都孤儿[M].译林出版社,1998.

[3]丁建定.试论英国济贫法制度的功能[J].学海,2013(1):73~79.

[4]伊瓦肖娃著,蔡文显等译.狄更斯评传[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83.

[5]Thane P.Founda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M].London:Longman,1996.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