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多校区办学研究

时间:2024-09-20 11:50:2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高校多校区办学成效显著,问题不少,给高教理论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带来了巨大挑战。高校多校区办学应统筹兼顾,遵循整体性、效率性、公平性、多样性、规范性五项基本规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多个层面化解多校区办学中的问题和矛盾,规避办学风险,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多校区办学

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的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如今,多校区大学已在全国大面积地呈现,多校区办学也已逐渐变成我国高校普遍的运作方式。高校实行多校区办学在拓展发展空间、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等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债务负担沉重、整体规划失衡、学生成长机会不均、教工利益冲突加剧、管理模式僵化以及校园文化缺失和割裂等诸多不容忽视的弊端,给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国的高校多校区办学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管理体制改革而形成的新生事物,既无现成经验可循,又缺乏研究基础作参照,他国的经验对我国的实践不可能提供关键性的帮助。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际,加强高校多校区办学研究,以化解多校区办学中的矛盾,规避多校区办学的风险,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就极具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一、高校多校区办学应遵循的五项基本规则

♋中外多校区高校办学的实践和经验反复表明,要应对多校区高校建设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克服负面效应,应以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为圭臬,注重遵循和坚持以下几项基本规则:

一是整体性规则。合并或扩张后的多校区高校应注重“校魂”的凝聚,在学科专业的调整、教学资源的调配、人员的变动与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协调一致,确立“全校一盘棋”的管理理念。

二是效率性规则。充分提高各校区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文献资源、师资队伍等的合理配置与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功能,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三是公平性规则。应特别注意经费分配、招生计划、人事安排等方面各校区间的公平分配,积极为各校区创造一个和谐、融洽、公平的有利环境,减少内耗,以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发展。

四是多样性规则。在相对统一的前提下,各校区在调整和制定政策方面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权,构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这是多校区高校不断进步与持续发展的关键。

五是规范性规则。实施依法治校,有利于理顺学校多校区之间内部关系与平衡各方面利益诉求,有利于化解多校区高校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有利于多校区办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是保证学校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理性思考和优化策略

多校区办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办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属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各高校所遇到的共性问题,也有多校区高校自身的特殊性所带来的个性问题。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树立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增强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着力研究与解决影响和制约多校区高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对于推进多校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是第一要义,多校区高校一定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一主题。发展是硬道理。学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的竞争。多校区高校存在的各种问题,应该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对于合并型或者合并扩展混合型多校区高校来说,离开发展的主题谈融合,融合就失去了目的,而且融合作为一个过程,其中的一些问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依靠发展的成果来逐步融合,要围绕发展推进融合,在发展中实现融合。各校区的建设要遵循学校总体的战略规划,既要考虑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又要兼顾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布局的充分利用,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急于求成,所有举措都应以有利于各校区和谐发展为归宿。

2.以人为本是核心,引入“关心导向”。一所高校的发展壮大必须有自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来自于教工对高校教育工作的认同和热爱,也来自于学校对广大教工根本利益的维护和实现。多校区高校中的人员组织较为复杂,教职员工的人际关系压力感相对沉重,管理者一定要引入“关心导向”,以人为本,了解大家的需求,尊重个人的追求。学校对待所有员工要一视同仁,对于校本部和分校区的员工、职位高和职位低的员工、学历高和学历低的员工,都要为其提供各种平等的权利,包括工作自主权、机会平等权等,让大家感到生存和发展机会是平等的,在机会实现过程中规则是平等的。特别是对于被并入学校或非主校区的师生,由ด于原有的无形资产如校名等“中断”了,因此,管理者要特别重视他们,尤其要注意其悲观消极的情绪,要减少内部的不协调因素,帮助他们尽可能地满足各自的需求。

3.内涵强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多校区高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但事实已经证明或正在证明,“强”与“大”往往不可兼得,先强后大,或先大后强,是截然不同的选择。要明确高校规模并非越大越好,高校超过了“适度规模”,反而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盲目扩大规模,势必走向反面。质量才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多校区高校必须处理好超常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能片面追求超常规发展,必须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宏观政策、环境变化的影响,必须与自己的办学定位、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源变化情况等联系起来,以内涵为主,以外延为辅,在不降低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格局,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

4.牢固树立“一个大学”的管理理念。原来由多个学校合并形成的多校区高校,虽然从法律上来说只有一个法人,但各个校区固有的历史和传统及其不同的生存心态,需要通过整合来形成一个整体,使大学以一个整体的精神风貌和姿态面对社会,而“一个大学”的管理理念则是实现多校区高校团结的首要管理基础。多校区高校要围绕主校区的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对大学名称、大学标志、大学名的标准字、标准颜色、象征图案等,甚至包括事务用品、办公器具、校徽、建筑外观、交通工具等,都要进行大学视觉形象设计,赋予办学理念以深刻的内涵,使校园处处渗透学校的办学理念,使身处其中的大学人增强自身的归属感,实现学校的品牌化提升。在此基础上,还要明确大学宗旨。它是一所高校的根本目的,反映了高校的使命和追求,也反映了学校的精神,它不仅是高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凝聚整个高校的精神力量,是团结各个校区的灵魂,并促进多校区形成公认的大学价值观和组织行为范式。

5.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慎重抉择适合本校特点的管理模式。美国的多校区高校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了集权或分权管理学校的模式,如何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对具有权力高度集中传统的我国高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校区高校的管理要防止出现权力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的两个极端倾向,要视多校区高校的具体情况恰当运用集权或分权的管理方式。我国多校区高校自行摸索的以条为主、以块为主或条块结合等办学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多校区高校在进行管理模式选择时,首先应遵循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的原则。模式选择最理想的结果是各个校区都能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模式选择最基本的要求是至少有利于某一(些)校区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对其他校区的利益无大的损害。其次,选择管理模式时应遵循因校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另外,管理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校各个阶段发展和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以利于学校健康发展。

<> 6.构建跨校区的统一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多校区高校规模庞大,在校生常达数万人,并且分布在不同地点,如何对不同校区进行有效的内部管理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多校区高校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通过教育信息化、办公自动化、校园网络化、资源数字化的“四化”建设,努力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克服多校区办学的时空屏障,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为此,多校区高校要建设高性能主干网,根据需要增加信息点,各校区高速互联;建成覆盖主要校区的无线局域网;建成高性能网络存储体系和网络计算体系,提供高性能并行计算服务;建成服务器集群,丰富校级MIS系统、教学资源和制作系统,满足网络和远程教学需要;建设校园消防监控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和校园一卡通系统。跨校区的统一化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最大的优势是不受多校区空间上的限制和时间上的影响,是多校区高校管理变革的一种发展趋势。

7.注重学科融合,发掘新的学科生长点,保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态势。规模扩大的多校区高校为学科的交叉、渗透、互补和综合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学科并列、专业叠加并不能使学科达到真正的融合。学科融合并产生高效益是有条件的。首先,学校应利用学科综合优势,在学科内容上找到相融的结合点,实现交叉互补;其次,学科的融合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在融合过程中发掘新的学科生长点,因势利导培植新学科成长。学科的规划与调整要以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为前提,必须深刻把握学科兴衰的规律,在多校区的学科布局与总体规划中尽力避免简单合并同类项或分解大学科,在摸清学校总体学科水平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利用学科发展的巨大空间,建立承前启后的学科结构框架,以及优化学科生态环境等问题开展工作,形成以基础学科为根基、技术学科为主干、应用学科为枝叶的层次结构,从而组建成先进而科学的新兴学科群和交叉学科群,并通过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研究院等,真正实现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努力创造新的学科生长点,从而保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8.以人为本,传承与创新校园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变革和积淀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凝聚力,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把无形的双刃剑,若处理不当,将直接导致文化摩擦升级,文化冲突不断,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在继承各校区原有文化遗产和消融各校区间文化壁垒的基础上,建立相互适应、和谐繁荣的文化体系,最终实现多校区校园文化的更迭与创新,应是多校区高校各方面工作中的重头戏。

校园文化虽然有很多表征,但其内核却根植于师生思想深处,因此,铸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是消除文化差异、实现优势文化充分融合的首要策略。以人为本,就是要将人作为校园文化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针对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建立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有效机制,促使大家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的整合。同时,校园文化的整合还必须遵循“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则,建立富有多校区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9.校地共建,校企共建,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形成是必然的。高校应该借多校区办学的机遇主动出击,采取校地共建、校企共建等措施,建立董事会、基金会、校友会等组织,争取社会、企业、个人的力量,多渠道筹资办学。为此,可考虑如下对策:一是在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大学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多方吸纳社会资金,努力形成多样化的所有制格局;二是在保证正常办学活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多校区资源优势开展继续教育、产业经营等活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三是在图书馆、游泳馆等设施的建设中,充分依托地方力量,学校提供图书、优美的校园环境等资源,地方提供资金支持,与地方形成良性互动,共建共享,共创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

10.寻求政府支持,推行土地置换与重组,变多校区为单校区。高等教育属国有财产,高校多校区办学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再分配过程,而且高校实行多校区办学也是推动所在地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多校区办学同政府息息相关,政府有责任支持高校多校区办学。实行多校区办学的学校也应科学分析我国当前的宏观环境和教育发展形势,积极寻求政府等各方面支持,结合本校实际形成清晰的办学思路和长远的科学规划。

如上所述,多校区办学弊端多多,无论如何谋划,实难有万全之策来应对所有难题。正如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言,“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单校区是福,要尽量避免多校区的局面”,高校决策者应争取政府的支持,将那些面积较小、功能单一,但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又远离主校区的分校区,ม根据各校区实际情况,通过校区置换、租赁和开发的资源整合方式,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建设一个主校区,最终把多校区高校变成单校区或较少校区的高校。这是降低办学成本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这样有利于解决高校面临的巨额债务,减轻学校经济压力,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育资源的优化,有利于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有些多校区高校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双赢式的成功合作。总之,多校区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以开放的眼光灵活应对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大胆探索,用新的思维、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去逐步加以研究和解决。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