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语文外国文学教学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占有一席之地。学生通过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来自长期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的编写和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都受到意识形态等的制约,外国文学的教材以及教学中往往千篇一律地运用社会历史评判的方法分析作品,忽略了文学的美学意蕴的阐释。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试图在教学方法中进行探索,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往往忽视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由于政治倾向性的客观存在,使教师在面对外国文学作品时,总会下意识引导学生去揭露资本主义的阴暗面。如讲《项链》上册),重点批判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风气、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对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意义的严重影响;免费论文下载讲《威尼斯商人》第四册),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等等。
在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往往对作品的理解狭隘化、庸俗化,对作品的广度、深度乃至高度开拓不够,对作品只提出一个评价标准,按照一个模式去理解,带着政治眼光品鉴作品,以阶级斗争,批判资本主义现象说教形式来误解内涵丰富的外国文学作品,而忽略了其内涵的多义性、人文性,没有进入一个辩证性、创新性的空间去思考与启发,使得外国文学作品显得政治意味浓厚,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比如《项链》中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总是以玛蒂尔德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的固定形象来教育学生,但忽视了玛蒂尔德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和要强、坚韧等性格中可贵的一面,忽视了莫泊桑在文中试图通过人物形象所捕捉到的当时法国下层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表现⌛出的对下层人民既讽刺、不满,又悲悯、同情的胸襟和立场。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对作品本身的分析,缺乏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独特性的强调与认识,以冷漠的语调复述作品大۵意,说明作พ品主题,介绍写作艺术,教你如何写论文摒弃了对学生美的情感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切断了通过感知使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对象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的文学解读之道。无法抓住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显得本末倒置。刻板、教条、贫乏ร、单一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无法体会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万物的感受、思考与探索,无法引起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
长期以来,传统的社会政治意识导致教师在面对外国文学作品时,过分强调思想教育的教学目标,于是形成了怪圈,对苏俄作品,免费论文模板就要学习什么,对资本主义作品,就要批判什么。过分注重文学的政治性、革命性,要么宣讲无产阶级革命道理,要么批判资产阶级的腐败、黑暗等,有贴政治标签之嫌,说教性偏强,人文性较弱。这使得教师在现在的教学中也很难走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自然导致教学目标出现偏激,于是教学思想固执不变,教学内容日益不完整,最终使师生对外国文学作品自我见解一起消失,导致产生种种弊端。
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外国文学,应该称作汉译外国文学,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因而这些作品经过翻译之后,语言改变了。虽然承载的内容依旧,其味道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但是,教师和学生不可能在精通一门语言之后,再去读相应的作品,这是不现实的,这就注定了师生只能通过他人的翻译来欣赏这些优秀的作品,只能欣赏翻译者眼中的外国文学。语言承载着文学,而文学又承载着民族文化,因此师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必须结合其文化背景和特征来进行。
同时,外国文学作品时空跨度过大,历史、人文等各方面都和我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是无法逾越的鸿沟,由于认知能力的相对薄弱,文化心理的相对不成熟等,导致对外国民族文化的心理、生存方式认识的肤浅,让教师和学生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去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也就自然不可能完全领悟或者说真正领悟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从而落入尴尬的处境。
我们在解读一些西方文学作品时,习惯把它和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这无疑是意识形态泛化的结果。例如对《项链》这篇课文主题的解读,传统的看法是,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认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定义化的主题解读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价值观等教育。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教师要用全新的理念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变革。所以,我们需要对《项链》的主题做多元化的解读,比如: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路瓦栽在妻子丢失项链之后没有一句责备,而是和妻子同甘共苦,共偿债务进行了肯定等等。这些解释更为全面合理,它摆脱了政治的阴影,我们可以将这些解释融合到教学当中,使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中拓宽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比较阅读法,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不同作家由于思想、观念等差异,写出来的作品会在选材、立意、情感等方面有许多的不同。比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个十分复杂而丰满的吝啬鬼的形象,夏洛克作为中世纪遗留下来的高利贷资本的代表人物,其贪婪、吝啬带着旧式的、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烙印。手把手教你写论文而《守财奴》中的葛朗台,在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冷峻的笔下,其贪婪、吝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教师在讲授《威尼斯商人》时,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如,我们在教学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时,如果将其与舒婷的《致橡树》进行对比鉴赏,就会发现它们恰好构成了一种男性与女性之间关于爱情宣言的对话关系。当我们吟咏《我愿意是急流》,感动于男性可以为心爱的女人无私奉献,愿意付出所有甚至生命的爱情表白时,我们难道不觉得舒婷的《致橡树》同样也声情并茂地表达了女性对真正的爱情的向往与呼唤吗?而且这二者之间的奇妙关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从自身的内涵来说是关注人文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转变观念,跳出传统模式,为学生打开通向世界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