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区畜牧业发展措施探析
翠屏区畜牧业发展措施探析
为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宜宾市翠屏区按照“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坚持推进标准化生产,转变传统养殖方式;努力推进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巩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保障畜牧生产安全;强化畜产品安全体系,确保畜产www.LWlm.CoM品安全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畜牧产业建设。
1 翠屏区畜牧业概况翠屏区幅员面积1 123km2,系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饲草资源丰富,具有开展各种养殖项目的优越条件。从改革开放到“十一五”期末,翠屏区以发展生猪养殖为主,奶牛、家禽、肉兔等特色养殖为辅,成为宜宾市畜牧业养殖大县。“十一五”期末,翠屏区出栏生猪71.38万头,出栏牛0.79万头,出栏羊6.09万只,出栏肉兔59.65万只,出栏禽559.27万羽,禽蛋产量6 468t;奶产量
5 332t;肉类总产量6.43万t。2 翠屏区畜牧业发展措施
2.1 积极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十一五”期间,翠屏区传统的养殖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畜牧业生产方式已由过去以农户传统分散式养殖,逐渐向现在以企业化工厂养殖和以业主养殖、连村连片的生态小区养殖的模式发展。以“公司(协会、专合组织)+基地+养殖户(场)”的方式,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逐步构建圈舍建设标准化、生产管理规范化、生产产品安全化的健康养殖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截止“十一五”期末,全区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共建有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15个;标准化生猪规模场309个,牛规模场58个,羊规模场23个,禽、兔规模场85个。
在转变传统养殖模式的同时,深入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构建畜禽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生猪三元杂交面达到80%以上,牛、羊、禽、兔良种面达90%以上。加快推进“以草换肉奶”、“林下养鸡”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小型家畜禽,提高非猪产业比重,提高养殖效益。2.2 推进标准化养殖体系建设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发展进程。生猪生产是翠屏区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助农增收和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自2007年起,翠屏区通过努力争取中央、省、市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项目和现代畜牧业建设等项目,认真开展打造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以及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引导农户选择适合自身的养殖规模和建设标准,设计图纸统一建设,采用集中联建或分户建设(改造)标准化圈舍的方式,做到圈舍及配套设施标准化、规范化。在对规模场(小区)管理中,建立了规模养殖场受控管理制度、驻场兽医制度、畜牧生产资料投入品监控管理制度、畜禽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健全畜禽健康养殖档案,使全区畜牧业步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随웃着翠屏区现代畜牧业快速高效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小区)愈来愈多,生猪标准化养殖保证了全区生猪品质和生产能力,为全区生猪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推进生猪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积极争取项目推进奶牛、肉兔、小家禽等特色畜禽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广现代畜牧新技术,提高农户的饲养技术水平。及时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2007年和2008年翠屏区认真开展了对全区能繁母猪按照国家政
策规定标准(2007年补贴50元/头;2008年补贴100元/头)实施补贴兑现工作。2007年,全区补贴兑现能繁母猪30 449头;2008年,全区补贴兑现能繁母猪41 020头,补贴率和到位率都分别达到100%。同时开展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和育肥猪政策性保险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农户自愿参与,全区能繁母猪参保率达90%以上。
2.3 建立疫病防控保障机制(1)大力宣传《动物防www.LWlm.CoM疫法》、《畜牧法》,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动物疫病基础防疫工作。防疫工作坚持以仔猪骟割为主,结合春、秋两季防疫对所有动物进行集中全面免疫,对强制免疫的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狂犬病等,免疫密度达100%,近几年来每年免疫动物数均达1 000多万头(羽)次。强化规模场(养殖小区)的监管,从区到乡落实了防疫责任制和片区负责制,出台了《翠屏区规模场(养殖小区)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规模场(养殖小区)管理制度和生产档案。为切实掌握全区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规律和疫情动态,及时了解全区主要动物疫病免疫状况,确保免疫质量,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翠屏区充分发挥动物疫情测报站和村级疫情观察员的作用,始终抓牢疫情监测环节,并运用监测结果,指导全区动物防疫工作,加强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每年按省、市要求认真开展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狂犬病等十余种动物疫病的监测,每年监测样品数均在4 000~5 000头份。切实开展奶牛“两病”普查,按照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关于家畜布病、结核病及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要点的通知》文件✌要求,每年4~6月对奶牛饲养场、专业户进行“两病”监测,普查实行一牛一档的制度,建立奶牛健康档案,确保全区奶牛产业的健康发展。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技术规范要求严格疫情报告和疫情处置,有效防止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2)不断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2001年通过项目建设投资50万元建立了动物疫情测报站,属国家300个测报网点之一;2004年通过项目建设,建成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缓冲区,并对动物疫情测报站建设进行了完善,建立了县级动物疫病监测诊断实验室;2005年通过动物免疫标识的实施,初卐步建立了疫病可追溯体系;2008年通过基层兽医体制改革,对原有20个乡、镇、街道畜牧兽医站进行了改革,新成立了城区动物防疫检疫中心,人员全部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共有专业技术人员99人;2010年通过县级兽医体制改革,对原翠屏区畜牧兽医站进行了改革,成立了翠屏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翠屏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2人。县级和基层兽医体制改革后理顺了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使职能更加全面,职责更加明确,对全区畜牧兽医工作的开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建立了村级防疫队伍,并开展了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登记人员和执业兽医业务技术和政策法规培训,现有村级防疫员270人。2007~2010年,翠屏区通过争取国家动防体系项目建设,共❧投入资金298万元,对全区21个基层畜牧兽医站进行了改造,改变了过去兽医站破旧的面貌,提升了基层畜牧兽医站的社会形象,增强了基层畜牧兽医站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投入资金44万元对翠屏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进行了改造,改善了办公条件,购置了相关仪器设备,拓展了业务范围,提升了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一系列努力,建立了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畜牧兽医队伍,较好地推动了翠屏区畜牧经济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