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我国的教育怎样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在跨世纪的转折点上,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一场“学习的革命”正在全球兴起!
我们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俩方面揭示这场跨世纪“学习革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从教育的外部来看,人类正在从工业文明全方位进入信息时代。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是推动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的两大技术杠杆。
✔计算机发展到多媒体阶段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使计算机几乎能同人的所有感官交流、对话,这不仅大大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从基础上引发了阅读、写作、计算方式的历史性变革,而且使计算机变得更加简单易学。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人共同构成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当一个新时代的社会细胞成熟了,这一时代也就随之降临了。1995年,全世界电子百科全书的销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用纸张印刷的百科全书,这对人类学习方式的挑战是令人震惊的!
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连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连为一体,这是人类智慧的连网!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1995年美国在国际互联网上发送的电子邮件已经超过邮局发送的邮件数量,1996年全世界大约5000万人上了国际互联网。今天,一根头发丝般细的光纤能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二十九卷的全部内容从波士顿传到巴尔的摩。iv40岁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Σ的商人之一,盖茨童年的梦想是:“在每张书桌上、在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台电脑”。现在,他又在策划着另一个时代:“世界各地的人在自己家中就能学习最好的课程、学习任何科目、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讲授”。v他告戒人们:“你的工作场所和你关于教育的观念将被改变,也许被改变得几乎面目全非”,“你孩子的世界不会与从前一样,他们的未来依赖于他们一生中掌握新概念、作出新选择、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在这种全新的社会环境中,财富将首先依赖于个体和国家学习与创新能力,特别是确定问题、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和增添新价值的创造能力。因此,人的智能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这个新时代充满残酷的替代选择:对于那些拥有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来说,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的世界;而对于那些缺乏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来说,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失业、贫穷、绝望的悲惨前景!
显而易见,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
考 察一下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样可以揭示出跨世纪学习革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回顾二十世纪西方教育研究与实验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向:从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并且己经在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重大成果。
教育最终总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本质上分析取决于学生学习能力、水平、效益的高低。尤其重要的是: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与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正在创造出各种高水平、高效益的崭新学习模式,如何尽快适应和驾驭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一场最激烈的竞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个体和社会学习行为的研究与创新不仅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而且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因为,提高个体、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不仅己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成为个体乃至整个民族能否真正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这正是引发全球范围学习革命的内在根源。二、学习方式及其历史演变
在这场跨世纪学习革命中,人类将实现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为了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这场变革的意义,需要对学习方式这一范畴作出明确的时代界说。
学习方式是同生产方式同一层次的范畴。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狭义地理解和运用学习概念,把学习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至使对学习活动的研究局限于教育理论界,未能从更广阔的哲学和人类学层次上研究和揭示人类学习活动之特点与发展规律,因而也就不可能提出和研究学习方式这样的哲学或教育哲学范畴。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加速度发展和知识的“爆炸”,人类的学习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至使心理学、社会学、脑科学乃至经济学等纷纷加入到研究学习的行列,从微观到宏观、从历史到现实不断深化着人类对学习活动及其演变发展规律的认识,当代多学科交叉的人工智能研究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正是如何模拟最复杂的人类创造性学习行为,总之,当前迫切需要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上综合与概括各领域对学习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指导,提高人类个体乃至整体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效益,使之与急剧变革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由此可见,对学习方式的研究已成为最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
果我们从广义的理论视野中理解和运用学习概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的学习活动同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一样,都属于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相辅仃成、互为因果。没有物质生产活动,人类显然无法生存发展,但人的生产能力决不是依靠生物遗传所获得的本能,而是在后天习得的,正是依靠这种广义的学习活动,人类个体和社会才能世代相传,也才有可能继承前人的成果,以越来越快的加速度向前发展。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仅从狭义的文化知识学习来理解和运用学习概念,结果把学习仅仅归属于人类的认识活动,忽视了学习活动的本质特征。其实,学习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在广义的学习活动中,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这个意义L我们可以说:发展自身的人类学习能力同改造外部世界的人类生产能力(生产力)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对生产力的重要地位,现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早己作出深刻而全面的论述,并己唤起决策者乃至全社会对发展生产力的极大热情与关注;然而,对于人类学习能力的重要地位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不仅缺乏深入的研究,而且至今尚未引起理论界足够的重视,这可能正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得不到落实的理论根源和认识论根源!这在以改造外部世界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文明时代如果还能原谅的话,那么在以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占主导地位的信息时代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生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因此需要用生产方式这个范畴来揭示不同时代生产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学习同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学习方式正是揭示了不同时代学习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人类学习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的,而且受到作为生产力之物质基础的生产工具制约,由此揭示生产方式演变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规律己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学习方式同样要由学习能力发展的水平决定,而且受到学习活动之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制约,据此,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纵向考察中,揭示人类学习方式演进发展的不同阶段:
义字是文化传播与学习的重要物质载体。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直接经验和依靠口头语言或体态语言传℉递的间接经验进行,这显然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文字产生之后,人类世世代代积累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借助文字形态得以保存和传播,而且经过不断研究和总结越来越系统化、理论化,由此不仅突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障碍,而且使人类的学习活动以越来越抽象、间接的方式进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人类的学习活动本来是同生产、生活融为一体的,正是由于文字的出现,才使学习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并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和活动方式。据此,我们可以将文字的产生看作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至此才出现了狭义的文化学习形态。
这种狭义的文化学习形态获得加速发展,并成为近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主要得益于印刷术的产生,尤其是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因为仅仅依靠手写的文字,绝不可能实现文化和教育的普及,只有当印刷体的书籍在社会成员中广泛传播之时,狭义的文化学习形态才有可能普及,这不仅大大加速了科学文化的传播速率,而且大大提高了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学习能力。据此,我们可以将印刷术的产生看作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二个里程碑。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使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也必将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从印刷时代跨入信息时代,人类的智慧将会创造出与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相适应的一整套全新、高效的学习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人类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将成为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我们这一代人将亲身经历并直接参与这场人类学习方式的伟大历史性变革!三、在科学与教育内在统一的视野中理解“科教兴国”
在时代的重大转折点上,中华民族明智地选择和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但在不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中,始终存在着重科学、轻教育,将科学与教育割裂开来的偏见。究其认识论根源,大多来自其对科学的狭隘理解。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往往被窄化为自然科学或科学技术,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尤其忽视了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这种偏见和误区在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主体的工业文明中如果还能被容忍的话,那么在追求知识创新、呼唤创造型人才的信息时代,则是绝对不可容忍的!知识经济将人的创造力提到社会财富的首位,如何培养开发人的创造力则被推向科学探索的前沿,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尖端科学。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活动中的高 ッ科技含量越来越多,教育发展的规律也越来越复杂。显而易见,对教育科学的漠视必然在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区域竞中落伍,并由此导致科学发展的置后。
在这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学观和科学与教育内在统一的视野中,教育系统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基础地位和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十分清楚了。“教育先行”是当代社会发展发展中必须遵循、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教育的发展如果滞后,社会将因此而付出牺牲下一代素质的惨重代价,其后果比违背生态规律而受到洪水的惩罚更加可怕!然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能否真正落实,不仅取决于决策者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而且取决于教育系统自身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及其所产生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教育在跨世纪的价值,必须对我国现行教育的目标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管理与办学模式、科研与教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时代反思与历史性超越!只有尽快使我国教育系统在改革和创新方面走到时代前列,并真正起到影响和带动全局的巨大作用,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才能真正为教育内外所公认,这才是“教育先行”的本意和真谛!
如今世界各国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们己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决定经济竞争的关键在科技,决定科技实力的基础在教育,而决定教育水平的“瓶颈”在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创新能力,这显然要受到教育体制的内在活力及其开放程度的影响和制约。步入信息时代不仅需要高科技,更需要能够创造和驾驭高科技的一代新人。这代新人只能由现行教师队伍来培养和塑造,这是个永恒的矛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
在文明进程比较缓慢的时代,这一矛盾并不突出,而当人类文明成果的知识形态以“爆炸”的方式急剧增长时,这一矛盾便突现出来!矛盾从来就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带来危机和挑战,另一方面也为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机遇和动力。自二战以来,面对“知识爆炸”的严峻挑战,人类在前所未有的教育危机与困境里,终于找到了明智的对策,这就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尤其要创造出适合教师职业之特殊使命的、高效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并按照这样的教育观念对现行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进行整体改改造,创造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当前,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一场遍及全球的学习革命正在兴起。这是教育世界的国际奥林匹克大赛,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将最终决定21世纪世界舞台的优胜者和落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