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民族思想及其启示

时间:2024-09-21 03:20:3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其中蕴含的民族政治思想,探讨了民族政治思想对于当今我国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的启示意义。指出,在中华民族这一卐国族层面上,应当重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和交往,真正通过民族之间的交往实现国际生产领域的合理分工;在民族层面上,应当重视56个民族之间的合理分工,形成56个民族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华民族在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仍然滞后,我们只有坚持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为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创造条件。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民族政治思想;民族关系;启示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民族政治思想产生背景

1、对于德意志民族的界定

在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民族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之时,就不能离开对德意志民族(日耳曼人)的探讨,需要对什么是德意志人(日耳曼人)进行界定,在著名历史学家马丁・基钦所著的《剑桥插图德国史》一书中他引述了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公元一世纪末著作中对于日耳曼人的定义,塔西佗将日耳曼人所居住的“日耳曼尼亚”描述为北临大海,南至多瑙河,东临维斯图拉河的这片土地,他声称德意志人就是自不可考的年代以来一直在此生活的一群血统纯正的人。而马丁・基钦自己则偏向于将日耳曼人(德意志人)界定为“所谓日耳曼人,就是指生活在一片范围明确的地理区域的讲德语的人。”[1]这一观点简明扼要的对德意志民族进行了界定,侧重于从文化、语言、居住地等方面定义德意志民族,不再过分强调血统,也比较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所秉持的观点和立场。

2、三十年战争与《蒂尔西特合约》对德意志民族所产生的剧烈影响

(2)《蒂尔西特和约 ϡ》对德意志民族所产生的剧烈影响。普鲁士军队于1806年被法军彻底击败,连首都柏林都遭到占领,在沙俄与法国1807年7月9日签署《蒂尔西特在和约》中,“普鲁士失去一半的国土,仅仅只保有勃兰登堡、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人口从先前的1000万骤减至450万,并且需要支付法国1.545亿法郎的巨额战争赔款,普鲁士军队被裁减到4万”[4],战争的失败,国土的沦丧无疑给德意志民族造成了深重的苦难和屈辱,但是同时也促成了德意志诸邦谋求改革,激发德意志民族主义情怀,争取统一和复兴的斗争,因而,在拿破仑战争以后德意志人建立了松散的德意志邦联,与德意志关税同盟,这些迈向统一的步伐不能不归结于《蒂尔西特和约》对德意志民族所造成的剧烈影响,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后蒂尔西特和约”时代产生的,这一切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民族政治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民族思想时,不能脱离这些历史事件进行观察和分析,正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状况促使他们去思考民族交往与民族自身的生产力发展,进而实现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民族政治思想

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视发展各民族交往的思想

(3)在一个民族内部,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和内部交往决定了他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和民族内部结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7]在此论述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在民族关系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指出了一个民族自身的内部结构也有赖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视发展各民族生产力思想

(1)在各民族之间,生产力的进步是发展民族关系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个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变革”[8]在这一论述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民族之间交往的重要性,生产力的发展为各个民族的普遍交往创造可能性和条件性,使得普遍竞争成为可能,并且使得各个民族之间的发展相互依赖,可以相互借鉴、吸收变革的成果和经验,真正的突破了民族之间地理、地域上的界限,具有世界历史性。普遍经验意义上的深层次联系。

(2)在各民族之间,当生产力未达到一定水平之前,在民族关系上都是孤立自由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产生比较发达的生产力以前“以各个不同的地域、部落、民族和劳动部门等等为出发点的,其中的每一个起初都与别的不发生联系而独立的发展,后来才逐渐与♋他们发生联系。由此可见,甚至在一个民族内,各个人,撇开他们的财产关系不谈,都有完全不同的发展。”[9]这些论述一方面阐释了正是因为各个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未达到一定水平,因而才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形态和模式,强调了促进生产力发展,努力使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真正促进民族间交往,发展民族之间良好的关系。

(3)在各民族之间,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封闭,创造了世界范围的交往和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个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产生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0]这段论述阐明了在各个民族之间,伴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完善,生产力不断进步,生产关系日趋完善,会产生两个重要影响,一是使得民族自身的原始封闭被打破。二是使得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分工得到消灭,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隔阂得以消弭,差距得以缩小。体现了生产方式的进步和完善对于推进民族交往以及世界民族历史的决定性意义。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民族政治思想对于当今我国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的启示意义

1、《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视民族交往思想对我国巩固发展民族关系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了民族交往对于各民族之间形成合理分工、为本民族创造出的生产力成果提供保障、形成♂良好的本民族内部结构与民族关系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和学说对于当今我国巩固和发展两个层次上的民族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中华民族这一国族(nationality)的层面上,应当重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和交往,真正通过民族之间的交往实现国际生产领域的合理分工;巩固和保障中华民族所创造出的生产力成果;一方面,完善好中华民族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在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的国族冲突之时(例如中日民族冲突、中越民族冲突、中美民族冲突等等)能够确立良性发展的双边民族关系,减少摩擦,共同构建和谐世界;在民族(ethnic group)层面上,应当重视56个民族之间的合理分工,形成56个民族之ก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巩固我国各个民族创造出的生产力成果,通过相互交往,使得这些成果为56个民族所共享;在形成良好的本民族内部结构与民族关系的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重视民族交往的学说和观点更是对当下我国巩固和发展民族层面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面对一些民族地区或民族地区以外发生的民族冲突甚至暴力恐怖事件呈现高发态势,重视民族间的交往确立56个民族自身内部的正确结构以及良性发展的民族间双边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2、《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视各民族发展生产力对我国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的启示意义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