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时尚

时间:2025-01-13 07:01:2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内容提要:本文中中学生阅读的现状谈起,结合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目标,从阅读流失的后果,热爱阅读的要义,具体阅读的类别,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意义等方面谈了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问题。以期能使我们的学生高举阅读的大旗,从而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关键词:阅读 时尚 古诗文 经典 名著

语文归根结底是一种阅读,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自己;可包括文字的阅读、情感的阅读、心灵的阅读……。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一种阅读的学习:阅读内容的深浅、阅读习惯的好坏、阅读能力的高低。

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

语文教学的“叛徒”——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受到好的教育,这一时期养成的好的习惯,必将对他们的一生起到积极的推动甚至决定作用。

一、现状:阅读的流失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外界环境的瞬息万变导致了学生的心浮气躁。现在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阅读,而去选择看电影、电视、上网等。他们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比如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快,文本阅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快节奏要求;也可以说由于学习太忙,ฅ腾不出读书的时间;还由于兴趣太多,其他方面已占满了自己的精神空间,不愿意再把时间花费在课外的阅读上。尤其电影、电视的影响力大得不得了,传媒视觉形象的冲击远远超过文字阅读的魅力。何必还来读书呢?

而我国历来就非常注重阅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为了读书,“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废寝而忘食”,而我们现在的广大学生,他们却对优裕的阅读条件视而不见,从而辜负了古人、辜负了历史、辜负了自己……而在现代化的欧洲、北美,那里的中学生却渐渐走出了对电影、电视、网络等的迷恋,走上了一条阅读回归的道路:火车上、飞机上、轮船上,到处都有人安静地阅读。他们的中学生早就开始了像模像样地评注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普希金……甚至已经涉猎于如何活用我国的“三十六计”,如何看待圣人孔子的《论语》……他们的习惯是不说闲话,只读书。我们相反,只说闲话,连闲书也不看。读书风ฃ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所以,此种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那么,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二、反思:热爱阅读的意义

1、远离浅陋,深厚积淀

对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的是学生的无知和浅陋。“语文(阅读)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单一的教材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止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只有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学会阅读,才能使学生由无知而变得睿智,由浅薄而变得厚重,由幼稚走向成熟……

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阅读)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此语道破了积累在阅读中的重要性,边阅读边积累,边积累边阅读,我们的学生才能“胸有成竹”而挥洒自如,才能将之与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感悟生活,指导生活。

2、开阔视野,丰富想象

阅读,其实是一种读者与作品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互。多走进作品,学生就能多联系自身或社会现实,就会更多地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自然而然地,也就跳出了“井底”,沐浴在了阳光底下。如此,也就增强了学生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提高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提升了联想和想象的层次。

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必然会拓宽他们心灵自由驰骋的空间,激发起他们更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一种由一个信息联想到另一个或多个信息,并使他们彼此有机联系起来的习惯。有了这种习惯,学生时能由此及彼,一通百通。相反,不能积极阅读者,就会思维闭塞,反映迟钝,学习枯燥、呆板。

学生学会阅读,联想丰富,,就能自觉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如能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观点、材料、语汇、表现手法等移用到作文中去;能把在阅读中学的知识用到编墙报、出报刊、作演讲、写书评中去;生活中,能把在阅读中培养的能力活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如拟宣传标语、广告词、写书信等……这样,就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应用中,养成迁移知识、技能的习惯。

3、纯洁情趣,提高品位

阅读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浙师大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界数ฝ十年高举语文的工具性,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应当掀起以突出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浪潮。

学生的阅读在尊重其选择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地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的好作品,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尤其是在他们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对话,就能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更好地树立起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起坚实的人文底蕴。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倘若通过阅读,每个学生都能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他们的阅读也达到了至高的境界,也就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

三、措施:与阅读“亲密接触”

1、随便翻翻

阅读无处不在。平时学习的间隙、生活闲暇之时,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坐下来随

便翻翻的习惯: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或是一本杂志,每天都能翻一翻,每天都能品一品,了解一些社会新闻,洞悉一些时事动态,学习一些文化风情,捕捉一些生活讯息……也定能丰满学生的生活,练达学生的情感。

2、诵点古典诗文

所谓“诵读”,就是出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语调,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我国的文化源流 ッ长,其中不乏精美的诗文,这些诗文或意境深远,或韵味十足,或语言隽永,读来如饮醇酿,如啜芳茗。如《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通过诵读此类经典佳作,就能使学生进入文章理解的“洞天”,领略中华语言文字的奇妙、诡谲……

3、读点中外名著

一部好书,就是一部“生活用书‘,它浓缩了人生的精华,流动着生活的韵律。而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正是中学生走近社会、走近生活的”绿色长廊“,能增加其生活厚度,强化其角色意识,提升其人文素养,丰富其文化底蕴,使学生们尽速成长为一名善于品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有心人“。

四、方法:不动笔墨不看书

阅读是一日积月累的过程:积累习惯、积累方法、积累感悟,积累情感……只有有了一定的积累,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乃至生活中左右逢源,得心而应手,并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古人这样告戒我们:不动笔墨不看书。的确,我们的许多学生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就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因此,要培养学生边看书边动笔的习惯。具体可以指导学生摘录美词、美句,作读书笔记,批注、写感悟、续写等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边动笔墨边看书,正是学生会阅读、会学习的具体表现。要让学生养成动笔阅读的习惯。在进行阅读的同时,能将精彩的词句勾画出来:有疑问的,作好记号;有异议的,写上自己的观点;有共鸣的,写上感叹感悟;对写作有启发的,重点标出、摘记等等。

相信通过这种读思结合的阅读活动,必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所增益。

五、意义:让阅读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时尚”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句意义十分深刻的话:“웃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

培根也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赋彩,足以长才。”

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的天地,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读书的风气,那么,我们的语文学习将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学生的人生之路将流淌出优美的旋律,我们的社会也必将变得更文明、纯净和高雅。

我们的学生很喜欢趋向流行,追赶时尚,相信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引导,也必能使阅读成为我们今日的“时尚”。

参考资料:

(1)《新课程标准》

(2)《新课程标准解读》

(3)《阅读教育学》

(4)《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