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加强高职教育科研推动高职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教育科研 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教育科研对于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具有先导作用。构建以组织系统设置、制度建设保障为载体的教育科研机制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教学质量评价等问题并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与经验,应是高职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
0 引论
教育科研是指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应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科研的历史使命和地位,重新判断和评价教育科研的先导和引领作用,以教育科研引领高职教育发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1加强教育科研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1)教育科研具有教育规律的认识作用。通过加强教育科研,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新型人才成长规律,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不断取得高职教育科研成果,这必将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巨大现实力量。
2)教育科研具有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作用。教育科研不仅要研究和回答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能迎接实践发展和未来的挑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解决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等诸多教学实际问题,加速推进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3)教育科研具有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升的作用。高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应该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需要,通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为重点的教유育科研,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实践型转变,不断获得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增加新技能,取得更多的生产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构建高职教育科研机制的组织制度保障
机制的内涵是以组织系统设置与制度建设为载体,并通过组织和制度的建立、实施与调整,在实践中加以体现。
1)组织系统设计。高职院校校长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全校教育科研资源整合,教育科研发展规划的制定,并依靠专家委员会与教育科研处对教育科研工作进行决策和管理;专家委员会由学院主要领导、主要教学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型教师、企事业单位科研及技术专家组成,是学院教科研工作最高决策机构;教育科研处由具有丰富教学及科研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成员兼顾专业机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强调综合管理能力和知识的互补性;系部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执行部门,系部教育科研工作由部门主任负责;教研科研课题组是教育科研活动的具体实施单位,是根据教育科研需要而建立的横向组织。
2)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制定、更新与完善教育科研工作管理的各种办法和规定的总和。为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注意制度的导向作用,制度应有利于激发教职工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二是制度应有利于创新,能够通过教育科研达到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建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亮点突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机制;三是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价教职工教育科研工作成绩,保持教职工教科研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高职教育科研机制探索
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回归原始点,切实把握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特征。回归原始点是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明确研究方向与定位的基础和前提。《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早已做了明确阐述:“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镦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上述六条基本特征涵盖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明确了定位,同时也确立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模式”是标准,是别人可以照着做的样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应立足在标准性、规范性、普遍性上下功夫,旨在提供可资学习、借鉴和使用推广的模式。
2)要立足创新,应关注分类与比较的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点是专业,其核心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设定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的途径、方式等。专业的多样性决定了模式的差异性。因此,一方面要研究模式的共同属性,不偏离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定位;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培养目标不同,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及运行方式与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充分考虑专业、课程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要素的相关联系与各自要求,构建具有特色的、灵活多样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2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研究
构建校企双赢互动的长效机制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各学校应注重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这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总体上讲,校企合作的实际状况远不能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仍然是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难题。因此,从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的高度来研究工学结合的理论和经验,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十分重要。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应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基础。利益共赢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基础。企业与学校作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有各自的利益目标及行为准则,构建校企双赢互动的长效机制必须是在两个利益主体的利益目标相互认识一致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来。从学校来讲,在“双赢”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并满足企业的利益和需要,企业才会有积极的关注教育的热情,才能更深度地参与教学。企业的利益和需要一般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毕业生能够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市场环境的改变、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需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及时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为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二是校企合作能够推动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企业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更新,为行业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以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需要高职院校师资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掌握,对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岗位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岗位能力;需要高职院校充足的人力资源,灵活安排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解决企业符合规定要求的部分生产任务,特别是企业在有季节销售、临时性任务、大订单情况下,学校能够根据生产流程需要,实行弹性学制,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三是加强校企文化交流,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校企合作的情感基础。紧密的校企关系体现在双方各种资源的融合,特别是情感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交流与沟通,可以使双方相互了解各自的利益需求与价值观等情况,学习对方的文化精髓,培养相互合作的情感基础等。通过经常性的合作,企业可以将学校教师的探索精神与敬业态度传递给自己的职工;通过招聘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打造新型职工形象,营造新的血液,从而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
2)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既是校企合作的目的又是深化双方关系的基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吸纳对方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与可持续发展,对于校企双方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合同或协议形式确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关系。学院主动建立与用人单位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构建一种双赢互动的长效机制,在有利于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供需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或近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界定各自的责任、义务和收益,明确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需培养人才,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二是制定共同发展的战略规划。从学校的利益考虑,企业可将教育教学工作纳入发展战略,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在用人或招工上优先考虑录用合作学校的毕业生,为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提供充分的保障。在人力资源上广泛深入参与各项教学工作,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正确和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在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上提供支持,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职业能力。从行业企业的利益考虑,学校将以服务行业企业为己任,紧贴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把合作的目标强调在为企业提供 ヅ技术、信息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上;同时通过实施弹性学制、分段教学等多种形式满足行业企业用工及其他工作的需要。
3)实施产学研一体化联动机制。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改和科研项目,实现共同的产品开发的组织管理、数据管理、资源配置管理、任务进度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等,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 ϡ参加实际研发项目,及时接触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学习现代职业岗位的要求和标准,提高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教学的本领;同时使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实际生产,特别是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边学习边工作的环境,对于学生提高生产技能具有积极意义。
3.3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调学习过程与生产劳动过程的统一,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确立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其关键点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高度统一,目标是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具备驾驭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强调培养过程的质量评价,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评价的一体化注重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活动评价的一致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强调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应逐步转变为接近或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要求的过程;教学内容评价要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教学形式的评价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
2)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作为正确把握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要充分反映出时代性、规律性、科学性和相对性的要求。质量标准的制定应注意:一是要紧密贴近专业所面对的实际工作和岗位的要求与标准。二是要与“双证书”制度相结合。“双证书”制度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典型做法,尽管各个国家“双证书”制度在组织形式、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是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条件,是“双证书”制度的共同特点。三是要引入IS0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教学质量标准引入IS0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可以保持教学质量活动的有效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预防措施和纠正方法,可以减少发生教学管理质量问题的风险,保证教学正常运行,实现教学管理的文档化、标准化、规范化。ツ
4结束语
总之,搞好教育科研工作是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教育科研在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肩负着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不倦探索,开拓创新,为开创教育科研新局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