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研究综述

时间:2024-12-27 13:39:4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高校辅导员归属感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归属感有利于高校辅导员的稳定发展。从国内外对归属感的研究入手,分析了国内目前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的意义,讨论了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的研究状况和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的测量工具,总结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辅导员;归属感;测量工具

一、引言

“归属”一词最早是在心理学领域产生的,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指出人类有归属与爱的需要,而这一需要是其他高级需要出现的前提。在此后,归属感引起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各类的相关研究,而关于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的研究甚少。

高校辅导员归属感对于辅导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集体效能感都具有很深的影响。辅导员如果可以感受到学校的支持,满意自己的住所和待遇等,那么辅导员对抗挫折的勇气和力量也会增强,反过来也会增强辅导员对学生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有研究表明,辅导员的归属感与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辅导员归属感较低的学校,可能会导致辅导员孤独感和流动性大等。因此,高校辅导员ล归属感应引起学者的重视,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从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的概念界定、测量工具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并就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可借鉴的思路。

二、国内外归属感的研究

(一)国内学校归属感研究

归属感是员工所处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与某一特定组织的目标与价值观认同,有把实现和捍卫组织的利益与目标置于本人或所在小群体直接利益之上行事的意愿,并希望能维持其成员身份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较强的归属感可以促进个体对集体的力量,并且有利于个体自我的实现。

高校是作为一个社区、集体而存在的,它所激发的辅导员归属感不仅仅是对教师归属于这个社区的认识,还应该包括群体里的其他人特别是同伴关系的感知。国内学者杜好强认为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属学校一员身份的认同及对自身与学校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结果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知觉。陈红也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形成的,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对学校的认同和投入,具体包括学校环境、教师支持、同学支持、班级氛围四个维度。

国内学者包克冰、徐琴美也认为学校归属感应该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刘徐坤英把学校归属感定义为学生把自己归入所就读的学校,以及由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集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学校成员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包括对学校的认同、投入、喜爱和依恋等,对自己能够成为学校的一员而感到高兴,认同学校的教学及其各种发展目标,愿意通过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来促进其发展。

(二)国外归属感研究

归属感亦称隶属感、隶属。归属感的探讨,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犯罪社会学家特拉维斯・赫希提出。他在其社会控制理论中认为,社会纽带可分为四种:依附、承诺、参与及信念,而依恋是对集体的认知以及个体关心集体的程度,包括归属感、自豪感、安全和舒适感。在赫希看来,归属感既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个体对集体的依赖,正是因为这种依赖,才会减少社会犯罪的发生。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对人的归属感较强,中年时期对事业和家庭的归属感较强,老年时期对自然的归属感较强,而高校辅导员基本都处于中年时期,所以对事业的归属感较强。

麦克米伦和查韦斯在社群意识中提出,会员关系、影响力、整合与满足需求、分享情感是社群意识的四个方面,其中会员关系由五个子构面组成,其中之一便是归属感与认同感,即成员感觉自己属于社群,并且接受社群的价值与象征。这一定义除了说明成员对于社群的归属关系的认可,更是涵盖了情感还★有行为动机,已经超过了赫希对归属感的认识。

到了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伊-F・鲍迈斯特提出了归属感的定义:“归属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驱动力,它驱使人们去构建并维持最低限度持久的、积极的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满足种驱动力涉及两个标准:第一,存在着和其他人进行频繁、积极满意互动的需要;第二,互动发生的前提,必须是互动当时与对方具有稳定和持久的情感上的相互关心。”鲍迈斯特又进一步将归属感定义为一种“驱动力”,对人们的情感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归属感不仅仅是个体归属于集体的情感认可,而且会因此而产生行为动机,驱动着人们积极主动地建构稳定和持久的人际关系以及团队关系。

三、高校辅导员归属感

(¿一)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研究的意义

1.高校辅导员归属感是自己对身份的认同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归属感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的存在已经有六十几年了,但对于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研究尚缺乏,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归属感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目前高校里面有的学生甚至是领导对辅导员工作不认可,这会打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辅导员工作本来就是琐碎的工作,短时间之内难以见效,所以很有必要进行研究,辅导员归属感高,那么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将会有更大的提升。事实上,高校辅导员归属感越高,则说明社会对辅导员身份的认同高。

2.高校辅导员归属感是自己对情感的体验

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最基层、最直接的实施者。他们伴随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广,也是对学生影响最深的教育者之一。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与学生打交道,一旦自己的付出得到了相应的回报,辅导员的归属感会大大增强,因为那是辅导员自己在工作中对自己情感的体验。

(二)高校辅导员归属感定义

辅导员职业归属感是指辅导员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陆佳宁定义辅导员职业归属感定义:在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对辅导员职业产生了认同感、价值感、使命感和成就感。陆佳宁主要是从思想、心理、感情上对辅导员归属感进行的定义,缺少从环境方面的分析。 归属感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唐东燕认为教师归属感是指教师在同一所学校长期น互动交往过程中,而产生的乐于将个人生命融入组织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与情感。归属感是教师长期的、全面的、自觉主动的工作积极性的积淀、凝聚与升华,是教师对学校发展整体的深层反映,更是教师前进的动力。

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归属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在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满足后主导人们生活的优势需要。这种需要若不得到满足,将“强烈地感到孤独、感到遭受抛弃、遭受拒绝,经受举目无亲、浪迹人间的痛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归属感是指认为自己是学校的重要份子,认同喜爱自己的工作,得到家人和学校的支持,体现自己对他人的价值,并且在学校环境中受其他人的欢迎和尊重,在这个环境中能身心愉悦,最终得到自我发展。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归属感的测量工具

不同的研究者£对“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的概念界定不同,所采用的测量工具也不尽相同。国外较为广泛使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古德诺编制的学校归属感量表。该问卷包含18个题项,采用五点等级评定法,主要是由教师自我评价,以此来测量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归属感。后来,哈格堡对PSSM进行了修订,形成包含11道题的学校归属感量表(新量表包含了三个不同的因子,归属、拒绝和接受)。

2006年内地学者包克冰和徐琴美对PSSM量表进行了修订,得出最后的试测版本包括11个题项,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后来潘发达等又对PSSM量表进行了翻译,并测量了1006名大学生,得到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的中文版学校归属感量表,包含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学校依恋三个维度。除此之外,国内研究者也根据各自的定义和理论编制了相应的问卷。

五、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研究总结

首先,概念界定多样。基于已有的研究发现,学术界对“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的定义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尽管学者们对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的研究正在不断扩大、深化,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标准定义。概念界定的多样化为结论的相互比较带来了困难,也给研究的规范化、系统化与整合化造成障碍。

其次,研究对象较单一。已有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以高校年轻教师居多,而对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的研究较少,而且更多的是集中在对中小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研究。

最后,本土化研究较缺乏。一方面,就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内研究者较为广泛采用的测量工具是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的中文版,虽然量表的信效度都达到统计标准,但是它毕竟是基于西方的特点和环境制定的,对本土情况的适用程度可能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虽然国内已经有部分学者基于本土情况自编了调查问卷,但多是小范围进行,尚未开展大规模的调查,难以形成具有普适性的结论。

(二)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研究展望

开展本土化研究。根据本土文化,编制适用于本土情况的调查问卷,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测量工具和结论,深入了解我国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的状况和特点。这也有助于提出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高校辅导员干预方案,促进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3]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4).

[5]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6]陆佳宁.高校辅导员职业归属感现状调查研究.科教文汇,2012

(13):9.

[7]唐东燕.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归属感研究.管理学家,2013

(19):46.

[8]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