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思想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融合

时间:2024-11-10 14:29:4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大学是学生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引导学生看曾国藩的书,学习其思想和言行,感悟其行之有效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修炼好“内功和外功”,并且让这些“功夫”受益终生。

关键词:曾国藩思想;养成教育;内功;外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近代以来对曾国藩有褒为“一代完人”,贬为“千古罪人”的褒贬不一的评价,本文仅从正面挖掘其思想和言行中有用的素材,吸收其合理的成分,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塑造提供有针对性的借鉴。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能决定大学生以后的人生方向、道路甚至命运,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推大学生腾飞、展翅翱翔的双翼。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养成教育的“内功”

在大学求学期间,要学有所成,学生必须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养成读书有恒、早起的习惯和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1.读书有恒。部分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经历了无数的作业、模拟题和大量背诵,终于熬到了大学,该尽情地挥霍青春时光,该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该放松了,但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不大,可以找到千万条理由不读书,为自己的尽情玩耍虚度光阴找到各种借口,还有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上课耍手机听音乐,没把上课当回事,晚上八点左右检查学生宿舍,好些学生在打游戏、看电影、聊QQ,而看书的却不多。在此,笔者引述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告诫诸弟书中提及“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1]来引导教育学生,扪心自问“立志之真不真”才是关键,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何必找那么多借口,马上行动思考人生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如何达成自己的目标,从书中寻找思路和答案,一往无前,走出精彩的人生。

教育学生读书还要有坚持的精神,如果今天看这本书,明天看那本书,三天打鱼ღ两天晒网,这山望着那山高、跑马观花、有始无终,就会徒费时日,终无所成。“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1]有的学生遇到学不懂的学科或者内容时,就抛之脑后不再过问,曾国藩认为“读经有一耐字决: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1]大学生读书不但要靠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是否有较强的非智力因素,而坚忍不拔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极其重要的非智力素质,它内含坚定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要教育学生读书,如曾国藩所说的那样有耐心坚持下去,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曾国藩的读书态度、方法和精神,值得学生好好感悟体会,并切实贯彻到自己的读书学习过程中。

2.强调早起。现在部分学生晚上聊QQ、打游戏、看电影、开“卧谈会”等,熬夜很久甚至通宵达旦,第二天睡觉到中午,叫外卖吃了接着睡,一切跟着感觉走,长此以往对身体是极大的伤害,是懒散的不良生活习惯养成所致,曾国藩在“十二条课程,终日惕厉”中强调,“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又说“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他还进一步☣告诫“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迟则百处懈矣。”[2]督促学生习惯早起,醒来后不贪恋温暖的被窝。曾国藩认为早起的好处多多――“起早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起早亦养身之法,且系保家之道”。不管从养生、长寿、保家,还是从学习锻炼养成良好习惯来说,学生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3.百折不挠。现在个别学生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沉沦、一蹶不振,甚至跳楼轻身,纵观曾国藩的几次人生关键时刻,从最初创办湘军开始,很多人对他怀疑、诽谤、泼冷水。当他带领自认为训练的“铁军”的湘军开赴靖港,结果被太平军打得大败,长期对他不满的湖南官员立即抓住了把柄,要求上奏参劾他,其部下进出城门要被盘问、呵斥,甚至被故意刁难,他所带之兵勇仆从人等,每次上城,必遭毒骂痛打,还被众人诽谤嘲笑“谤怨沸腾、万口嘲讥”。在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初期,地方官掣肘、友军不配合、朝廷不理解,又没有多少财权,最依赖的大将罗泽南、塔齐布也死了,既不能干预民事,又不能接见江西官员和联络当地绅士,憋得他郁郁不得志,焦头烂额,一筹莫展。“现虽屡获大胜,而愈办愈难,动辄招尤”[1]。湖口之战,湘军被石达开领导的太平军击溃,水师损失惨重,曾国藩被逼跳水自杀,幸被随从救起。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把统帅大营驻扎在祁门,而祁门周边遍地都是太平军,很易成为“瓮中之鳖”,此处绝地险象环生,他甚至写好遗嘱,营帐上悬挂佩刀,以备不时之需,但最后他都能屡败屡战,“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处理好这些烂摊子,重新振作起来,取得最后打败太平军的胜利。从曾国藩的这些人生经历,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自己百折不挠的精神,因为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的时候,把困难挫折当成“磨刀石”,“宝剑锋从磨砺出”,磨出一把锋利的“人生宝剑”,过五关斩六将,走向人生的辉煌。

读书有恒是出发点。从读书中寻找精神动力,早起可以锻炼身体或读书,百折不挠的精神贯穿于读书和早起的过程中,即克服一切困难,坚持早起和读书,这些都是养成教育的“内功”。

♡ 二、以诚为本、责任意识――养成教育的“外功”

诚者物之终始,只有让学生做到对人、对事、对国家以诚为本,才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这更体现出了养成教育的“外功”。

1.以诚为本。临近期末考试,大学周围复印打字店的生意异常火爆,一调查,很多是学生在打印或复印浓缩的字如蚂蚁的“小抄”,再看考试教室的墙上、课桌上,写了密密麻麻的答案;还有求职简历上可挤的水分也不少,与人交往时假话套话满天飞,等等,这些反映的都是“诚”的问题。曾国藩认为与人交往时应当用真心去感化转变不诚之人,“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1]再让我们回顾在曾国藩与李鸿章交接直隶总督前后的某日,李鸿章去拜谒请教老师曾国藩如何与洋人交涉,曾国藩告诫:“以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事后多年,李鸿章对人说:“后来办理外交,不论英俄德法,我只捧着这个锦囊,用一个‘诚’字,同他相对,果然没有差错,且有很收大效的时候。”可以看出李鸿章谨遵老师的教诲,认为用“诚”这一锦囊,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育学生要想人生“出彩”,需要千锤百炼以诚为本,实际上曾国藩把“诚”推到了更宽、更广、更深的范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2]他认为不诚就没有一切世间万物,那么今天的大学生在考试、求职、还助学贷款、走向成功或者处理其他事务时,也应当怀揣“诚”字锦囊。

2.责任意识。现在个别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情,不愿去做;对班级、学校、社会事务,漠不关心;对自己做的事,揽功推过,不愿承担失败失利的责任,让我们来看看曾国藩的所作所为,他由于癣疾长年缠身,苦不堪言,而军务烦杂,夜不成寐,但还是“常恐耿耿微忱,终无补于国事,然办一日事,尽一日心,不敢片刻疏懈也”[1]还告诫自己受国厚恩,自当尽心竭力办理军务,一息尚存,此志不懈,其强烈的责任感,跃然纸上。187พ0年6月给儿子的信中也提及:“余之病,目为本,眩晕次之,呕泻又次之。日内困惫不堪,又加时事煎熬,郁闷不可耐”,[1]晚年极其严重的眼疾、眩晕及因健康原因作字的痛苦,加之当时的呕泻,是他最充足的理由,向清廷请示不去办理天津教案,因为他自知这是一件左右为难、众口难调、委屈不能求全、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甚至可能身败名裂,马革裹尸,但是作为直隶总督的他承担起了办理天津教案的责任,并备好遗嘱说:“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可见他面对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晚清王朝,表达了万死不辞的决心,承担起了应有的责任。我们可以以此教育学生,在祖国和人民召唤时,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如果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引导他们结合自身实际,看曾国藩的书,学习其思想和言行,感悟其行之有效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修炼好“内功和外功”,并且让这些习惯处于一种不假思索的下意识状态,受益终生,那么大学四年的养成教育就真正结出了“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钟叔河汇编校点.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郭超.曾国藩全书(叁)[M].第1版.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