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目前历史教学中师生角色
【摘 要】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追从者,师生双方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肩上的责任不再仅仅是如何“教”,更重要的是如何“导”,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历史教学;师生角色;学生学习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已经使用多年了。但是,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大多数人并不十分全面,也不透彻。对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认识,也颇有争论。所以,继续深入地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讨论,仍然十分必要,也特别重要。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追从者,师生双方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肩上的责任不再仅仅是如何“教”,更重要的是如何“导”,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种角色呢?
一、把握当代学生特点,做学生学习的促 ヅ进者
(一)了解当代学生的特点。现代的中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又遇上了知识爆炸,息更新的世界环境,他们从各种媒体接受大量历史信息,又不知前辈经历的“政治运动”,因此他们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意见,甚至口无遮拦,但他们对以前的阶级压迫,民族耻辱,生活艰苦全无切身体验,因此他们很少♀关心国家而看重自我,甚至于是非不分。他们的思想状态如此,又通过电视等媒体接触各种历史观点和现象,当他们学习课本中的历史材料时,常常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历史教师引导的好,学生不仅获取大量的历史知识,更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相反,孩子们则会误入歧途,贻误终生。
(二)对学生的发言,机敏分析,及时引导。例如,在讲到秦末农民战争时,让学生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就有学生说:陈胜是因“王候将相,宁有种乎?”是为了做王。前些时学生观看了爱国主义影片《红岩》,就江姐进行了讨论,就有学生说:许云峰、江姐真傻,国民党特务说释放他们的条件只有一个,只要在脱党声明上签个名就行,签个名有什么难?有什么了不起?等出来后向党组织解释:那是假签名,是为了出狱,为了给革命干更多的工作。不就行了?如此简单,何必去死呢?!
如何让年龄小、知识浅、生活阅历贫乏的当代学生,从历史学习中得到大如世界观,小到做人品格的教育,确实需要我们做历史教师的及时引导。
陈胜、吴广起义,从大泽乡遇雨,大水横溢,到无法按期到达戍地,秦律严酷,“法当处死”在此进亦死,退亦死之境地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顺理会得出起义是逼出来的概念,再来看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语,学生就不会得出陈胜是为了做王才起义的结论了。这时,教师继续引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只能理解为农民们被逼上绝路的一种反叛宣言,一种对统治者的仇恨,一种对起义者的心理鼓动。
许云峰、江姐为什么不签名?这是气节,共产党人的气节。一个有理想的人要能够坚持真理,捍卫理想,为此哪怕掉脑袋。这是我们的榜样,大的意义上说这是爱祖国、爱人民,小的角度讲,是待人处事的一条准则。教师接着引导,特务们所谓“释放”,并不是真正的释放,作为地下党领导人签名“脱党”的后果意味着什么?如果学生对这一切明白了,也就不会有那些奇想了。
这样引导使学生由历史事件的知识认可到情感的认同,当完成情感认同的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之后,进行爱国主义等德育教育就顺理成章了。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在表面上却一无所获,然而,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才能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总之,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过程,教学活动中教师控制课堂过多,会使课堂成为填塞知识的场所,把学生的头脑变成灌注知识的“容器”,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还不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离开教师引导的学生主体意识也会偏离正确的航向。对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和认识,即使结论有差别,教师也不要苛责,要尊重他们的个人见解,多引导点拨。
师生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教互学,在和谐的气氛中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历史教学焕发出青春和活力,是目前新课改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也是我们历史教师不懈的努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