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效阅读
【摘 要】在阅读救学中,要引导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一、问题带动探究,诱导合作交流;二、联系生活经验,探究诗歌意境;三、深层质疑探究,培养求异思维;四、设计开放问题,给足探究空间。
【关键词】阅读教学 问题 探究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失为有效的途径。《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救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一、问题带动探究,诱导合作交流
阅读过程中的学生主动探究虽然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但受知识经验的影响,遇到困难是难免的,这时教师的启发性引导和学生群体间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教学《诚实与信任》一课时,学生针对文中“我”的做法提出了疑问,认为“我”把责任全部归于自己,是不是太傻了?我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合作探究这一话题。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很快有了答案,学生纷纷发言:课文中的“我”不傻,从“我”的做法中感受到“我”是一个诚实、严于责己,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我”赢得了小红车主人的信任,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二、联系生活经验,探究诗歌意境
诗歌语言跳跃性大,一句诗就是一个或几个意境,学生不易理解。语文就是生活,诗歌更是生活的浓缩。教学《秋天》时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诗歌意境。
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交流所见到的秋天的景色,然后自读课文。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课件播放秋天风景图,让学生根据诗句结合风景图以及生活实际互相说说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接着指名说。学生的发言异彩纷呈,“秋天,田野里一片金黄,一阵秋风吹来,稻子随风起伏,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草地上打滚,不就是‘秋风在田野里打滚’描绘的景象吗?”“‘秋风在小路上奔跑’描绘的是树叶落到了地上,被秋风一吹就朝前跑去的景象。”对“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一句的理解,学生更是各有各的说法:“秋天花和果实的香气把夏天的臭气盖住了。”“秋天成熟的果实替代了夏天的绿叶……”在学生能基本理解每句诗的基础上,我问:“知道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吗?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哪些足迹?”学生回答:“秋风来到田野,稻子像黄金铺满地,高粱、玉米红光满面;秋风来到小路上,菊花都张开了笑脸;秋风飘到果园里,苹果红了,葡萄紫了……”
三、深层质疑探究,培养求异思维
《语文裸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语文能力的需要,⌛更是进行“超文本”阅读的需要。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文本说“不”,实现他们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飞跃,就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层质疑,培养求异思维。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研读课文时,一名学生出人意料地提出:“我往有水的瓶子里装过石子,石子被水淹没了,水并没有升高。课文里的乌鸦真的能喝到水吗?”教师仅仅抓住这个疑点组织学生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向文本质疑。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只有当瓶子里有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的结论。怎样描写瓶子和水才能使课文表述更准确呢?学生开始修改文本。有的写道:乌鸦看到一个有半瓶水的瓶子,可是瓶口又细又长,乌鸦喝不到水。有的写道:乌鸦看到一个小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口太小了,乌鸦的嘴进不去,喝不到水。学生从瓶子的形状上做文章,将装水的瓶子描写得形状各异。这里学生对文本的质疑是高层次的质疑。当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时,教师适时启发,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引导他们☒对质疑的问题进行探究,就必然会源于文本而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将培养求新、求异思维落到实处。
四、设计开放问题,给足探究空间
这样的争论使各种观点和理由得到充分的阐述和发挥,虽然最后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学生在争鸣中学会了既要坚持己见又要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研究成果,形成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汲取他人正确思想的处世态度,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