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课程观在实践中的运用
摘★要:教育的中介是课程,而课程观是课程的中心灵魂,并直接关系到了教育是否能够良性发展。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封闭的课程观,树立起新型的、科学的、开放的课程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新课改的课程观需要再实践中不断摸索。新课改的课程观既要进行教育领城研究, 也要亲近教育实践。所以有利于理解新课改课程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超越与回归。
关键词:课程观;教学案例;理论与实践
在关于课程观的理解上人们有许多的看法,但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分为两种最为基本的课程观。第一,课程是知 シ识或学科。这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价值就是在于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好准备。第二,课程是经验。这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价值就是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经验中不断地ข发展和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上没有给予课程观确定的回答,但是却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①我认为这已经折射出新课改更加倾向于课程是经验的课程观。
下面我就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案例来分析新课改中所体现的是于倾向课程是经验的课程观。下面主要针对魏书生老师和窦桂梅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基于对新课改的理解所采取的授课方式。
一、 魏书生的语文课程观
(一) 魏书生语文课程观的价值取向
1、重视学生主体性开放取向。魏书生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自觉的自我”、“强大的自我”、“开放的自我”三方面的塑造,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
2、解放被压迫知识取向。解放后,我国的语文教学通过学习苏联文学教学的经验和几次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确立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八字宪法”。魏书生语文教学“非语文化”的观点正是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霸权的眼光审视的结果。魏书生打破了这种霸权,把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引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3、生活本位取向。魏书生鲜活的语文课程思想,不仅仅是来自于对传统和理论的集成,而是来自于他自己对生活和语文教学实践的体悟与提炼。这使得魏书生的语文课程思想带有明显的生活本位取向。这种生活本位取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程系统与学生生活紧密相伴;想生活寻求课程素材;课程实施的生活化倾向。
(二) 魏书生语文课程形态
1、学科课程形态。魏书生语文学科课程形态可以分为主流学科课程和亚学科课程形态两种。主流学科课程形态主要是指国家发行的语文教科书。魏书生非常重视语文教科书,但只把它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占整个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亚学科课程形态,或称补充性学科课程形态占去了学科内容和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二。亚学科课程形态的实施,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人文和科学知识。
2、活动课程形态。活动课程内容在魏书生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魏书生活动课程可以分为单项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两种形态。单项活动主要有写500字语文作业、每天一篇日记、口头作文和朗诵、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引导学生资助管理班级、郊游、体育训练、作业检查等。
3、潜在课程形式。“潜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是通过学校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教育经验。”魏书生非常注意潜在课程的设计与挨罚,特别是班级环境的设计与利用。魏书生根据两个目的去设计潜在课程。意识培养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管理能力。二是利用潜在课程规范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 窦桂梅“主题教学”理论
(一) “主题教学”的主要内容
2、“主题教学”的内涵:“主题教学”是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的新课堂教学观。简单地说,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堂主题意义构建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3、“主题教学”的特征:一是丰富性。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学生学习效果强;二是基础性。充分利用教材的“主题”构建教材,既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又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三是发展性。教师充当着母语课程资源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的双重角色。
(二)“主题教学”的三个维度
1、温度――基本性:主题教学的课堂,温度应该成为首要的前提。有温度的课堂指的是,课堂要充满情感,教师要充满激情,这样的课堂才能唤醒学生,感染学生。当然,每位教师的性格不同,所以激情的外现也会有所不同。有温度的绚烂的课堂所呈现的态势不是卖弄,而是文情并茂时放射的精神升华。
2、广度――开放性:有广度的课堂指的是,课堂不应仅围绕一篇教材深抠,教师必须把语文当做“课程”来开发,把相同“主题”的文章整合,以提高课堂的容量和教学效率。这样的课堂,才能为学生的生命成长积累更多的养分。
3、深度――发展性:有深度的课堂值得是,课堂要在教师的深度点播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深入的思考。这种课堂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通过细读文本,深度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同时在课堂上,既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还要把这种深度适当地隐藏起来,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体验和独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文本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综上所述,教学与课程是紧密相关的,通过新课改对教学的阐述,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新课改中课程的要求。教学是给予,更应试期待。新课改提倡的教学不单单是给予, 而应是在给予学生的同时要尝试运用激发、期待等方式, 唤起学生求知欲, 让学生亲手探究探究, 亲自尝试尝试。同时教学不应是传授,更应该是放飞。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埃德蒙・费希尔11月10日在同济大学演讲台上忠告中国学生:“除了学习扎实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留点时间去梦想。”教学是解读,更应是点燃。新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解读是必要的,但只停留在跌跌不休的解读上,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尝试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因此,在新课改的课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配合的基础上,要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方面的发展。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